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康普頓邊
- 外文名:Compton edge
- 領域:原子物理學
簡介,康普頓散射,概述,康普頓頻移公式,套用,康普頓散射,逆康普頓散射,參見,
簡介
在康普頓散射過程,入射光子與材料的電子碰撞。能量交換的量因角度而變化,由下式給出:
或者
其中,E是入射的光子的能量,E'是傳出光子,從而逸出的材料的能量,m是電子的質量。c是光的速度。
能量轉移到材料的量與偏轉角而變化,角度接近0度時,沒有能量的轉移。當角度接近180度得到最大能量轉移:
可見為最大能量,不可能有更高的能量通過這個過程進行傳遞。康普頓邊緣因而得名。
康普頓散射
概述
這個效應反映出光不僅僅具有波動性。此前湯姆孫散射的經典波動理論並不能解釋此處波長偏移的成因,必須引入光的粒子性。這一實驗說服了當時很多物理學家相信,光在某種情況下表現出粒子性,光束類似一串粒子流,而該粒子流的能量與光頻率成正比。
在引入光子概念之後,康普頓散射可以得到如下解釋:電子與光子發生彈性碰撞,電子獲得光子的一部分能量而反彈,失去部分能量的光子則從另一方向飛出,整個過程中總動量守恆,如果光子的剩餘能量足夠多的話,還會發生第二次甚至第三次彈性碰撞。
康普頓散射可以在任何物質中發生。當光子從光子源發出,射入散射物質(一般指金屬)時,主要是與電子發生作用。如果光子的能量相當低(與電子束縛能同數量級),則主要產生光電效應,原子吸收光子而產生電離。如果光子的能量相當大(遠超過電子的束縛能)時,則我們可以認為光子對自由電子發生散射,而產生康普頓效應。如果光子能量極其大(>1.022百萬電子伏特)則足以轟擊原子核而生成一對粒子:電子和正電子,這個現象被稱為成對產生。
由於光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因此,應該可以用波動理論詮釋這效應。埃爾溫·薛丁格於1927年給出半經典理論。這理論是用經典電動力學來描述光子,用量子力學來描述電子。
康普頓頻移公式
其中 為撞前波長, 為撞後波長, 為電子質量,為光子方向轉動角(碰撞前後的路徑夾角),為普朗克常數,為光速。
套用
康普頓散射
材料物理中,康普頓效應可以用於探測物質中的電子波函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