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莊村(滑縣留固鎮康莊村)

康莊村(滑縣留固鎮康莊村)

該村座落於滑縣留固鎮西南,距留固鎮5公里,距滑縣縣城20公里,交通便利,環境優美,擁有人口900餘人,人均土地面積1.2畝,經濟主要以農業和外出打工為主,百貨商店三家,該村祖傳伸筋活絡丸和打鐵技術享譽滑縣各鄉鎮,村民以勤勞的雙手和聰明的智慧為國家的經濟建設默默奉獻著,以吃苦耐勞、熱情好客、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傳遞著歷史的火炬,傳承著華夏文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康莊村
  • 所屬地區:安陽市滑縣
  • 郵政區碼:456464
  • 區號:0372
康莊村簡介,該村祖傳伸筋活絡丸,打鐵技術,康莊村男姓全部為康姓,沒有外姓,關於康氏的姓氏來源說法為下:,聚集地(遷徙分布),堂號,歷史名人:,地圖信息,

康莊村簡介

省份:河南
市縣:安陽市滑縣
郵編:456464
姓氏:男性一律為“康姓”
現有企業:電腦銷售中心(經理:康峰碩)、木材收購廠(經理:康聯社)、針織廠(經理:康旭),木材銷售廠(經理:康丁權)。
現任支書:康首都
現任村長:康聯社
其他領導成員:康里雲(委員),齊蘭英(委員,女)

該村祖傳伸筋活絡丸

1、一種伸筋活絡的藥物及其製作工藝,其特徵是:制馬錢子 72.5g,續斷7.5g,制川烏1--10.0g,木香7.5g制草烏1--10.0g,杜仲炭7.5g,木瓜1--10.0g,全蠍5.0g,川牛膝10.0g,透骨草5.0g,當歸 12.5g、人參5.0g;本發明片劑的製作工藝:全蠍篩去鹽,揀去雜質,透骨草篩去土屑,揀去雜質備用;其餘藥材揀去雜質,清水洗淨,乾燥,備用;炮製:1、馬錢子炮製工藝:取揀淨無雜質馬錢子100Kg置鍋內,加水將馬錢子泡透,加甘草5Kg武火煮沸,然後文火煮至馬錢子無白心,撈出涼至馬錢子無水澤,用人工或機械去皮,將馬錢子表皮除淨,烘乾,用麻油炸至焦黃色撈出;而後取潔淨的沙子置鍋內,用武火炒熱後,加入淨馬錢子,不斷翻動,燙至鼓起並顯棕褐色或深褐色;
康莊村
2、川烏:取淨川烏,大小個分開,用水浸泡至內無乾心,取出,加水煮沸4-6小時,至大個及實心者,切開內無自心,口嘗微有麻舌感時,取出,晾至六成乾,切片,乾燥;
3、草烏:取淨草烏,大小個分開,用水浸泡至內無乾心,取出,加水煮沸至大個切開內無白心,口嘗微有麻舌感時,取出,晾至六成乾後切薄片,乾燥;
4、杜仲:取杜仲塊,用鹽水噴撒均勻,悶透,置鍋內文火炒至絲斷,表面焦黑色;製法:1、粉碎:以上十一味藥,除制馬錢子和杜仲炭單獨粉碎外,其餘制川烏等九味藥粉碎成細粉混勻,與制馬錢子細粉配研,過篩,混勻;壓製成1000片,包糖衣,即得;伸筋活絡膠囊製作工藝:以上十一味藥粉碎,除制馬錢子和杜仲炭單獨粉碎外,其餘制川烏等九味藥粉碎成細粉混勻,與制馬錢子細粉配研,過篩,混勻,制粒,裝成1000粒膠囊

打鐵技術

打鐵是一門很古老的手藝,同時也是一門很辛苦的行業,既髒又累,俗話說“世上有三苦,撐船、打鐵、磨豆腐”。俗話說,打鐵還需自身硬,一提起打鐵,就想到整天就是掄胳膊,一天之內拿著鐵錘在鐵砧上掄個好幾百下是家常便飯,是個純力氣活,要打好鐵,自身力氣要足。然而,打鐵的技巧卻往往被人忽略,初學打鐵者,由於技巧掌握得不好,手上經常被砸破皮,後來時間長了,慢慢積累了經驗,就基本上避免了砸傷的情況,所以兩手如何協調好也是有功夫的。
康莊村
打過鐵的人都知道,一錘打下去,除了力氣和角度,巧勁同樣重要。打鐵不能死打,初學打鐵者,通常是雙手死握錘柄,拚命打下去,不僅僅累,打不了幾下,雙手都被震麻,震裂。有經驗的鐵匠,打鐵有張力,有彈性,一錘打下去,讓大錘自然的回彈,舉錘的力氣省了不知道多少,也不會震手,打出來的效果還好,叮叮噹噹,大錘小錘,非常有節奏,雖然又髒又累,也還有點情調。
另外,打鐵,進火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說,冶煉鋼材時,要掌握好火候,不同的鋼材,採用的火候是不一樣的,打不同形狀的鐵器,用的錘的重量和打鐵的力度都不一樣,打錘時的力度和角度都是有講究的。
打鐵還要有耐心,商場裡的刀中看不中用,結結實實,一錘錘敲打出來的刀才好使,千錘百鍊出好鋼,隨便敲幾下的刀,雖然外形沒區別,真正用起來,區別就大了

康莊村男姓全部為康姓,沒有外姓

關於康氏的姓氏來源說法為下:

出自姬姓。周武王滅商後,把同母幼弟姬叔封在康,故稱康叔。武王死後,成王即位,因年幼,由周公攝政,三監(管理商朝舊臣封地的管叔、蔡叔和霍叔)不服,勾結武庚(商紂王后裔)和東方夷族反叛,後被周公平定。之後,便大規模地分封諸侯,把原來商都周圍地區和殷民七族分封給當時素負賢名的康叔統治,並改封康叔為衛君,建立衛國,故又稱衛康叔。康叔把衛國治理得很好,聲譽日益上升,到周成王親政時被舉為司寇,權位高於其他諸侯。他死後諡號是"康",其後便有以諡號為氏,或以封邑為氏,稱康氏。史稱康姓正宗。
康姓始祖--康叔康姓始祖--康叔
漢代時,西域康居國派遣他們的王子來到中國,表示對漢朝皇帝的誠心,那位王子到達我國後就在河西落腳待詔,後來就定居河西,其後子孫以國為姓,稱康氏。到隋唐時,這個位居東亞的國家仍然存在,被稱為康國。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登基後,為避其名諱,令"匡"氏改為音近的"康"氏。
突厥(公元6世紀在今新疆境內的遊牧部落,西魏時建立政權,隋之前疆域最廣)族中有康姓。

聚集地(遷徙分布)

康氏最早的發源地是康叔被封的衛國,在今河南省的東部、山東省的西部和河北省的西南部一帶。衛國定都於朝歌(今河南省淇縣東北),後遷都楚丘(今河南滑縣八里營殿上村)。至秦代,康姓開始向西、或向東繼續繁衍播遷,以致後來在陝西、山東兩省形成了早期康姓兩個大的族派。魏晉之際,又有河西康氏遷入藍田(今屬陝西)。至唐代,康姓已散居今河南、山東、陝西、甘肅、新疆、山西、河北、安徽等地。康姓南遷始於三國以前。唐初,有康姓渡江南遷到江蘇、浙江一帶。唐玄宗時有靈州人(今寧夏靈武縣)康植封天山縣男(今新疆託克遜縣東北),其孫康日知,舉家南遷浙江省紹興縣定居。北宋初,蔚州人(今河北蔚縣)從征入蜀,後定居四川;同時,康氏還有遷至福建者。明代,江西泰和、湖南邵陽、廣東順德等地均有康姓人物載入史冊,說明康氏分布地更為廣泛。從清代開始,閩、粵康氏陸續有人遷至台灣,後又有移居海外者。 康姓,在台灣為第七十九個大姓,以屏東、嘉南等地為最多。現台灣的屏東、嘉南、台北、苗栗、台中等地,集中了大量康姓。在台灣其他各地,也有康姓人士的蹤跡,可謂遍布台灣的每個角落。

堂號

"會稽堂":唐朝時有康志睦,身材魁梧,善於騎馬射箭,官大將軍。後來討平張韶,昇平盧節度使,又平了李同捷的叛亂,加檢校尚書右僕射,封為會稽郡公。康姓因以"會稽"為號。 康氏還以"京兆"為堂號。

歷史名人:

康有為:近代維新派著名領袖。1895年聯合會試舉人上書朝廷,為"公車上書"。1898年依靠光緒帝發動了維新運動,但遭鎮壓,逃亡日本。民國6年(1917年)7月和張勛擁清朝廢帝溥儀復辟,十二天后失敗。著有《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大同書》等。
康有為康有為
康廣仁:康有為之弟。參與維新變法,戊戌政變時被捕入獄,與譚嗣同等同時在北京菜市口被殺,為"戊戌六君子"之一。 康僧會:三國時高僧。世居天竺。他通天文、讖緯之學,尤嫻經律。247年到建夜,孫權為之建塔,因始有佛寺,於是江蘇佛法始興。 康 泰:三國時吳國人,為中國早期遠行到海外的旅行家之一。約在公元226年和朱應出使扶南(今高棉)等國,曾經歷和傳聞的國家有一百數十個,並曾在扶南會見天竺(今印度)使臣,歸國後撰有《吳時外國傳》。 康再遇:北宋大將,曾為宋太祖立下了開國戰功,康氏自此顯達當朝。
康崑崙:西域康國人,唐代琵琶演奏家,德宗貞元時有"長安第一手"之稱。 康與之:南宋時人。高宗時因上"中興十策"而聞名。他虛構了一個理想的社會:純以農業為主,按口授田,自力耕織,平均分配生活資料,無私有制,無戰爭和剝削,反映了一種烏托邦思想。著有《昨夢錄》。 康 海:明代文學家,曾任翰林院編修,為"前七子"之一。所作雜劇、散曲、詩文集多種。

地圖信息

地址:安陽市滑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