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廈門市湖裡區
- 行政區類別:區
- 所屬地區:華東
- 下轄地區:5個街道
- 面積:65.78平方公里
- 人口:70.98萬
特點,經濟,自然,歷史,人口,
特點
湖裡區的主要特點是:一是改革開放最早。1980年10月,國務院批准在湖裡2.5平方公里範圍設立廈門經濟特區。1981年10月,廈門經濟特區開始動工建設,湖裡成為廈門經濟特區的發祥地。1984年2月,鄧小平同志視察廈門經濟特區,在湖裡親筆寫下“把經濟特區辦得更快些更好些”的題詞,隨後廈門經濟特區範圍擴大到全島。1987年在工業管理局的基礎上組建湖裡區。二是地理位置特殊。湖裡區是進出廈門島的門戶,廈門海港、空港,陸路出島的廈門大橋、海滄大橋、集美大橋、杏林大橋以及在建的翔安隧道,均在湖裡轄區。三是外商投資密集。區內有三資企業2200多家,投資總額約50億美元。世界500強有24家落戶湖裡。四是產業轉型趨勢明顯。經過20多年的發展,湖裡區迅速完成了工業化進程,逐漸實現了“退一優二強三”的產業發展戰略,現一產全部退出,二、三產業比重為59.24:40.76,二三產業稅收貢獻比例最佳化為35:65。五是全面城市化迅速推進。湖裡區一直是全市重點開發區域之一,特區初期,主要是開發建設2.5平方公里、東渡港、高崎機場,以後又陸續開發建設象嶼保稅區、火炬高科技園區、航空工業城、留學生創業園等。近幾年,島內建設重心向東北部推進,環島路、縣黃路、仙岳路、疏港路、南山路、湖裡大道、成功大道、環島幹道等一批重要市政道路盡皆貫通,“一環四橫五縱”的道路框架已經形成,“鎮改街”、“村改居”全面實現,統一的城區管理體制逐步完善,舊村改造和片區開發迅速推進,尤其是五緣灣片區、湖邊水庫片區成為全市的開發熱點。六是外來人口眾多。全區外來人口是戶籍人口的近三倍。外來人口的大量湧入,一方面為特區的建設和繁榮做出了重要貢獻,另一方面也給我區的城市管理、社會治安和義務教育等帶來了較大壓力。
經濟
按照在地統計口徑,2009年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430.6億元,增長4.5%;財政總收入44.58億元,增長11.46%,其中區級財政收入10億元,增長5.7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411元,增長8.7%;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2009年,我區獲得了“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百強”第32位、“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第44位、全國科技進步區、全國文化先進區、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城區等榮譽稱號。
2010年,湖裡區將圍繞加快建設海峽西岸“兩個先行區”大局,按照市委“六個先行”的要求,全面落實區委六屆十四次全體(擴大)會議精神,突出“五抓五促”(抓轉型促提升、抓商貿促繁榮、抓項目促後勁、抓穩定促和諧、抓服務促落實),更加注重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更加注重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更加注重城區品質品位的提升,努力在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中勇當排頭兵,著力打造海峽西岸商務營運、現代物流、高新技術研發和旅遊集散中心,更好地服務全省、全市發展大局。
2012年,湖裡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09.19億元,增長16.1%;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468.07億元,增長23.3%;區財政總收入88.16億元,增長17.1%;區級財政收入20.55億元,增長16.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5.37億元,增長11.7%;完成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267.75億元。
2014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49.8億元,增長5.6%;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400.7億元,增長1.6%;財政總收入155.2億元,增長15.5%,其中區級財政收入41.1億元,增長21.0%;社會消費品零售額324.5億元,增長13.5%;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20.5億元,增長33.9%;契約利用外資35427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32113萬美元,引進內資744.1億元;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0%以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683元,增長5.5%;節能減排各項指標順利完成。榮獲“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首批“全國社會組織建設創新示範區”和“全國社會工作服務標準化建設示範區”等稱號。
自然
地形地貌 轄內南部多丘陵,最高峰仙岳山海拔212米,東、西、北為海蝕階地,主要以紅土台地為主,地勢較低平。
氣候 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最熱月與最冷月均溫差不足16℃,盛夏海陸風明顯。東部和北部沿海11月至翌年3月東北風,氣溫較島西南部低2℃左右。候溫劃分:2月6日至4月30日春季,共84天;5月1日至10月25日夏季,長178天;10月26日至次年2月5日秋季,共103天。
春季易雷暴、大風、冰雹、龍捲風等。3、4月易生霧。2月均溫較低,雨量增多。3月氣溫始增高。4月氣溫升幅最大,東南風增強,溫濕度大,易生冰雹、雷暴、大風、暴雨、龍捲風。
水文 水系不發達。1980年前有發源南部丘陵的坑溝、鱉仔溝、穆厝溪、高林溪、林邊溪、虎仔山東麓圳溝、楊厝溪、龍舌溪、三條橋溪、傅厝溪、呂厝溪、後院溪、國公埔小溪等溪流,分別入東部、西部、北部海域及篔簹港。20世紀80年代陸續填埋或改暗溝,2012年有湖邊水庫、湖裡公園湖、埭遼水庫、新豐水庫等。東部田頭一帶地下水厚度僅8.44米,亞砂土與亞黏土,含水性弱,鑽孔湧水量僅0.84噸/日。有鐘宅灣湯坂溫泉。
礦藏及其他自然資源 金屬礦藏較貧乏。有錳礦礦化點、鉬礦礦化點。非金屬礦藏有燕山期細粒花崗岩、花崗閃長岩、黑雲母花崗岩、二長花崗岩、石英閃長岩等花崗岩石材。分布於石湖、湖裡、塘邊、馬厝、湖邊一帶。耐火黏土有塘邊、湖裡、枋湖等礦點。磚瓦黏土儲量大、分布廣。
有鐘宅灣湯坂溫泉,屬小型中溫熱水礦(地熱)資源,水溫59℃,日出水量1382噸左右。
東部歷史上曾辟鹽場;西部海域平均鹽度28.57‰。
自然災害 氣象災害有風災、水災、旱災、低溫寒害和雹災等。海洋災害包括風暴潮、海岸侵蝕、赤潮等。
風災 有颱風、龍捲風、颮線等。重大影響大風平均三年一次,主要在6月、7月、8月。龍捲風和颮線主要局部性災害。
水災 主要由熱帶風暴和颱風暴雨造成。發生幾率與颱風幾率基本一致,一般每年3~4次,大暴雨一年不到一次。局部地區地勢低洼,排水設施阻塞,較易受災。建區後最大颱風1999年10月9日第14號颱風。最大風力14級,風速每秒46米。過程雨量208.6毫米。颱風和暴雨造成傷亡和直接經濟損失1959年以來之最。
風暴潮 主要颱風暴潮,居風暴潮災害之首。每年夏、秋兩季,常遭風暴潮襲擊影響。
海岸侵蝕 海岸侵蝕毀壞海堤、防護林帶等,造成海水倒灌入侵,淹沒土地,引起土壤鹽漬化和風沙活動,毀壞海堤和防護林,侵蝕吞沒、破壞海岸設施,加劇港口淤積。受侵蝕海岸有2種類型:一是基岸岬角緩慢侵蝕岸,零星散布五通頭等岸段、大離畝嶼等,海岸平均蝕退速率6毫米/年;二是紅土台地強烈侵蝕岸,見於高崎至何厝岸段,海岸退速率1~2米/年,局部岸段高達2~3米/年。
赤潮 西海域赤潮一般發生在春、夏季,4~6月份為頻發期。赤潮主要發生於火燒嶼以北內灣水域,其中水體交換條件較差的寶珠嶼西北赤潮生物密度最大。
歷史
湖裡區是廈門市為適應改革開放、特區建設形勢發展的需要,於1987年11月新成立的一個行政區。
1979年11月,中央決定在廈門設定社會主義經濟特區。1980年7月,經福建省、廈門市協商研究,劃定廈門島上西北部禾山鄉湖裡大隊2.5平方公里為特區範圍,由福建省廈門經濟特區管理委員會下屬的特區工程建設指揮部負責征地,進行“五通一平”、營建廠房、道路,管委會也同時開始了對外宣傳和招商引資。1984年3月,中央決定把廈門經濟特區擴大到全島(包括鼓浪嶼);1985年 8月,又賦予廈門經濟特區逐步實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並醞釀設定特區管理線。這樣就有必要將原屬郊區(區政府在島外集美鎮)管轄的禾山鄉劃歸市區管理。
1987年7月,國務院(87)104號文批覆撤銷廈門市郊區和湖裡工業管理局,在廈門島北部增設湖裡區。1987年11月湖裡區正式成立,隸屬廈門管轄。
2004年6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覆撤銷禾山鎮,設立禾山、江頭和金山3個街道辦事處。截止2011年,湖裡區下轄5個街道辦事處,52個居民委員會。
1979年11月,中央決定在廈門設定社會主義經濟特區。1980年7月,經福建省、廈門市協商研究,劃定廈門島上西北部禾山鄉湖裡大隊2.5平方公里為特區範圍,由福建省廈門經濟特區管理委員會下屬的特區工程建設指揮部負責征地,進行“五通一平”、營建廠房、道路,管委會也同時開始了對外宣傳和招商引資。1984年3月,中央決定把廈門經濟特區擴大到全島(包括鼓浪嶼);1985年 8月,又賦予廈門經濟特區逐步實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並醞釀設定特區管理線。這樣就有必要將原屬郊區(區政府在島外集美鎮)管轄的禾山鄉劃歸市區管理。
1987年7月,國務院(87)104號文批覆撤銷廈門市郊區和湖裡工業管理局,在廈門島北部增設湖裡區。1987年11月湖裡區正式成立,隸屬廈門管轄。
2004年6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覆撤銷禾山鎮,設立禾山、江頭和金山3個街道辦事處。截止2011年,湖裡區下轄5個街道辦事處,52個居民委員會。
人口
2012年常住人口97.1萬人,城鎮化率100%,其中外來常住人口72.6萬人,戶籍人口24.5萬人;六普常住人口中,男性491222人,占52.75%;女性440069人,占47.25%;14歲以下120565人,占12.94%;15~64歲791650人,占85.01%;65歲以上19076人,占2.05%。總人口中,漢族94.92萬人,占98.4%;另有畲、回、滿、土家、朝鮮、苗、壯、蒙古、侗、布依、瑤等35個少數民族,共6830人,占1.6%;其中畲族4,307人、占少數民族63%,回族981人、占14.3%,滿族386人、占5.7%,土家族243人、占3.5%,朝鮮族207人、占3%。人口出生率13.5‰,死亡率1.4‰,自然增長率12.1‰,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