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與廈門一海之隔的金門被日寇霸占,中共廈門工委立即倡導成立並領導了多個抗日救亡團體。“廈兒團”就是其中最亮麗的一個,她隸屬廈門青年戰時服務團的第九工作隊。因為,成立初期最小的團員才7歲,最大的為17歲,由30多位小朋友組成。所以,對外稱廈門兒童救亡劇團,簡稱“廈兒團”。
“廈兒團”另外一個特點是,成員幾乎都是由一個家庭和另外一個家庭的兄弟姐妹組成的。
“廈兒團”最大的貢獻是,不僅在國內聲援抗戰前線的愛國將士;當廈門淪陷後,從1938年起還千里迢迢徒步沿途義演奔向國境線,到海外(香港、高棉、越南等)義演、募捐,為中國的抗日將士募捐到5大卡車的藥品、衣物和10多萬的外幣。受到中共中央南方局婦女工作委員會書記鄧穎超同志的接見和“這是一群國寶”的褒獎。
“廈兒團”是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為數不多的抗日兒童救亡團體之一,值得國人的懷戀和敬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廈門兒童救亡集團
- 隸屬關係:廈門青年戰時救亡劇團
- 上級機關:中共中央南方局
- 成立時間:1937年
- 解散時間:1941年
- 重要成就:赴南洋演藝募捐給中國抗日將士
- 特點:最小7歲最大14歲的兄弟姐妹
- 表彰:獲鄧穎超、李克農、徐特立接見
廈兒團團史
“廈兒團”的演出及活動,極大地激發了廣大同胞的愛國熱情,提高了廈門駐軍的鬥志。然而,也引起了國民黨親日派的恐懼和仇視。他們指使其喉舌《廈門大報》,以《列寧的子孫》為題發表文章,對“廈兒團”進行惡毒的攻擊和謾罵,甚至派少數流氓學生進行破壞和搗亂,妄圖扼殺這支新生的抗日宣傳隊。在反動勢力鼓譟一時的關頭,我黨及時地通過《星光日報》的副刊,組織團員寫文章,給予了有力的反擊,剎住了國民黨親日派的反動逆流。
1938年5月,日寇從禾山登入,向廈門展開進攻,“廈兒團”和各抗日救亡團體一道,一邊募捐慰勞前方將士,一邊監視漢奸,防止他們給日軍放信號,小小年紀的他們做了許許多多的工作。但由於戰爭不斷失利,“廈兒團”不得不撤出市區,深入到新垵、港尾、同安、石碼、漳浦、平和等地,繼續開展抗日救亡的宣傳工作。
廈門失守後,為了爭取海外華僑支援祖國的抗戰事業,中共中央南方局決定派“廈兒團”到南洋各地開展募捐活動。
“廈兒團”於6月中到達汕頭時,正式建立了黨支部,整頓了組織,設立了宣傳出版、總務生活、戲劇歌詠、體育衛生等部門,並決定恢復出版團內小報——《小鋼炮》。
“廈兒團”8月初到達廣州。此時,廣州的抗日救亡運動正如火如荼,“廈兒團”一住下,立即投入了街頭宣傳,團員們當天演出的《流亡三部曲》、《游擊隊之歌》等抗日歌曲,晚上電台就向全市人民做了廣播。
“廈兒團”8月底,在出國前夕,鄧穎超同志在廣州方便醫院接見了全體團員和老師。鄧穎超同志說:“你們小小年紀,就那么熱心愛國,真是我們的國寶。”她還勉勵大家要好好學習、工作,並親切囑咐大家到海外要保重身體,臨別時還和大家合影留念。
11月中旬,“廈兒團”團員們帶著簡單的行李,登上“大中華”號客輪,經過4天的海上生活,抵達越南的西貢。客輪未靠碼頭,許多迎接“廈兒團”的愛國僑胞早已等候在那裡。一上岸,他們就用小汽車把“廈兒團”團員們送到與西貢毗連的西堤,住進了華僑創辦的暨南中學。此間,在越僑共產黨的領導下,募捐活動開展得十分順利。在“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會越南分會”舉行的十多場籌賑義演中,場場座無虛席。演出之餘,他們還天天深入西堤各華僑學校、工廠進行抗日救亡宣傳和教唱革命歌曲。不久,僑胞中也組織起“旅越華僑兒童歌詠團”和“鐵的劇社”等宣傳團體,和“廈兒團”並肩戰鬥。他們還配合華僑學生上街賣花,廣大愛國僑胞無不踴躍購買,慷慨捐獻。不少華僑學生都把父母給的零用錢獻出來,做成慰勞袋,裡面裝上毛幣、香皂、牙刷、牙膏等日用品,繡著“向中國抗日將士致敬!”等字樣,請“廈兒團”帶回祖國。一位年輕的華僑婦女會會長,竟把自己準備結婚用的大部分貴重嫁妝、首飾捐獻出來,支援祖國抗戰。
解放後
“廈兒團”的團員們,在中國革命的烘爐中受到了鍛鍊和考驗,迅速地成長為一代新人,解放後“廈兒團”團員分布在北京、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四川、重慶等地,不少團員成為我國電影、戲劇、音樂界的著名演員和導演,有的還成為各級黨組織和政府機關的領導崗位上的骨幹人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