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士坦丁·德米特利耶維奇·烏申斯基(1823-1870)是俄國卓越的教育家,俄國教育學體系的創立者和教科書編寫者。
他的著作是當時教育工作者的必讀書,所以他又被稱為"俄國教師的教師"。烏申斯基生於俄國的土拉,在他父母的一個小莊園裡度過了童年。21歲畢業於莫斯科大學法律系,22歲被任命為一家法律學校的代理教授,但由於拒絕執行教育部關於送審講授提綱的要求被解職。他熱愛教學工作,但在教育部管轄的學校里卻找不到一個教師的職位,不得不在內政部當了五年小官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康士坦丁·德米特利耶維奇·烏申斯基
- 國籍:俄國
- 出生地:俄國土拉
- 出生日期:1823
- 逝世日期:1870
- 職業:教育家
- 畢業院校:莫斯科大學
- 主要成就:俄國卓越的教育家,俄國教育學體系的創立者和教科書編寫者
- 代表作品:《人是教育的對象》《論教育書籍的益處》 《論公共教育的民族性》《學校的三要素》
教學思想,教學理論,教學依據,教學任務,教學原則,主要作品,
教學思想
烏申斯基在其教育活動和教育理論中都重視民族性原則。關於民族性原則,在俄國隨著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政治見解而有不同的解釋和認識。早在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沙皇尼古拉政府的教育部長烏瓦洛夫捏造了一種“三位一體”的官方民族性的謬論:沙皇制度、農奴制和東正教是符合俄國的民族性的,是俄國存在的基本條件,教育必須遵循這一“三位一體”的民族性原則。顯然,這一官方民族性的謬論,完全是為了維護封建農奴制度服務的。 革命民主主義者赫爾岑在揭露沙皇民族性的本質時,也提出了民族性問題。革命民主主義者的民族性是以保護廣大勞動民眾的權利,並使俄羅斯民族從沙皇農奴制統治下得到解放和發展為出發點的,是革命的、進步的。
烏申斯基更加重視和強調教育的民族性原則。他把民族性作為他的全部教育活動的主導原則。他提出教育的民族性原則,一方面也是對官方民族性的反駁,另一方面更是對沙俄農奴教育制度根本無視民族特點而一味膜拜外國惡習的抗議。
從其民主觀點出發,烏申斯基要求對俄國的學校教育進行改革,使更多的人能受到較為實際有用的教育。但是他清楚地認識到,當時俄國農奴教育制度,不可能達到這一目的,他所以堅決對斯莫爾尼女子學校進行一些切合實際需要的改革,就是在這一基本思想支配下進行的。
烏申斯基一再強調要進一步改革俄國教育,使之適應於俄國社會的需要和符合俄羅斯民族的特點。這是他改革俄國教育的主導思想。他認為,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具體情況,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傳統,一個國家的人民更有它的人民最喜愛的瑰麗的語言。這些特點和傳統,是在長期生活過程中形成的,它隨著民族歷史文化遺產的傳遞而傳遞,隨著民族的發展而發展。特別是人民最喜愛的本民族語言,便是這個民族完整的創造,“反映著民族精神生活的全部歷史。”同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教育,也是在“民族發展歷史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反映這個國家和民族的特點。他承認,一個民族的教育經驗可以成為各民族的寶貴遺產,然而,正如同各民族的語言又都有其自己的特點一樣,“每個民族都有它自己特殊的國民教育制度”和“特殊的教育體系”。
《論公共教育的民族性》和《祖國語言》,可以說是烏申斯基教育理論的基石。
烏申斯基也承認,教育是有其普遍的規律性(即“共同的基礎”)的,但是當教育成為這個國家或民族的一個重要“生活因素”之後,這種教育,又必然要按照這個國家和民族自己的特殊的道路去發展,成為有自己特點的教育體系,這反映著這個國家和民族的特殊性,也顯示了教育的民族性。每個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特殊的國民教育制度,學習別國的好的經驗是必要的,但是“抄襲其他民族的教育制度”是不可取的。他認為,完全按照別人的辦法不可能培養出自己所需要的人來。烏申斯基的結論是“每一個民族都應該自力更生”,絕不能完全依賴他人。
同時,烏申斯基還強調,必須用祖國語言進行教育和教學。祖國語言包含著本民族的全部精神生活的特徵。它把各族人民都聯結成為一個生氣勃勃的整體。同時,祖國語言又是最偉大的人民的導師。早在沒有學校,沒有書籍以前,它就在教導著人民,並一直在繼續教導著人民。用祖國語言,不但能教得很快、很容易,而且還能教得很多,這是任何別的語言都不能做到的。
因此,烏申斯基特彆強調,必須制定完全符合本國、本民族特點的特殊的國民教育制度,必須重視首先使用本民族語進行教學。這是有其針對性的,他是直接針對當時俄國貴族的腐朽教育制度而提出來的。可見,烏申斯基強調教育的民族性原則和重視祖國語言的教學,有其歷史進步意義。同時也應看到,烏申斯基的民族性原則中,又包含有民族主義和大俄羅斯主義的成分。
教學理論
教學理論在烏申斯基全部教育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烏申斯基對教學本身作了深入研究。他明確提出,教學過程包含著不可缺少的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教師把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的過程,同時另一方面也是學生掌握知識和形成技能技巧的過程。是學生由不知到知,由不會到會的過程。因此,他認為教學過程既包括著教師的活動,也包括著學生的活動。這也正如他自己所闡述的,教學過程首先是一個意志作用過程。它既要求學生儘可能地從事嚴肅而艱巨的獨立勞動,克服困難,努力學習,也要求教師很好地領導這一獨立勞動,並嚴格要求學生進行智力勞動,但也必須要儘可能地去考慮學生的興趣。他認為忽視任何一方面都是不正確的。 烏申斯基對教學過程本質的見解是很正確的。這一見解是與他的心理學觀點緊密聯繫的。 正是從教與學這一不可缺少、不可分離的關係出發,烏申斯基進而提出了教學過程的階段和步驟的見解。他確定,教學的過程要經過兩個主要階段:
第一階段,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對事物或現象進行觀察、感受,進而構成關於這些事物或現象的概念。這裡包含三個步驟:第一個步驟,是教師或者用語言的形式,或者把事物的對象直接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直接感知事物、現象;第二個步驟,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把已經獲得的關於事物或現象的形象(觀念)加以互相區分、對照、辨別、比較,從而形成關於對象、現象的初步概念;第三個步驟,是由教師對於這些概念加以補充講解、說明,特別是要指出它的主要和次要的特徵,並使概念系統化。
第二個階段,是在學生參加下,教師對他所講授的教材做出概括,並讓學生進行適當作業以鞏固所獲得的知識,使之成為熟練技巧。 很清楚,這一教學過程本身,充分體現了教學過程也是意志作用過程,它能夠讓學生把掌握知識和發展智慧型很好結合起來,從而使教學任務得以實現。這一教學過程的階段、步驟既要求教師、學生以自覺積極的態度投入於教學活動,也要求儘可能生動直觀地、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還要求能徹底牢固地傳授和掌握知識,最後使知識系統化,形成熟練技巧。
教學依據
烏申斯基特彆強調,教學理論既然是教學的科學,那么,教學本身也必須要建立在一定科學基礎之上。他認為教學必須建立在心理學基礎上。如果教學理論不是建立在心理學之上,它就不能成為科學。他確認心理學應該是教學理論的一個重要源泉。而心理學又是建立在生理學和人體解剖學的基礎上的。因此,也完全可以說,教學論是建立在心理學和生理學及人體解剖學的基礎上的。
《人是教育的對象》可以說是烏申斯基的一部教育心理學。烏申斯基的心理學與赫爾巴特的形上學的觀念的心理學不同。赫爾巴特所要研究的實際上是超越於具體時間、空間之外的抽象的人的心理。烏申斯基所要研究的則是存在於一定條件下的具體的人的心理。烏申斯基把人的心理理解為處於生物發展最高階段的、作為社會生物的人所特有的精神過程的統一。他把整個神經系統中樞——人腦看作心理過程的器官,這比赫爾巴特把抽象的唯心的觀念作為心理活動的基礎的觀點,要正確得多,更具有唯物的特性。
正是從這一觀點出發,烏申斯基要求教師在教學時,必須根據心理學、生理學和人體解剖學的科學原理組織教學,必須了解學生的本性及其特點,要求教學必須要適應學生的心理和身體發展的水平和特點。烏申斯基強調“如果教育學想從各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它就應當首先全面的了解人”。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考慮兒童的心理特點,即考慮以神經系統為基礎的心理過程和心理機能,是正確地組織全部教學工作的最重要的條件,而正確地組織教學,則有賴於教師對兒童的意志、注意、記憶、思維等心理過程的正確了解及其在教學過程的正確利用。
意志。烏申斯基認為教學過程首先是一個意志過程。學習是要以意志為基礎的。如果沒有或缺乏堅強的意志,那就很難克服在學習過程中所碰到的困難。因此,教師必須注意培養和發展兒童的意志。同時他也指出,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儘可能考慮兒童的興趣。但完全從興趣出發不能培養兒童的意志,那就是說,對於那些應該學習的東西,即使學生暫時沒有興趣,也還要學習。當然,作為教師應儘可能考慮到兒童的興趣,並設法引起學習的興趣。
和意志相聯繫的是注意。烏申斯基認為注意對於教學活動有非常重大的作用。他把注意比作外界事物進入人的心靈的唯一門戶,意識中的一切東西,都必須首先通過這個門戶。這還強調,注意是學習成功的必要條件。學習成效的大小,與學習時的注意程度有直接關係。同時,注意還是教育應有的對象。教師必須培養兒童的注意力,使之不僅能集中注意於他感興趣的地方,同時也使他能積極地集中注意於暫時還不感興趣的東西。烏申斯基指出,注意有消極的注意和積極的注意兩種,教師應逐步培養和發展兒童的積極注意,以便減少消極的注意。因為積極注意是人掌握對象而不是對象掌握人,學習顯得更主動。
和注意相聯繫的是記憶。記憶的作用就在於要把過去感受的印象保存起來。烏申斯基認為記憶也是教學的基礎。他要求教師要注意培養和增強兒童的記憶,道德使他有能夠記憶的信心。在發展人的記憶中,意志和注意具有重大的意義。為了習慣和鞏固某些記憶,複習也是很重要的。“複習是學習之母”,複習可以恢復遺忘,更可以預防遺忘。
思維。烏申斯基認為,思維既是教學的基礎,又是教學的對象。思想的培養和發展,可以使兒童對於各種事物加以分析、比較,找出主要的和次要的,把已學的和正在學習的加以聯繫、對比等,這不但有助於進一步提高認識,提高學習效果,而且還可以增強、擴大兒童的思路、豐富兒童的語言。這樣,烏申斯基又把思維和語言緊密的配合起來。這也是烏申斯基所以特別重視本族語教學,並把本族語教學放在特別重要的地位的原因之一。
可見,烏申斯基不僅強調要把心理學作為整個教學理論的基礎,而且還要求把心理學作為建立教學過程的重要基礎。在他看來,教學過程必須要考慮兒童身體的和心理的特點,考慮兒童的心理發展水平。他認為只有當教育和教學能夠適應兒童的自然,適應兒童的心理特徵,才能得到預期的效果。只有當教師具有關於人的本性(心理過程)的全面的知識時,才可以從人的本性中找到如何正確地進行教育的有效途徑。這種重視、強調教育、教學要適應學生的心理特點,適應學生身體的發展水平,特別是適應學生的本性的觀點,也就是烏申斯基的自然適應性原則。
教學任務
在對待教學任務問題的看法上,十九世紀以來一直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論點:“形式教育”論和“實質教育”論。前者強調用古典學科發展學生的思維、推理、判斷等能力;後者強調用自然科學學科、現代語及歷史等社會科學給學生以有用的知識,前者忽視學生掌握必要的知識,後者忽視學生智力的發展。烏申斯基認為這兩種理論都帶有片面性。他明確提出,發展學生的各種能力,和掌握系統的科學知識,同等重要。因此,他要求一方面要保證以必要的知識武裝學生,同時另一方面,必須要發展學生的各種能力,而能力的發展,又是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
烏申斯基認為必須給予學生以關於自然和社會學科的知識,因此,本族語、文學、歷史、地理、自然科學各學科及現代外國語,是必須要教授的,同時也不否認古典語(拉丁文、希臘文)在一定部門的學術研究上的必要性及其作用。
烏申斯基既強調教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強調教育儘可能反映現實生活,重視用本族語(祖國語言)進行教學,又重視教學的教育性,強調教學與教育的結合以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和信念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教學原則
在揭示教學過程本質的基礎上,烏申斯基進而論述了教學原則。烏申斯基重視學生自覺掌握知識和積極地理解教材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和意義。這就要求教材本身是“明晰”的,教師傳授知識也是“清楚”的,以及學生在掌握教材時要充分發揮“獨立性”、自主性。烏申斯基認為學生的“獨立性”在自覺掌握知識方面有重大意義。學生應該在教師指導下,在從不知到知的道路上克服某種困難,以增強他們的意向和毅力。教師應教會學生自覺地掌握教材,使之善於從教材中找出主要的和主導的思想,並特別注意對它的基本原理能夠邏輯嚴密地進行表述。烏申斯基指出,判斷知識質量應以學生對教材的理解程度為依據,而不應以他們是否會背誦為標準。烏申斯基還提出,在教學時既要注意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語言,又要發展學生把知識運用於實際生活的技能,他認為這是培養學生主動性和獨立性不可缺少的。
烏申斯基認為要使教學取得好的效果,還應注意知識的連貫性和系統性。實現教學的連貫性原則,首先必須按照學科的體系講授科學的基礎知識。他正確指出,一味迷戀於各種事實而不進行任何系統和概括,或一味迷戀於系統和概括而又沒有充分的事實依據的教學,都是片面的。教學開始時,可以講一些不連貫的自然界的事物,然後對它們進行比較,最後要儘可能從這些細節中綜合出一個系統。根據教學連貫性原則,烏申斯基提出在教學時應做到“從具體到抽象”,“從已知到未知”,“從簡單到複雜”,“從個別到一般又從一般到個別”等等。因為認識發展的過程要求人們從具體的現象開始,然後進入到抽象。教材也必須先積累各種各樣材料,然後形成完整體系,最後達到邏輯、哲學原理的抽象。此外,他還提出,要實現連貫性原則,建立穩定的教學組織形式和各種相應的制度,如定期招生等等,也是很必要的。
直觀性原則在烏申基教學理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他看來,直觀教學,並不是以抽象的觀念和文字為基礎,而是以學生直接感知的具體形象為基礎的。這是從具體到抽象不可缺少的條件。他把直觀性看成保證學生獲得牢固而有充分價值的知識的條件之一。他根據兒童的心理特徵,論證了直觀教學的必要性。他說:“一般說來,兒童是依靠形狀、顏色、聲音和感覺來進行思維的”。為使直觀性教學原則能很好實現,他主張要通過自然界的對象(實際事物)和利用模型、圖畫、圖片以及其他反映對象和現象的直觀教具。他認為直觀教具不但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而且也能喚起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但套用這些實物和教具,必須根據學科的特性和學生的年齡等條件來決定。一般說來,學生年齡越小越應廣泛使用直觀性。但同時他又提醒教師不要過分迷戀於直觀性,必須注意使教學從具體過渡到抽象,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
要深入掌握知識必須重視鞏固性原則。烏申斯基強調,除了真正領悟了東西以外,不要強迫學生死記硬背地學習任何東西。他很重視複習、練習對鞏固知識的作用,他認為自覺的積極性是複習的基礎。複習的主要任務不是在記憶中再現已經忘記了的東西,而是預防遺忘。烏申斯基把複習分為消極和積極的兩種。消極的複習在於重新感知已感知過的東西,看已經看過的,聽已經聽過的,從而使感覺的痕跡更加深化。積極的複習,不是要學生去感知外界的印象,而是要獨立地自己再現以前所感知的各種表象痕跡,如在複習功課時,把書本合起來,努力憑記憶念出來。烏申斯基更重視積極的複習,確信積極的複習比消極的複習的效果更好,因為它更能把注意力集中起來。教師應經常組織複習和練習來鞏固學生的知識,並發展其獨立的工作能力。
主要作品
1854年,他被任為加特欽斯克孤兒院的教師,隨後又被任為該院的學校監督。在此期間,他在《教育雜誌》上發表了《論教育書籍的益處》 、《論公共教育的民族性》、《學校的三要素》等重要論文,成為著名的教育理論家。1859年,烏申斯基被任為斯莫爾尼學校的學校監督。這是一所專為貴族女子建立的極端保守的寄宿學校。女孩子們在這裡受的是宗教和崇拜沙皇的教育,過的是幽居的脫離實際的生活,節日和假期也不準回家。烏申斯不顧校長和反動教師的反對,徹底改革了學校的生活制度和教學措施,還為低年級學生編寫了上下冊的俄語讀本《兒童世界》。
在此期間,他曾受命編輯《教育部公報》。他一改過去的編輯方針,致力研究教育上的重要問題,發表了《勞動的心理和教育意義》、《祖國語言》、《師範學堂草案》等重要論文,把一個枯燥無味的官方的學術刊物,變成了教育科學刊物。他的進步活動引起了學校當局的仇恨。他們控告烏申期基信仰無神論和有自由思想。1862年,烏申斯基被解職,並被派遣長期出國考察(實際上是變相流放)。他在國外住了五年,研究了許多國家的教育,編寫了一部供國小一、二、三年級用的教科書《祖國語言》及其教學法指南,完成了他的巨著《人是教育的〈前兩卷的編寫,並為第三卷蒐集了材料。1867年他回到俄國,身染重病,仍著述不輟。1867、1869年,先後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對象》前兩卷。1870年赴克里米亞繼續寫第三卷,同年12月32日因患肺結核逝世,終年僅47歲。
烏申斯基是俄國教育學的奠基人。他指出,教育學理論應當是根據解剖學、生理學、心理學、哲學、歷史和其他科學知識做出的教育經驗的總結和概括,應當提示教育的規律。
關於德育的目的和手段。他說:"道德的影響是教育的主要任務,這種任務比一般地發展兒童的智力和用知識去充實他們的頭腦重要得多。"他指出,德育應當發展兒童的人道精神、忠誠老實、愛勞動、守紀律、責任感以及跟謙遜相結合的自尊心等品質;發展兒童堅強的性格和意志、剛毅和義務感;培養對人的真摯、善意和公正的態度。根據教育的民族性原則,他認為德育還應特別注意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培養學生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和熱愛。德育的方法,他認為應該有以下幾方面:通過教學進行德育、教師本身的榜樣、說服、機智地對待學生、預防、獎勵和懲罰。
他在《論勞動的心理和教育意義》中指出,勞動不僅是創造物質財富的手段,也是發展人的體力、智力、精神、道德和人格的必要條件。所以,"教育不僅應當發展人的理智,傳授他一定範圍的知識,還應該在他身上燃起對認真勞動的渴望,沒有這種渴望,他的生活的就不可能是可尊敬的,也不可能是幸福的。”
烏申斯基很重視教學論的研究。他研究了教學上量力性原則、連貫徹的方法,探討了教學過程及每一階段的具體步驟。明確指出發展學生的智力和才能與使他們掌握生活必需的、具有實際意義的知識是同樣重要的。
烏申斯基對教師的作用作了很高的評價。他要求教師在平凡的工作中認清自己勞動的偉大社會意義。他還指出,教師不僅應當是某門學科的講授者,而且應當是一個教育者;他應當熱愛自己的專業,對教育事業有高度的責任感;他誣陷應當是一個有教養的人,應當熟悉教育學和心理學,具有教育技巧和教育機智。在《師範學堂草案》中,他還詳細地制訂了培養國小教師的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