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雲廊古蜀道

翠雲廊古蜀道

翠雲廊古蜀道位於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和綿陽市梓潼縣,以劍閣縣部分為主體部分,屬金牛古蜀道,也是劍門蜀道遺址的核心組成部分。

翠雲廊古蜀道從廣義上講,分為西段、北段、南段,以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為中心,西至梓潼,北到昭化,南下閬中的三條路,總長151000米。在這三條道路兩旁栽種有古柏,古樹最早可追溯到秦漢時期,人稱“三百長程十萬樹”。狹義的翠雲廊古蜀道指翠雲廊景區。有劍閣柏、隆中對柏、望夫柏、鴛鴦柏、石牛柏、結義柏、宋柏等古樹。

翠雲廊古蜀道與劍門蜀道相伴而生、互為依存,也因現存古樹被稱為“蜀道奇觀”和“森林活化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翠雲廊古蜀道
  • 地理位置: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和綿陽市梓潼縣
  • 所處時代:秦漢
  • 開放時間:每日8:00—17:00(16:30停止售票)
歷史沿革,歷史淵源,建設沿革,地理環境,位置境域,植物資源,主要景點,綜述,翠雲廊景區,劍閣柏,帥大柏,攔馬牆,歷史文化,人文歷史,名稱由來,領導關懷,文化活動,保護措施,旅遊信息,開放時間,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歷史淵源

蜀道,是古代蜀地通往長安的主要道路,也是古代蜀地對外交往的重要交通樞紐。蜀道分為秦嶺四道、金牛道與其他通往蜀地的小道。蜀道是“北四南三”,北邊分別是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南邊分別是金牛道、米倉道、荔枝道。北邊主道是褒斜道,南邊主道是金牛道。金牛道是最早的一條蜀道。翠雲廊古蜀道位於金牛古蜀道之上,因劍閣當地擁有獨特的土壤條件,讓該處成為了柏樹生長的樂園。
翠雲廊古蜀道
翠雲廊

建設沿革

翠雲廊古蜀道始建於秦漢,完備於明朝,歷經千年滄桑仍渾然一體、生機盎然,實屬世界罕見,被譽為“蜀道靈魂”“國之珍寶”。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下令以鹹陽為中心修築通達全國的馳道在道兩旁種植上成排的松柏用以彰顯天子的威儀。還有一種說法,秦始皇修築阿房宮曾在蜀中大量砍伐樹木,蜀中百姓怨聲載道。為了安撫百姓,便下令在驛道旁植樹。
第二次對翠雲廊大規模種植的是張飛當年為巴西(今閬中市)太守,兩地往來頻繁,劍州又是蜀都至中原的必經之地,於是張飛下令士兵與百姓沿驛道種樹。
第三次是東晉時期。因道教興起,人們重視風水之術,而劍閣又是道教的發源地,於是大量栽植“風脈”樹,尚書郎郭璞為此寫了《種松記》刻於石碑。
第四次是北周時期,時人為計里程,曾在道旁每一里壘一土堆作標記,但這種方法容易被風雨沖毀,後來改為每一里種樹一株,以一里一樹計算里程。
第五次是唐代。唐天寶年間,因楊貴妃喜歡吃川南瀘州的合江荔枝,玄宗命人快馬加鞭,連夜運送。為保持荔枝鮮味,令百姓沿途種植柏樹,劍閣人民又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了栽補,使翠雲廊初具規模。
宋、明兩朝時,宋代真宗、仁宗、徽宗、寧宗都頒布了關於沿官道植樹的詔令,明正德年間的劍州知州李璧更是沿線植柏達數十萬株。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斷在古蜀道上大量栽植行道樹,逐漸形成以古柏為主、綿延數百里的林蔭大道。同治《劍州志》所載清人喬缽《翠雲廊》詩序云:“明正德時知州李璧,以石砌路,兩旁植柏數十萬,今昔合抱,如蒼龍蜿蜒,夏不見日。”翠雲廊從此形成了宏偉規模。
翠雲廊古蜀道
翠雲廊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翠雲廊古蜀道位於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和綿陽市梓潼縣。分為西段、北段、南段,以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為中心,西至梓潼,北到昭化,南下閬中的三條路,總長151000米。

植物資源

截至2023年8月,翠雲廊區域內擁有樹齡100年以上的古柏20391株,其中劍閣境內現存古柏7778株,古柏平均樹齡1050年。
翠雲廊古蜀道
翠雲廊

主要景點

綜述

翠雲廊呈“人”字形分布,北至昭化古城,南抵閬中古城,西達綿陽梓潼大廟山。劍門蜀道翠雲廊現存古樹7803株,其中古柏7778株,古柏平均樹齡1050年。據林業專家考證,現翠雲廊沿線胸徑2米以上樹齡2000多年的古柏應當都是秦朝時所植。
翠雲廊古蜀道
古蜀道

翠雲廊景區

翠雲廊景區是國家首批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劍門蜀道的核心景區之一,也是國家森林公園,區內古柏樹枝葉茂盛,生機盎然,始於秦漢,完備於明,是罕見的人工造植的古老行道樹群體。

劍閣柏

劍閣柏樹齡已有2300多年,樹高27米,筆直挺拔、直指雲霄。此柏乾如松,皮如柏,果實如松,裂紋如柏,全世界僅此一株。
翠雲廊古蜀道
劍閣柏

帥大柏

帥大柏高29米,胸徑2.24米,材積33.9立方米,樹齡超過2300年,是翠雲廊特大柏樹之一,需五人才能合圍。1963年,朱德視察翠雲廊,稱其“帥大的樹,就是很大的樹,就是樹中元帥”,從此便有了“帥大柏”。

攔馬牆

攔馬牆是翠雲廊最精華的一段,位於劍閣城北鎮境內,有參天古柏240多株,平均每25米有一株,有“狀元柏”“望夫柏”“鴛鴦柏”“懷胎柏”“石牛柏”“七仙女柏”等特色古樹。除了樹古外,還有“飲馬槽”“門檻石”“防滑線”“栓馬樁”等遺蹟,是古代陸地交通保存下來的實物原形,堪稱蜀道交通活化石。道古、樹古、交通設施古是攔馬牆的最大特色。這段古驛道由一塊塊青石板拼接而成,路面一般寬2至3米,最寬處有5米。經歷了上千年行人、馬匹、車輛的踩踏和碾壓,這條古代“高速公路”上留下了車轍痕、馬蹄痕和行人足跡。
翠雲廊古蜀道
攔馬牆

歷史文化

人文歷史

相傳在戰國年間,秦惠文王欲南征巴蜀,但苦於秦蜀兩地之間有秦嶺和大巴山橫亘其中,於是使計贈送蜀王幾頭“會產黃金”的石牛,貪財的蜀王派大力士開山辟路迎回石牛,卻沒想到對方日後順著這條路攻入蜀地。這條拖送石牛的道路,就是古金牛道,也是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蜀道。自那以後,蜀道便常常出現在古代戰爭的描述中,成了“兵家必爭之地”。
翠雲廊古蜀道
翠雲廊古蜀道

名稱由來

清代劍州知州喬缽寫下詩句“翠雲廊,蒼煙護,苔花蔭雨濕衣裳,回柯垂葉涼風度”,至此,“翠雲廊”這個名字便一直留存了下來。

領導關懷

2023年7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省廣元市考察了翠雲廊古蜀道,了解當地推進歷史文化傳承、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等情況。

文化活動

2023年9月15日,以“徒步古蜀道 對話翠雲廊”為主題的廣元市“古蜀道徒步游”柳溝驛分會場拉開帷幕,上千人徒步。

保護措施

翠雲廊古柏能存至今日,與歷代嚴令保護有很大關係。秦漢至唐就設有專人管理,到了北宋又頒布了管理行道樹條例。史載明正德年間,劍州州官在交接任時,相互要清點行道樹,把植樹護路的情況作為一項政績來考核,作為升遷的重要標準之一。清代官府還常派差役沿路巡察護樹情況。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由於川陝公路的修築,古柏損壞慘重,民眾甚為痛憤,後來蔣介石知道後,也下令在古柏上懸掛木牌,發出了“砍伐皇柏者槍斃”的禁令。
1949年後,政府十分重視對翠雲廊古柏的保護,採取果斷措施,禁止任何人砍伐。
《華陽國志·蜀志》記載:“諸葛亮相蜀,鑿石架空為飛梁閣道,以通行道”。古也有“棧道千里,通於蜀漢”之說。他們在必經的懸崖陡壁地段,鑿岩打孔,上中下三層插樁,上層搭棚遮陰避雨和防止飛石墜落傷人,中層鋪木行人,下層斜插支撐,每隔一段修亭供人歇息。這么浩大的閣道工程,需要採伐大量木材。那么從作用上看,古驛道樹群首先是植樹表道,起路標作用;二是以樹計里,里程碑的作用;三是保護道路,防止雨水沖刷路基;四是便於修棧道就近伐木取材;五是為行人提供行路方便、遮陰避暑。
《唐會要》記載,唐代宗大曆八年(773年)七月敕令:“諸道官路,不得令有耕種及斫伐樹木,其有官處,勾當填補。”
《宋會要輯稿》記載,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敕令:“諸系官山林,輒採伐者,杖八十。”
明代也發布了禁止官民剪伐樹木的政令;清代還給每棵古柏懸掛木牌、編號。
2019年,當地啟動了“皇二代”工程,按照撫育掛牌一批、補植一批、新栽一批的方式,在驛道兩側無柏處培育“二代古柏”,促進蜀道古柏世代相傳,延展翠雲廊綠色脈絡。
2022年1月1日起施行的《廣元市劍門蜀道保護條例》,第二十二條明確規定:“古柏按照樹幹外五十米劃定保護範圍,禁止在古柏保護範圍內從事除保護措施外的建設活動。”對古柏的保護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024年3月,梓潼翠雲廊歷史文化研究院在綿陽市梓潼縣正式成立。
翠雲廊古蜀道
翠雲廊古蜀道

旅遊信息

開放時間

每日8:00—17:00(16:30停止售票)。

交通信息

自駕:導航至劍門關景區北門/南門即可
公交:劍門關高鐵站公交可直達。
翠雲廊古蜀道
自駕路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