廁籌

廁籌

廁籌又稱廁簡、廁轍、廁篦、攪屎棍和乾屎橛,是指大便後用來拭穢的木條或竹條,這種廁籌上個世紀還在中國和日本的部分地區使用。在《南唐書》《資治通鑑》和《法苑珠林》中都有相應記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廁籌
  • 製作材料:木條或竹條
  • 又稱:廁簡和攪屎棍
  • 使用地區並中國日本的部分地區使用
國外歷史,國內歷史,古文記載,

國外歷史

近來日本考古發現了許多古代廁所,1992年在奈良縣高殿町發掘藤原京遺址過程中,發現了被稱為“日本最古老的廁所”遺蹟,廁所遺蹟出在7世紀末的藤原京右京七條一坊建築遺址的外側,“廁坑中出土籌木150餘根”。類似的廁籌還在福岡市發掘的大約公元720~730年間的鴻臚館廁所遺址中發現。時間在11- 12世紀的岩手縣平泉町的柳之御所遺址也出土了大量廁籌,其 規格“平均長24、寬0.5-0.8、厚0.5厘米”[2]。唐宋間,中日交往密切,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對日本影響很深,因此日本的這些考古發現對推論唐宋時期中國人的拭穢工具很有參考價值。

國內歷史

除了考古實物佐證外,唐宋間使用廁籌的記載也多見於史籍,宋馬令《南唐書·浮屠傳》:“後主與周后頂僧伽帽,披袈裟,課誦佛經,跪拜頓顙,至為瘤贅。親削僧徒廁簡,試之以頰,少有芒剌,則再加修治。”《資治通鑑》唐紀四十七記載,韓滉任鎮海節度使,運送大量物資至關中,其中就有廁籌:“則資裝器用已充舟中矣,下至廁籌,滉皆手筆記列,無不周備。”
唐代高僧道宣所述《教誡新學比丘行護律儀上廁法第十四記載了僧人的日常規範,其中上廁法要求僧人“常具廁籌,不得失闕”,並明文規定:“不得用文字故紙”。這個記載證明了唐朝時代的僧人用廁籌拭穢,同時很有意思的是禁止用“文字故紙”拭穢,既然禁止,那么現實生活中一定有人這樣做,不然何來禁止呢?
唐宋之間,紙已經不僅僅用於寫字,而且用作日用和焚燒祭鬼神。宋人《愛日齋叢鈔》記載“南齊廢帝好鬼神,常剪紙為錢,以代束帛,而有紙錢”;《唐書》王嶼傳:“漢以來葬者皆有瘞錢,禱神而用紙錢,則自王嶼始”;唐以後焚燒紙錢記載開始在史料中頻頻出現。又《天工開物》記載:“盛唐時鬼神事繁,以紙錢代焚帛,北方用切條名曰板紙。故造此者名曰火紙......此紙十七供冥燒,十三供日用,其最粗而厚者名曰包裹紙,則竹麻和宿田晚稻稿所為也”。既然出現了日用的紙,那么,人們用它拭穢也是順理成章了。

古文記載

魏晉南北朝--廁籌時代
唐之前,已有使用廁籌的記載,但未見有用紙拭穢之證據。
資治通鑑卷一百六十六梁紀二十二記載北齊皇帝高洋“雖以楊愔為宰相,使進廁籌,以馬鞭鞭其背,流血浹袍。”
文獻指引
資治通鑑》卷一百六十六梁紀二十二記載北齊皇帝高洋“雖以楊愔為宰相,使進廁籌,以馬鞭鞭其背,流血浹袍。”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廁籌】(物名)竺人以小木竹片拭糞,一名廁籌,又名廁橛。
魯迅古小說鉤沉》輯東晉裴啟佚書《語林》記載“劉寔石崇,如廁,見有絳紗帳大床,茵蓐甚麗,兩婢持錦香囊,寔遽反走,即謂崇曰:乃誤入卿室內,崇曰:是廁耳,寔更往,向乃守廁婢,所進錦囊,實籌”
唐朝僧人道世所著《法苑珠林》卷第十三之“感應錄”記載:“吳時於建鄴後園平地。獲金像一軀。討其本緣。謂是周初育王所造。鎮於江府也。何以知然。自秦漢魏未有佛法南達。何得有像埋瘞於地。孫皓得之。素未有信。不甚尊重。置於廁處令執屏籌。”
廁籌《拾遺》
【主治】難產,及霍亂身冷轉筋,於床下燒取熱氣徹上,亦主中惡鬼氣。此物最微,其功可錄。藏器。
【附方】新二。
小兒驚竄兩眼看地不上者,皂角燒灰,以童尿浸刮屎柴竹,用火烘乾,為末,貼其囟門,即蘇。王氏《小兒方》。
小兒齒遲正旦,取尿坑中竹木刮塗之,即生。《聖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