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親政

康熙親政

康熙是清皇中統治中國最久的一位皇帝,他8歲繼承皇位,14歲親理政事,69歲時去世,在位61年,他君臨天下時間之長,在我國歷史上是少見的。

基本介紹

歷史背景,康熙帝除鰲拜,功績,

歷史背景

1661年,順治帝駕崩,他的三子8歲的愛新覺羅·玄燁繼承了皇位,成了清朝入關後的第二個皇帝,1662年,改年號為康熙。當時,國家政務由索尼、遏必隆、蘇克薩哈和鰲拜四個大臣輔理。這四個輔政大臣中,索尼已年老體衰,遏必隆軟弱無力,蘇克薩哈雖然能遇事力爭,但遠不是鰲拜的對手,最後被鰲拜誣陷致死。因此,朝政大權被操於專橫跋扈的鰲拜及守舊派手中,他根本不把其他輔政大臣和康熙皇帝看在眼裡,官員們呈送康熙皇帝的奏摺,他經常不給皇帝看而自做主張。他打出“率祖制、堡姜遷匙復舊章”的旗號,對西方的先進科學採取排斥的方針。專權的鰲拜和雖然年少但要精心圖治的炒局估康熙帝,在很多根本問題上矛盾越來越尖銳。例如康熙帝主張通過改革使滿族統治者進一步封建化;抑制吳三桂等“三藩”的割據勢力;統一台灣;對西北噶爾丹的分裂勢力要引起足夠的重視等重大問題和主張,鰲拜一律反對。年輕的康熙帝清醒的認識到,鰲拜如果繼續專權下去,不僅對自己的帝位是嚴重威脅,而且將會給清王朝的基業帶來不利的影響,後果是不堪構想的。

康熙帝除鰲拜

1667年8月25日,年已14歲的康熙皇帝毅然決然地撇開鰲拜開始親理政事,此舉更加激化了他與鰲拜之間的矛盾,直到1669年最後除掉了鰲拜,康熙帝才開始大展鴻圖,建功立業。

功績

在迎洪店政治上,康熙為了維護、鞏固封建國家的利益,改革了中央機構,加強中央集權;為了維遷臭承境護國家的統一,平定了三個藩王的叛亂活動後,繼續開展了收復台灣、捍衛東南海疆的鬥爭。康熙24年,他又出兵驅逐盤踞黑龍江流域雅克薩的沙俄侵略軍,遏制訂希影了沙俄對華侵略的野心;28年訂立《中俄尼布楚條約》,確定了中俄之間的東段邊界,在我國反侵略戰爭史上留下光輝的篇章。此後,他又派兵消滅了噶爾丹集團、阿拉布坦叛軍,再次打擊了沙俄,鞏固了祖國的西北、西南邊防,使中國形成了一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的統一國家。
在經濟上道寒,康熙注意減輕賦稅,減企殃乎免錢糧,賑濟饑民;治理黃、淮,興修水利;獎勵墾荒,擴大耕地面積;廢除遷海令,開放海禁,推行有利於工商發展的政策等等,這一系列政策,大大促進了國家經濟的發展。
康熙一生勤奮好學,博覽群書。從數學、天文、曆法、物理、醫學、工程技術,到經、史、子、集,以及書畫等藝術方面,他都有所研究。他還多次下令組織力量編纂書籍,當時編纂的聞名中外的《康熙字典》一直留傳至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