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宗黃巾鼓

廣宗黃巾鼓

廣宗縣黃巾鼓是河北省廣宗縣的傳統鼓樂舞蹈。源於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黃巾起義以打醮聚眾,以擊鼓助威,黃巾鼓作為戰場助威鼓便應時而生,用於戰場助威的黃巾鼓演奏,鼓聲撼天動地,很烘托戰場助威的濃烈氣氛,故其又叫太平戰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宗黃巾鼓
  • 地點:河北省廣宗縣
  • 屬性:傳統鼓樂舞蹈
  • 源於:東漢末年
簡介,特點,

簡介

廣宗縣是黃巾起義的策源地,起義領袖張角實行政教合一,把全國的太平道徒編成三十六方,他所在的廣宗一帶為中央方。策動起義時,豎立“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旗幟的“點將台”及大戰“六路口”等遺址尚存。黃巾起義失敗後,黃巾鼓在當地民間流傳下來,黃巾鼓演練者為避官府抄拿,遂將其改名為“文鼓”。該鼓便在當地村莊流傳至今,後人稱其為黃巾鼓、太平戰鼓或文鼓等不一,與黃巾起義有關的村名來歷、習俗和傳說故事至今在傳統民間廣泛流傳。

特點

作為一種傳統民間藝術,黃巾鼓演形態有三,一出場,執黃巾鼓隊旗者領隊,其餘隨後;二演奏,隊旗居後,大鼓居中,鼓鐃鑔十六人列隊呈“八”字形列於大鼓兩側,引鑼在前。在隊形擺布過程中奏“布陣”序曲,而後演奏正曲;三收場,將“八字”型變為“二”字型站於大鼓前,在變幻行進過程中奏“榮歸”尾曲,持引鑼者引導謝場。黃巾鼓正譜共八節三十二番,完整演奏需十八分鐘。演奏撼天動地,鐃鑔清脆悅耳,節奏急如狂風暴雨,緩如潺潺潺流水,演奏氣勢和音樂效果相得益彰。演奏者身著黃色服裝,頭扎黃巾,以示當年的黃巾軍,其意義和現今一些打擊樂隊的黃衣服裝飾有本質的區別。
東董里村便是黃巾鼓典型的傳承村落之一,清末至今,東董里村具有師承關係的二十二代黃巾鼓傳承人的傳承脈絡清晰。演奏藝人有較高的積極性,但受到市場經濟和文化多元化的嚴重衝擊。
2009年,廣宗黃巾鼓被列入河北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