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認識論(Kantian Epistemology)所要解決的主要是數學命題和自然科學基本原理的形成和根據問題。
康德承認知識的內容或材料來自感覺,感覺是對象刺激了人的感官以後產生的觀念。知識是從感覺開始,從經驗開始的 康德認為,認識的對象只是現象,本體屬於人永遠不能認識的範圍。人的理性從本性上要求認識終極的無條件的東西。理性是處於知性之上的最高一級的綜合能力,理性對經驗進行最廣泛的綜合。理性的要求永遠達不到目的,我們的認識永遠是有條件的,是無止境的現象。如果理性把相對的現象絕對化,自以為已經把握了全部的真理,就必然陷於假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康德認識論
- 外文名:Kantian Epistemology
- 提出:康德
- 用途:數學命題和自然科學基本原理
康德以自己的批判哲學為根據,對以前盲目追求絕對真理的“形上學”體系作了系統的批判。他認為過去的形上學陷入以下三種假相:把心靈當作精神實體,斷言心靈不朽;把世界當 作給定的整體,作出種種不同的臆斷;把上帝當作絕對的實在,肯定它必然存在。
康德指出把心靈當作精神實體是錯誤的推論,因為這是把作為一切認識的先天條件的自我當作對象,而這個先驗的自我只是認識的主體,永遠不可能成為認識對象;康德對三種不同的關於上帝存在的論證,即本體論的論證、宇宙論的論證、目的論的論證作了前所未有的系統批判。
康德認識論的特點在於他提出了從時空感性直觀到純粹知性概念(範疇)的認識形式。他認為人類先天地具有這一套認識形式,才能把感覺材料組成知識。如果沒有這套主體的認識形式,我們就不可能得到普遍必然的科學知識,也就是說不可能認識客觀世界。這個看來似乎是荒謬的先驗論,實際上比舊唯物論從哲學上說要深刻,從科學上說要正確。近代科學已經證明,認識並不象舊唯物論所理解那樣,是一種從感覺、知覺到概念的循序漸進的單線簡單過程。不是那種被動的、靜止的、鏡子式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