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智慧

康德的智慧

《康德的智慧》是2007年中國電影出版社出版的哲學圖書,作者是曾紀軍,劉燁。

基本介紹

  • 書名:康德的智慧
  • 作者:曾紀軍,劉燁
  • ISBN:9787106027896
  • 類別:哲學
  • 頁數:226頁
  • 定價:28.00元
  • 出版社:中國電影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7-8-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編輯推薦,內容簡介,目錄,

編輯推薦

近世第一大哲人,難得的平民哲學家,古典哲學的鼻祖,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的首次結合,意志不受外因支配。

內容簡介

在康德所處的時代,歐洲哲學思想主要有兩種重要理論:由洛克、休謨等人發展出來的經驗主義,以及笛卡爾等人的理性主義。經驗主義者認為人類對世界的認識與知識來源於人的經驗,而理性主義者則認為人類的知識來自於人自身的理性。
而康德則在一定程度上結合了兩者的觀點。康德認為,知識是人類同時通過感官與理性得到的。經驗對知識的產生是必要的,但不是惟一的要素。把經驗轉換為知識,就需要理性(康德與亞里士多德一樣,將這種理性稱為 “範疇”),而理性則是天賦的。人類通過範疇的框架來獲得外界的經驗,沒有範疇就無法感知世界。因此範疇與經驗一樣,是獲得知識的必要條件。但人類的範疇中也有一些可以改變人類對世界的觀念的因素,他意識到,事物本身與人所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人永遠無法確知事物的真正面貌。在《純粹理性批判》一書中,康德指出,沒有人可以想像一個存在於沒有時間與空間的世界中的物體,因此他強調沒有時間與空間,經驗就是不可能的,這兩者先於一切。此外,康德也認為經驗必需來自於心靈以外。也就是說,一個人可以感知、理解他周圍的世界,但永遠無法感知、理解自己本身,因為知識的產生需要時間、空間與範疇三個要件。
在因果律方面,康德也推翻了休謨的觀點。休謨認為因果律並不存在,人類只是由於習慣才認為兩個現象之間有關聯。也就是說,我們只能感知白球與黑球的運動,但卻無法感知白球導致黑球移動的原因。正是因為我們無法感知因果律本身,所以休謨認為我們無法證明因果律的存在。但是康德認為,因果律是人類理性的結果,康德贊同休謨認為因果律不來自於經驗,但他相信可以證明自然法則,因為自然法則就是人類認知的法則。因果律其實就是人類理性的表現。
在倫理學方面,康德否定意志受外因支配的說法,而是認為意志為自己立法,人類辨別是非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而不是從後天獲得。這套自然法則是無上命令,適用於所有情況,是普遍性的道德準則。康德認為,真正的道德行為是純粹基於義務而做的行為,而為實現某一個個人功利目的而做事情就不能被認為是道德的行為。因此康德認為,一個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規範並不取決於行為的後果,而取決於採取該行為的動機。康德還認,為,只有當我們遵守道德法則時,我們才是自由的,因為我們遵守的是我們自己制定的道德準則,而如果只是因為自己想做而做,則沒有自由可言,因為這樣就會成為各種事物的奴隸。

目錄

第一輯 純粹理性批判
先驗直觀——感性、直觀、經驗
感性、直觀、經驗
空間與時間、現象與物自體
先驗邏輯——範疇、知性、形成
概念的劃分
範疇及其演繹、驗前綜合判斷
先驗判斷——原理、理性、途徑
原理的定義
人的判斷力與圖型原理
什麼叫本體
什麼叫理性
對先驗理念問題的陳述與解答
理性、知性、理念、經驗之間的關係
理性的新途徑
第二輯 康德的認識論
範疇
知性與感性的互動性
“先驗構架”——一方面是感性,一方面是知性
知性的先驗原理
“實體”與“因果”
“互動”
“經驗思維三準則”
“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
“主觀演繹”
“客觀演繹”
“自我意識”與“對象意識”的相互依存
先驗矛盾
“先驗幻象”與辯證法
四個“先驗矛盾”
“先驗矛盾”的特殊性
物自體
物自體作為感性的來源
物自體作為認識的界限
物自體作為理性的理念
第三輯 審美與目的論
人的本質與審美
自我意識與審美
自由與審美
人向自身的生成與審美
人的感性與審美
人類的本質與形貌
心理機能與審美
想像力的活動
符號活動
心靈的遊戲
美感特徵
關於趣味
趣味的概念
趣味的性質
趣味與時尚
關於美、崇高、笑、哭
美與崇高
笑與哭
第四輯 康德的倫理學
道德律令
“人是目的”
“意志自律”
善惡與道德感情
歷史理念
實踐理性的“先驗矛盾”與“至善”
歷史觀
附錄
康德演講稿
康德生平和活動年表
康德名言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