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濟民(辛亥革命志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康濟民(1881—1942),緒丕,又名培阜,湖北宣恩李家河鳳山鎮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康濟民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881
  • 逝世日期:1942
人物生平,人物身後,

人物生平

20歲中秀才,後與同鄉段宜廷考入湖北武昌文普通學堂,並與董必武結為同窗;1911年武昌首義前,康濟民加入孫武劉文仲在湖北組建的“共進會”組織,並與同邑周之瀚、朱次璋、段守仁、段守義等人積極參與首義前的準備工作,盡心竭力,共謀國事。
武昌首義後,康濟民任鄂軍政府參謀;同年11月26日,漢陽失守,武昌告急,都督黎元洪驚恐不已,暫避武昌糧道街,委派康濟民督辦糧款,援軍安民,以資接待12月7日,都督府又派康濟民任兵站站長,調劑後勤供給;他辦事盡力,籌措有方,屢建功勳;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授予其“丙級勳章”一枚。
民國元年(1912年),開國施政,省政府設定“湖北革命實錄館”,委康濟民為該館調查員;民國十三年(1924年),董必武任湖北農工廳廳長,康濟民任編修館收發室主任,專事機要文書之職,摯友鄰近,倍添親密。
民國十五年(1926年),武昌閉城,糧食拮据,康濟民傾心盡心,籌集糧食,以濟貧民,並在時局危難之際,以自家所有,拿出麵粉百餘公斤,施助饑民,救濟同鄉,相互共渡難關
1938年10月,日軍侵犯,武漢淪陷;迫於時局,處境艱難,康濟民決定退居故里。臨行時,與董必武合影留念,董必武為其饋贈衣物一箱,親筆書贈楹聯一副,以示真摯友情。同時,利川籍首義好友甘績熙送其青銅古琴鴛鴦式鎮紙(壓尺)一對,一半刻有“濟民兄”,另一半刻有“績熙弟”,紀念意義極為深重。
歸居故里後,施巴警備司令部稽查處長劉楚才屢請康濟民出山任職,他婉言謝絕。
晚年,隱居家鄉的康濟民閉門不出,以詩書為伴,以琴瑟為友,一方面傳教子侄,共享天倫;同時,不忘濟助鄉鄰,互結友情,怡然自得
1942年春,操勞國事、家事一生的康濟民因病在李家河病故,享年61歲。

人物身後

遵從康濟民的遺願,他的墓地定在李家河將軍岩對面,1942年10月,因避國難隱居宣恩的張難先,專程拜訪好友康濟民,當得知康濟民已辭人世悲痛至極,即向其家屬親切問候,深為知己表示懷念。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時任政務院副總理、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的的董必武十分惦念摯友康濟民,他曾通過《人民日報》刊登尋人啟事:若是康濟民健在,見報望即進京。同志友情,溢於言表。
1988年12月21日,政協宣恩縣委員會、中共宣恩縣委統戰部、宣恩縣民政局為辛亥革命志士康濟民樹碑立傳,在康濟民墓前召開紀念大會,肯定他在辛亥革命中的功績,認定他一生濟民的事跡。
1995年12月出版的《宣恩縣誌》為康濟民立傳,《恩施州志》相應收錄。2009年12月,中共宣恩縣委統戰部、宣恩縣民政局、宣恩縣民族宗教事務局為康濟民陵墓復修給予資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