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家橋村

廖家橋村位於山東省寧陽縣縣城東3公里處,總面積73公頃,人口713人。據該村建橋碑文記載,建於明代。廖姓定居後,集資在村前建橋一座,稱廖家橋。村落以橋為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廖家橋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山東省寧陽縣
  • 面積:73公頃
村情概況,自然資源,農村經濟,基礎設施,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發展重點,

村情概況

廖橋御膳香油歷史悠久,被譽為“泰山十大名優產品”,並被冠以“齊魯名食”稱號。廖橋御膳香油的加工與生產,至少已有三百年的歷史。傳說當年清朝乾隆皇帝南巡,考察各級官吏政績,行至兗州城北,距城十餘里的安丘村,借宿書香門第尚家。在品嘗菜餚時感覺香氣四溢,不一會竟滿堂飄香,令他食慾大振,遂向隨從問明原由,方得知原來菜中滴入了幾滴“廖橋小磨香油”。乾隆對廖橋小磨香油大加讚賞。在尚家借宿期間,乾隆與才貌雙全的尚女產生感情,臨行前乾隆表明身份,尚女難捨難分。乾隆走後,尚女聽說有滿漢不親的規定,自思進宮無望,遂服毒自盡。乾隆回朝後政務繁忙,一日偶然想到尚女,遂親筆手書“天顏咫尺”四字匾額,命山東巡撫親送兗州尚家。其欽賜匾額尚家一直珍藏,同時尚家也每每置辦廖橋小磨香油進貢皇宮。在此後數百年中,廖橋小磨香油便以貢品身份直供京城,天長日久,便有了“御膳香油”之稱。
民國時期,廖橋香油就很有名氣,已銷往泰安、肥城、兗州等地,占有數縣乃至十數縣範圍的市場。1925年,廖橋生產加工小磨香油的有6戶,年產量在1萬2千斤左右。在泰安有人定期送貨零售,主要供應美國教堂、萃英中學、飯店、點心鋪等。王化魁等戶所產香油主要銷往兗州等地,並在兗州中御橋設立油行,兼銷其他食用油。1940年,天津商人在兗州設立昌記商行,專門收購寧陽縣廖橋小磨香油,運銷天津,曾名噪一時。1950年後,廖橋御膳香油,有了較快發展。加工戶發展到26戶,其中常年加工戶8戶,年產量達8萬5千斤以上。銷售範圍除附近數縣外,還銷往新汶礦區、濟南、青島等城市,甚至遠銷東北三省及內蒙等地。
廖橋御膳香油製作技術嚴格,質量上乘。其主要工藝流程和技術要點有:第一,芝麻不霉不爛,籽粒飽滿,質量好;第二,用清水將原料淘去雜質與泥沙,然後晾曬至一定的乾度;第三,下鍋翻炒,但火不得過急。芝麻下鍋後翻炒器具要不停地攪動,直至達到一定的火候為止。火候不到,香味不濃,火候一過,香味變異且影響產量;第四,出鍋。出鍋要快,出鍋後在簸籃內迅速用簸萁揚、溜,使煙氣儘快排出;第五,用專門的小石磨,磨成糊狀,滴流在陶製的大盆內;第六,磨完入盆後要加入一定的熱開水,加水要緩慢,隨加水隨用棍棒攪拌,攪至水下沉,油上浮。還要進行顛、搖、用葫蘆踹,促使沉積在底層的油團上浮;第七,起油與保存。油上浮到一定程度,將油分次起到小口容器內,涼透,存放在陰涼通風處,防止曝曬。還要將容器口密封好。
廖橋御膳香油具有較高的套用價值。它是餐桌上的最佳調味品,僅僅幾滴,可使人食慾大振;它含有脂肪、多種胺基酸、芳香物質等,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屬高級滋補品。還有較高的藥用價值,中醫認為,有“補五臟、益氣力、強筋骨、健腦髓”的作用,潤肺健脾,通經活絡,通便降火尤為顯著,是腦力勞動者的最佳食品之一。還可與其他中藥配伍,外用可治療骨折外傷,腫毒瘡癤。肥城縣安駕莊傳統接骨所用的膏藥,它的熬制一直用廖橋御膳香油。另外,香油還可用於餚肉防蠅等。
近年來,廖橋御膳香油乘上市場經濟的快車,由過去的作坊式加工向批量生產,冠名銷售方向發展,使這一皇室貢品,歷史名牌產品廣及天下,走入尋常百姓家。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40.9畝(其中:田87.86畝,地53.04畝),人均耕地0.90畝,主要種植水稻、烤菸、包穀等作物;擁有林地10043.5畝,其中經濟林果地4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2.56畝,主要種植核桃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4畝,草地200畝;荒山荒地200畝,其他面積7134.84畝。

農村經濟

該村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40.9畝(其中:田87.86畝,地53.04畝),人均耕地0.90畝,主要種植水稻、烤菸、包穀等作物;擁有林地10043.5畝,其中經濟林果地4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2.56畝,主要種植核桃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4畝,草地200畝;荒山荒地200畝,其他面積7134.84畝。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66.89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1.74萬元,占總收入的32.5%;畜牧業收入27.85萬元,占總收入的41.6%(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37頭,肉牛57頭,肉羊65隻);林業收入7.75萬元,占總收入的11.6%;第二、三產業收入7.55萬元,占總收入的11.3%;工資性收入2萬元,占總收入的3%。農民人均純收入2326元,農民收入以種養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萬元。常年外出務工人員3人,省內務工3人。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9年底,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無路燈。全村有34戶通自來水,有34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28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1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7戶。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0公里。全村共擁有,拖拉機4輛,機車6輛。該村到2009年底,34戶都居住土木結構住房。到2009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41人,參合率80%;享受低保1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 紫溪鎮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3公里,距離鎮衛生院35公里。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無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34戶,占農戶總數的100%。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縣內。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經濟林果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核桃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34戶,共有鄉村人口156人,其中男性85人,女性71人。農業人口156人,勞動力89人。
到2009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41人,參合率80%;享受低保1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 紫溪鎮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3公里,距離鎮衛生院35公里。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無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34戶,占農戶總數的100%。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州立民族完小,中學生就讀到紫溪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10公里,距離中學35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3人,其中小學生8人,中學生5人。

村務公開

全村村務公開主要以會議方式公開。到2009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3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40.9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開會通知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7人,黨員中男黨員6人,女黨員1人。該村設有團支部1個,團員11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主要突出基礎設施、文化教育、醫療衛生、人畜飲水等方面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由各村提供)。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核桃特色產業,種植面積50畝;發展養殖業,發展豬80頭、牛70頭、羊100隻;發展勞務經濟,每年轉移勞動力20人。到"十一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9年的2326元增加到2600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