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劍門關、翠雲廊自然與歷史文化資源底蘊深厚。劍門蜀道是1982年國務院首批命名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992年命名為劍門關國家森林公園,2006年公布的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命名為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和省級地質公園正在申報世界“雙遺產”,是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歷代風雲人物多出沒於此。司馬錯經此伐蜀,劉玄德入關而成帝業,諸葛亮立關修道伐曹魏,姜維據鐘會之師於關外,唐明皇幸蜀駐劍閣,王建閉關謀割據,李自成越關攻四川,張獻忠游擊關內外,紅四方面軍奪隘西進,人民解放軍斬關挺進大西南,周恩來經此回延安,鄧小平、朱德、楊尚昆、李井泉、郭沫若、李長春、回良玉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相繼視察。
劍門蜀道劍門關、翠雲廊旅遊景區自上個世紀80年代末,在國家、省旅遊局的幫助和指導下,劍閣縣委、縣政府在立足於保護的基礎上,圍繞遊覽觀光設施進行了一系列的建設。1993年全面對社會開放接待遊客。2006年翠雲廊景區率先創建國家4A級旅遊景區,2007年初經國家旅遊景區A評審評定通過命名。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後,在黑龍江和四川兩省有關方面的重視和支持下,縣委、縣政府抓住災後恢復重建機遇,集中投資4.6億元,按照國家4A級旅遊景區標準對劍門關和翠雲廊旅遊景區進行恢復重建和提升,2011年初經國家旅遊景區A評審評定通過,劍門關旅遊景區被命名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主要景點
劍門關景區
劍門關,雄距於劍門關鎮的108國道線上,距劍閣縣城10公里;距廣元55公里;距成都262公里;距重慶500公里;距西安630公里。劍門關是劍門蜀道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的核心景區和劍門關國家森林公園的主體部分。“劍門天下雄、九寨天下奇、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作為四川省四大景觀,劍門關首屈一指。歷史上有說:“打下劍門關猶如得四川”。是古劍門蜀道上的一處重要關隘。總面積:186.2平方公里。規劃面積142平方公里劍門關是數百里大劍山中段的一個缺口,七十二峰形若利劍,儼然一道天然屏障。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理位置。這裡曾發生過一百餘次戰爭、十多位帝王蒞臨並有無數的文人墨客留下了近四千幅作品。當年蜀將姜維憑藉天險,曾拒魏軍十萬之師於關外。現存諸葛亮建關的遺址,古老的寺廟,珍貴的碑刻以及著名的劍門四景(劍門細雨、梁山松濤、夕照絕壁、雪染翠雲)和劍門四奇(姜維石像、千年紫荊、松柏長青、劍山石筍)。劍門關景區主要景點劍門關、金牛峽、劍門關樓、絕壁道、細雨亭、《蜀道難》壁題、五丁坪、詩詞長廊、三國人物群雕、紅星廣場、古棧道、七十二峰、小劍山、姜維祠、姜維墓、鐘會故壘、天梯峽、石筍峰、梁山寺、雷霆峽、翠屏峰、仙峰觀、古劍溪橋、志公寺等。經營項目有:索道、4D電影院、高空滑索、觀光電瓶車等。
翠雲廊景區
翠雲廊景區,以劍閣城為中心,東南至閬中,西南至梓潼,向北至廣元昭化。就是這三段近300里的森林古柏,清代曾號稱“三百長程十萬樹”,如今也還有古柏8000多株。
翠雲廊古稱劍州路柏,民俗稱“皇柏大道”,主要分布在以劍閣老城為中心的北至廣元昭化,西至梓潼,南至閬中三線約三百餘里的古驛道上,被稱為“三百里程十萬樹”,現存古柏8000餘株,傳為三國時張飛率兵所植。雖經千載風霜雪雨,古柏仍枝繁葉茂,生機盎然。這起植於漢晉,完備於元明的古行道樹群體,是蜀道亮麗的風景線。被譽為“東方的古羅馬大道”。翠雲廊分為南段、西段、北段。
南段是古劍州(今劍閣)通往巴西郡(今閬中市)的要道。自江石鄉的橋邊河開始,經龍源鎮,白龍鎮的小埡子為止,行程八十餘里。有古柏四千餘株,是三段中古柏最多最密的一段。
西段是劍州(今劍閣)至梓潼全長120里,從劍州出發經涼山鋪,柳溝驛,武連驛,演武,上亭鋪到梓潼為止,是劍州至成都的主要通道。這段驛道上的武連驛是唐朝名臣魏徵的出生地,昔稱“種松之鄉”。“攔馬牆”是西段中保護最完整的一段,在長約5里的驛道上,有古柏近二百四十株。
北段是古代天府之國通往中原的唯一大道。整個北段可分為三個景點:兔兒岩段,全長約3里,古柏四十多株;第二景點是石洞溝段,長約5里,路面全是青石板和石條鋪砌而成,寬闊雅致。該段是古金牛道劍門至劍閣中點段。車馬鑾輿,客旅行商,無不在此歇腳用餐。三國時孔明六出祁山曾在此安營。至今還有“峰火台”,“飲馬槽”等遺物。這裡是古代駐紮軍營設定驛站的地方。北段的大柏樹灣為國家AAAA級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