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原京

是日本史上最初的大都城。位於日本奈良縣橿原市高殿為中心,被大和三山,以三角形形式圍著。占地東西2.1km,南北3.2km,藤原宮在其中央,占地東西約925m,南北約907m。南北共有12條大路,東西以"朱雀大路"為中心分為左右兩京(各4坊)。

從飛鳥淨御原遷都,到元明天皇遷都到平成京為止,持續16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藤原京
  • 所屬地區橿原
  • 人口:3萬
  • 遷都:平成京
  • 占地:東西2.1km,南北3.2km
  • 持續時間:16年
概述,簡介,建設及規劃特點,人口及城市生活,墓葬與寺院,遷都與荒廢,注釋,

概述

日本飛鳥時代,持統天皇、文武天皇、元明天皇時期的都城,是日本史上最初的大都城。位於日本奈良縣橿原市高殿為中心,被大和三山,以三角形形式圍著。從飛鳥淨御原遷都,到元明天皇遷都到平成京為止,持續了16年。天武天皇學習了中國的條坊制後開始建造藤原京,但在完成前去世。天武天皇去世後,天武天皇的皇后持統天皇於694年正式從飛鳥遷都到藤原京。藤原京和以往的只住一代天皇的宮殿所不同的是,住了三代的天皇。藤原京在694年到710年之間,成為持統天皇、文武天皇、元明天皇三代天皇的都城。藤原京時代,是日本向文明國家體制邁進的轉換期。

簡介

藤原京位於奈良盆地主幹道上,占地東西2.1km,南北3.2km,藤原宮在其中央,占地東西約925m,南北約907m。南北共有12條大路,東西以"朱雀大路"為中心分為左右兩京(各4坊)。“朱雀大路”是最寬廣的道路,寬達19m,西側有4m寬的側溝用以排水。路盡頭就是朱雀門,由此往南1.5km處便是知名的羅生門。大路之間有小路相通,大路和小路一起圍成“坪”(町),是分割宅地的基本單位。因為盆地容易積水,所以藤原京“條坊制”的道路都有側溝以便排水。
有的專家學者認為,在此範圍之外尚有藤原宮時代的道路遺蹟,所以京城的範圍應該比現在認為的要大,即所謂的“大藤原京說”,即認為藤原京占地東西達5.3km,不是現在認定的2.1km。 藤原宮的周圍由高達5.5m且有瓦的堀立柱塀所包圍,塀兩側分別有寬5m的外濠和寬3m的內濠。修築高大的堀立柱塀是繼承了飛鳥宮的傳統。每面塀都有三座大門,這樣一來藤原宮四周共有十二座門。南面中央的就是正通朝集殿院的“朱雀門”,其他門的名稱則取自負責宮廷守護的氏族,如“豬使門”、“海犬養門”等。至今尚有五座門的名稱不得而知。 據考證,中央建築“大極殿”長45m、寬21m、高25m,是一座蓋有瓦並塗成紅色的建築物,是當時日本最大的建築。大極殿前,就是舉行儀式時,貴族、役人們聚集的“朝堂院”,共有十二棟役所,按役人的官位高低整齊排列。大極殿後面就是被稱為“內里”的天皇居所,是用檜木建的堀立柱建築,具體情形還不是很清楚。 “大極殿”、“朝堂院”與“內里”,三者軸心位於南北一條直線上。此後平城宮和平安宮的布局有所變化。藤原宮中的朝堂院占地面積相對來說最大,平城宮以後就變小了。或許是因為不少事情都由朝堂院以外的役所來完成的緣故。

建設及規劃特點

“大和三山”之間的藤原京,位於現在的橿原市醍醐町,其中心是藤原宮,那裡有天皇居住和處理國政的大極殿、內里以及各役所,根據陰陽師的建議,藤原京選址是很有講究的。即東青龍香具山、西白虎畝傍山、北玄武耳成山、南朱雀吉野山,處於四神守護之中,距今已有1300多年。藤原京的“藤原”與平安時代的“藤原”是兩回事,後者是十世紀至十一世紀前半葉的掌權氏族,距離藤原京建成已有兩百多年。在這兩百年間,都城多次搬遷,曾先後以平城京、恭仁京、難波宮、紫香樂宮、長岡京、平安京為都。 710年,藤原京被廢棄,此後昔日的繁華之地成為田園,並最終被深埋於地下。 本世紀四十年代長眠地下的藤原京被發現,其格局南北稱“條”、東西稱“坊”,這樣整齊有序分割町的制度被稱為“條坊制”(注1)。 飛鳥京、藤原京和平城京,都建在古代就形成的幹道“下ツ道”、“中ツ道”附近,只是不斷向北遷移而已。都城的範圍也不斷增大,這是受到當時唐朝長安城的影響。因為巨大繁華的長安城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它令日本人深為震驚,並樂於模仿。
最早用瓦的建築物是588年開始建造的飛鳥寺,最早用瓦的宮殿則是藤原宮。在建造飛鳥京的宮殿時,曾經打算用瓦,但未能實現。宮殿不同於寺院,占地面積要大得多,需要大量的瓦,而且要在較短的時間內蓋好,以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來說的確很難。 只有開發制瓦技術,組織大規模生產才能做出大量的瓦來。據推算藤原宮所用的瓦超過了200萬塊。宮殿是利用人工運河來修築的,用運河運輸材料省時省力,在宮殿建好後就用挖出來的泥土和廢棄材料將運河填平,這的確是一舉兩得的好辦法。通過發掘,在運河中發現了木簡,上面記載的時間是天武時代的685年,這證明藤原宮在天武天皇時代就已動工建設,據《日本書紀》記載,應該是在684年選址動工的,與發現的木簡上的時間相吻合。 但是,直到天武天皇死,仍未能建成,工程曾一度中斷。天武天皇的妻子即位成為持統天皇后,繼承亡夫的心愿,於數年後開始繼續修建。 削平山頭、填平低谷,以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來說,這實在是件龐大的土木工程。藤原京南面的日高山,就因為修建朱雀大路而被削平。在此附近發現了5世紀的方墳和6、7世紀的橫穴墓,古墳周圍散布著倒塌的埴輪破片。 建設這樣龐大的土木工程需要很多的木料,按照《萬葉集》的記載,是從滋賀縣田上山運來的。砍下來的木頭用筏子經瀨田川、宇治川南下,在小椋池逆木津川、泉津(木津)而上,走陸路翻過奈良山。用牛馬拉車,進入奈良盆地,再次利用佐保川、寺川及人工運河運輸木料。這一艱苦歷程大約長達一百公里。
在定都藤原京之前的691年12月,對宅地的劃分就已經有了明確的規定。相當於現在總理大臣級別的右大臣等可以擁有4町土地(1町大約120m見方,即14400平方米);擔任政府高官的貴族占地1至2町;中、下級役人、庶民按家族人數、納稅額的多少分給1町、二分之一町、四分之一町不等的土地。按當時的規定,中、下級役人、庶民最少可以分得四分之一町的土地,即大約60m見方、3600平方米。然而遷都之後,卻往往只能得到八分之一町甚至十六分之一町的土地。而且據對平城京的發掘調查,那時最少是只給予三十二分之一町的土地。相比之下,藤原京時代所給的土地還不算太少。 由於宮殿占地面積很大,所以宮殿附近的地方相對來說狹窄的宅地較多,容易自成一家,於是享有特權的貴族往往選擇在此居住。下圖是宮殿南面右京七條一坊,占地1町的貴族宅地遺蹟復原圖。這裡發現了正殿、後殿、脅殿、倉庫等近十棟大型建築物,而其附近的庶民宅地遺蹟中卻只發現了幾棟小型建築物。

人口及城市生活

藤原京大約有貴族、役人、庶民和僧侶等2——3萬人居住,這就需要大量的食物和日常用品。據記錄,京中有政府設立並管理的市場“東市”和“西市”。依據從藤原宮北面中門附近出土的木簡記載,市場應該在宮殿北面。 市場上有食物、纖維製品、手工業製品等,由市司這一負責監督的役所進行管理,每天午後才開市。交易需要貨幣,“和同開彌”於是得以發行和使用。708年的“和同開彌”有銀錢和銅錢兩種,據推算一枚銅錢大約能買1.8公斤的白米,也正是在這一年,朝廷公布了遷都平城京的計畫。

墓葬與寺院

死去的天皇、皇族葬在藤原京南面的丘陵地帶。在朱雀大路向南的延長線上,就有天武天皇與持統天皇的古墳,以及知名的高松冢古墳。在藤原宮時代,佛教的火葬就已普及,持統天皇有可能便是火葬的。遺憾的是,相對而言對庶民墳墓的發掘調查卻顯得困難重重。 此外,藤原京中左、右兩京分別有大官大寺和藥師寺,兩寺頗有相互攀比之意。此外,還有大安寺、紀寺、田中寺與和田寺等寺院。其中大安寺和藥師寺後來遷往平城京,而沒有遷出的大官大寺則在711年的大火中與藤原宮一起變成了一片廢墟。

遷都與荒廢

710年3月,朝廷遷都平城京,藤原京結束了它16年的都城使命。建築物被解體,拆下來的柱、瓦、石料等被運往平城京再次使用。隨著貴族、役人們搬入平城京,藤原京也就慢慢成為廢墟。奈良時代,藤原宮東南隅香久山西北麓設立了“香山正倉”,負責管理徵收奈良縣的稻穀稅收。據木簡記載,810年之後,藤原宮周圍就形成了以“條里制”進行劃分的“宮所莊”、“高殿莊”等莊園(注2),經營土地的重心已經轉向對田地的占有,莊園制開始形成。 至於為什麼僅僅16年的時間就又要遷都呢?通常認為是由於藤原京中的人口增長過快,而且隨著律令制國家的完善和發展,迫切需要一個交通更加便利、占地更加廣闊的新都城,那就是後來的平城京。 藤原京的繁華猶如曇花一現,然而由於它所處的年代恰好是律令制國家形成的關鍵時刻,所以在對其多達百餘次的發掘調查中,大量的遺蹟和文物讓我們對1300年前的那段歷史有了更豐富更清晰的了解。曇花盛開和流星掠過一樣,是短暫的,卻又是輝煌艷麗的。

注釋

注1:一說是10條*10坊的格局,一說是12條*8坊的格局,目前前一種說法較為人所認同。
注2:條里制 —— 古代土地劃分方式。邊長六町(約六百五十四公尺)的正方形區劃稱里或坊,以里作為一郡或數郡的單位;南北稱條,分一條、二條……,東西稱里,為一里、二里……。里的各邊再六等分,以溝、畦等區分成三十六個邊長為一町的正方形區劃,稱為坪。從里的一角數起,稱一坪、二坪……。這樣,可以用幾條、幾里、幾坪明確表示耕地的位置。施行條里制的原因是為了順利地實行班田。今天在畿內、瀨戶內海沿岸、北九州、滋賀、岐阜和福井等地仍可廣泛看到條里制的遺蹟,其他地方也存在部分遺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