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告效果累積的二因素說
- 最早提出者:伯萊恩(Berlyn)
- 提出時間:1970年
- 完善者:斯坦(Stang)、索耶(Sawyer)
伯萊恩等人認為,在傳播過程中,有兩個相對立的因素決定著客群對重複刺激的態度。一個是積極的學習因素,另一個是消極的冗長乏味因素。在刺激重複次數少的時候,積極的學習效應迅速增長,而冗長乏味因素的負效應增長緩慢。此時,客群對刺激的態度表現出積極增長。但是,隨著重複次數的不斷增多,積極的學習效應增長緩慢以至趨於穩定,而冗長乏味因素的負作用迅速增長。當重複超過一定次數時,冗長乏味的負效應開始大於積極學習因素的正效應,並起決定作用。總之,在重複次數的不斷增長過程中,先是積極學習效應迅速增長,而後則是消極的冗長乏味的負效應迅速增長。這兩個因素的效應是可以迭加的,其淨效應表現為倒U形曲線(見下圖)。
阿克塞羅德(Axelrod)對廣告效用(wearout)的研究的回顧也得出類似的結果,他認為,以觀眾的注意、廣告回憶、品牌意識、廣告態度、品牌態度轉移、優惠券回贖行為為效果指標,廣告效用曲線是一個上升、高原、下降的生命周期,廣告效用是暴露頻率和時間的函式[2]。
對於冗長乏味負效應的產生,索耶認為在多次重複之後,客群沒有新的學習內容,因而產生疲勞、厭倦,進而對刺激產生消極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