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氏小公魚,硬骨魚綱、鯡次亞綱、鯡形目、鯡亞目、鯷科、小公魚屬、康氏小公魚種(也叫江口小公魚)。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康氏小公魚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
形態特徵
背棘 (總數): 0 - 0; 臀棘 0; 臀鰭軟條: 18 - 19.腹面以0-5個小的針狀前腹鰭鱗甲略圓的。 顎骨頂端尖的, 延伸到或稍微超過前鰓蓋的後部邊緣, 後者凸狀,圓的。 小的牙齒在 U 字形的硬骨。 峽部肌肉尖端細的均勻地向前。 身體淡色的透明肉質的褐色有被跟隨著對背鰭起點的一對線的一對黑的區塊在後後腦部。 在側面上有一條銀色的斑紋。 非常近似斐濟與美屬薩摩亞的 S. apiensis; 巴布亞紐幾內亞的 S. brachycephalus。
俗名:公魚、弱棱鯷。吻鈍圓。上頜骨末端伸達鰓孔。臀鰭起點在背鰭中部下方。腹部於胸鰭和腹鰭之間有骨剌6~7根。鱗薄極易脫落。暖水性近海小型魚類,一般體長在100毫米以下,大者可達130毫米。在我國沿海一帶均有分布,以南海產量最高。分布於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國產於南海、東海和黃海南部。
生活習性
一個群游性魚發現於沿岸水域了, 顯然地進入半淡鹹水。 出現於 Godavari 河口,印度, 從二月到在 19.6-32.0個 ppt 的鹽度的六月, 但是幾乎完全地不存在於後來的洪水季節。 吃表面的浮游生物, 主要地橈腳類的動物與蝦類幼生。 卵是橢圓形的具有一個癤瘤。 用來當作食物與魚粉.
分布
印度-西太平洋: 東非, 從亞丁灣到桑吉巴,馬達加斯加與模里西斯 (但是不從紅海或波斯灣) 北部向東至香港與巴布亞紐幾內亞。
編號: | 5372 |
拉丁目名: | CLUPEIFORMES |
中文目名: | 鯡形目 |
中文科名: | 鯷科 |
拉丁科名: | Engraulidae |
中文屬名: | 小公魚屬 |
拉丁屬名: | Stolephorus |
拉丁種名: | commersonii |
定名人: | (Lacepede) |
年代: | 1803 |
中文名: | 康氏小公魚 |
原始文獻: | Hist. Nat. Poiss, Vol. 5, p. 382, pl. 12, fig. 1. |
模式產地: | Mauritius |
俗名: | 公魚 |
國內分布: | 沿海 |
國外分布: | 非洲東岸, 阿拉伯海, 印度, 錫蘭, 緬甸, 馬來亞, 泰國, 越南, 菲律賓, 印度尼西亞, 玻里尼西亞, 朝鮮, 馬達加斯加島 |
資料來源: | 東海魚類志:107-108. 南海魚類志:127. 台灣魚類志: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