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在泉州有一座建築風格獨特、宏偉壯觀、供奉著興福尊王一門七賢佛像的千年古廟——玉泉康濟廟,亦稱王公宮。位於泉州市郊洛江區馬甲鎮霞井僑村境內風景秀麗的梅桐嶺,其前身為回山寺,始建於唐永徽年間(公元650年-655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了。相傳早在唐永徽年間,興化籍(今福建莆田地區)名將林紹德奉命率兵鎮閩平亂有功,受封之後,有一天,林紹德一家七口途經梅桐嶺時,看到這裡三山鼎立,形似烘爐(山家稱為烘爐穴),風景秀麗,是難得的風水寶地,當即立地化身成佛。鄰里鄉民聞知之後,尊其為神,稱之為“興福尊王”,修建廟宇,安位供奉,廟名稱梅桐嶺回山寺。
五代時期,泉州刺史留從效在與朱文進短兵交戰於此時,廟宇遭受毀壞。戰後,留從效依舊址重建新廟,改稱回山寺為玉泉康濟院,此後,歷經數百年滄桑,後廢。明永樂4年(1406年),霞井吳氏開基始祖吳原祿在此屯田定居後,再次依照舊址加以擴建,更名為玉泉康濟廟,奉興福尊王為吳氏族人的鎮境佛祖,統稱為王公。據傳興福尊王一門七賢不僅十分靈聖,而且有求必應,因此,一年四季前往燒香朝拜、抽籤問卜,祈求保佑的香客絡繹不絕,特別是每逢佛生日,更是人山人海,香火鼎盛,好戲連台、熱鬧非凡。
霞井是泉州旅居緬甸華僑較多的僑村之一、旅緬僑親雖然長期遠離家鄉,身居異國,且早已融入僑居地的佛教社會,但他們對家鄉的佛祖仍然十分信仰和崇拜,於是就在僑居地興建華人廟宇,供奉家鄉佛祖神像,以神緣為基礎加強同僑聯誼。20世紀的20年代,旅居緬甸的霞井吳氏僑親把王公佛像分爐引入緬甸,初暫安座於仰光郊外的怕弄埠李倫安服職的同僑何長庚的樓宇,隨後,霞井僑親佛教信徒吳祥出資,在霞井吳氏僑親聚居的岱枝埠唐人街興建了具有一定規模的華人宙宇———岱枝王公宮,從此,興福尊王被奉為鄰近僑民乃至當地居民的保護神。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王公知名度的不斷提高,為適應越來越多的佛教信徒就近求拜的方便,除在敏納、沃降和怕弄3個埠鎮新建3座王公宮外,從1983年起,僑親們特將早已融入當地佛教社會的岱枝王公宮由原為吳氏僑親獨家管理擴大為全埠華僑共同管理、設立有同僑參與的廟宇管理委員會。並議定每隔五年即逢五逢十舉行一次較大規模、特邀緬屬各地華人宙宇社團蒞臨觀光、別具中國民間傳統的“王公游境”盛會,以聯誼同僑、弘揚中華文化。
80多年來,泉州玉泉康濟廟與緬甸的岱枝、敏納、沃降、怕弄王公宮依然保持著十分密切的聯繫,每當旅緬僑親回國省親或鄉民往緬甸探親、無不前往所在地的康濟廟、王公宮朝拜佛祖祈求保佑。長期以來,泉州玉泉康濟廟還得到了岱枝、敏納王公宮和旅緬僑親的經濟資助。
1984年玉泉康濟廟被泉州市人民政府列為第三批市級歷史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