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州仁威廟
- 時間:1052年
- 省份:廣東省
- 占地:2200平方米
名稱由來,主體,歷史活動,地圖信息,
名稱由來
泮塘地處嶺南水鄉,素以種蓮藕、菱角、茨菇、馬蹄(荸薺)、茭筍等“泮塘五秀”而馳名。泮塘鄉民為“感恩邀福於神以不致成災”,故對供奉的神像“奉祀信誠”。話說泮塘當年有兄弟二人,兄名“仁”,弟名“威”。 有一天,兄弟倆去打魚發現一塊怪石,拾回家中立為神像,從此“生活順景,得心應手”,後傳遍鄉里,十里之內,參拜者眾。到鄉里集資修建廟時,鄉人便將廟名改為“仁威”了。
建築特色
仁威廟平面略呈梯形,坐北朝南,廣三路深五進,另有偏東一列平房。前三進建築,當中為主體建築,東、西為配殿,第四進為齋堂,第五進為後樓。沿著南北中軸線,依次為頭門、正殿、中殿、後殿和後樓,左右為東、西序。頭門面闊11米,深8米。門外兩側各立一花崗岩石柱,柱頭雕有石獅子,柱身雕祥雲和二龍戲珠,線條流暢,形象十分生動,俗稱為“龍柱”。
主體
主體建築東西闊40米,南北深54~60米.是磚木混合結構。屋舉9架梁,房頂是5級疊階梯形的風火山牆,上蓋綠灰筒瓦,採用藍色琉璃瓦剪邊。屋頂正脊和兩側山牆頂的瓦飾陶塑人物、脊飾亭台樓閣和舞台戲曲人物都是清代廣東佛山石灣文如壁店燒制。上有“同治丁卯”(同治六年.即1867年)字樣,隱約可見。屋樑、枋、駝峰、雀替等都做成木雕的工藝構件,雕刻成麒麟等吉祥紋飾,遍地金彩。檐板雕刻更是精細,吉祥紋、戲曲人物都雕刻得生動傳神。墀頭上的磚雕花紋也是精雕細刻,獨具匠心。蓮花形的斗拱、支柱樑架的叉手、托架都被雕成倒掛螯魚狀。雀替、駝峰和封檐板等更是通透玲瓏,上漆貼金,是潮州金漆木雕的風格。多層次複雜的通雕,把浮雕、沉雕和圓雕匯集於同一個畫面上。 正殿面闊9架用4柱,以穿斗與抬梁相結合的梁架結構,採用勾連搭的形式,把正殿梁架與四檀卷拜亭的梁架有機地連在一起。斗拱、梁架、雀替、駝峰等所有構件與頭梁架的風格一致。駝峰上的雕刻有獅子舞球、龍鳳呈祥、鯉魚跳龍門、喜上眉梢等吉祥紋飾。正殿前橫向梁枋的下面雕群仙賀壽、福壽雙全等紋飾。底部則雕有流暢的如意紋圖案,其造型優美,雕工精細,層次分明。明間兩金柱間的漆空枋雕有八仙等人物。所有梁枋的底部都雕有花紋,雕工極其精細。人物和動物造型栩栩如生。木雕上均塗以金彩。 第三、四進的建築及東、西序的房舍造工略欠精細,而建築式樣及風格與正殿基本一致。
雕刻
廟中的建築雕飾,集丹青、木刻、磚雕、灰雕等各種藝術於一體,其雕飾物形象生動,栩栩如生,集中了嶺南古建築藝術的精華,被譽為“桂殿蘭宮”。同時,整座廟宇造型各異,有方形、八角形,也有覆盆狀的。柱子有石柱、木柱,柱的截面有方形、八角形、圓形,也有轉角柱。 仁威廟中的木雕、石雕、磚雕都各有特色,工藝亦十分精湛。陶塑、灰塑工細勁秀,具有濃郁的嶺南地方特色和風格,仿如陳家祠,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廟內還有碑記多塊。
歷史活動
據說,昔日農曆三月初三是廟誕,廟會活動豐富多彩,其中參神、進香、唱八字等是廟誕期間的主要活動。鄉里有耆老會主持鄉中大事。清代有一段時期取締祖祠,鄉民為保存這間廟,專意在后座供奉孔子和關公。其時廟內有一副對聯:“仁敷四海.威鎮之城”——其中上聯頭字“仁” 指孔子,下聯“威”則指關公關雲長。過去這裡還有多副對聯,現大部分已失散。其中有副對聯:“旭日湛珠江源接香浦石門四海同沾帝力;龍津連泮水派通紅橋荔岸千秋共浴仁威。”到第二次鴉片戰爭,外敵人侵,遂又在此復倡團練,以抵抗“外洋滋擾”。仁威廟實際上已成為清末廣州地區抗擊外國侵略者的一個重要據點。 歷史上,仁威廟一直是廣州市西部和南海、番禺、順德等地信仰道教民眾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新中國成立後,仁威廟的宗教活動仍延續不斷,“文革”後,仁威廟得到修復,廣州市道教信徒多次要求恢復為道教活動場所。2002年12月,經廣州市、荔灣區政府批准,仁威廟移交給廣州市道教協會,作為宗教活動場所管理開放。仁威廟成為廣州市繼三元宮、黃大仙祠、純陽觀之後的第四間經政府登記開放的道場。 1993年8月被廣州市政府確定為市級文物單位。 從荔灣湖公園東北的仁威廟前街一路走來,穿街頭過巷口,在低矮的屋檐下擠過許多擺賣的攤檔,一個千年的古廟----仁威廟就在眼前了。廟前臨湖水,華表肅立,兩旁是古老的民居,恍如時光倒流,令人懷疑是不是身在廣州。 歷史上泮塘地域涵括了恩洲十八鄉。由於當地鄉民以打魚、種植“薺、蓮、菇、菱、茭”五秀特產馳名省內,於是人們為了感恩邀福、平禍減災,特別流行供奉玄武帝君。玄武為蛇龜合體的形像,為中國古代北方之神,與青龍、白虎、朱雀合稱為四方元神。因為北方是水住,武帝司水,所以人們稱玄武為北帝,喚它為水神。後來民間廣為傳頌,古代泮塘鄉有兄弟二人,兄名叫仁,弟名叫威,某一天兄弟二人去打魚,發現一塊怪石,就拾回家中奉為神像,居然從此之後他們一路生活順景,樣樣活計得心套用,日子富裕又美滿,更覺出“神像”妙不可測。這欣喜的怪事在鄉間風傳開來,聞訊大喜的百姓們奔走相告,信者雲集,參拜仁威怪石的人眾多,於是鄉里鄉親的一呼百應,索性集資修建起“仁威廟”。----仁威廟的傳說
據《續修南海縣誌》載述,仁威廟始建於宋皇祐四年(1052年),而明代天啟年間、清代乾隆年間和同治年間又相繼進行過大規模修建,清乾隆年間重修前只有中路和西序的前三進房舍,後兩進和東序則是乾隆年間增建的。最值得強調的乃仁威廟的始建和修建都是由泮塘十八鄉鄉民自發捐資的!這是民間百姓自己建構的一座祈福聖殿和心靈廟堂!
地圖信息
地址:廣州市荔灣區泮塘路向群飯店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