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同凝(1909-1978)字道孺,廣東南海縣人,生於香港,排行第四,是康有為的幼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康同凝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中國
簡介,生平,
簡介
生平
一九三七年,抗日戰爭爆發,他曾組織大刀隊,準備與敵人肉搏。一九三八年,廣州淪陷,隨教育廳撤退,康同凝夫人龐蓮避難去香港。康同凝先撤退至雲浮、羅定,最後到韶關。龐蓮在香港住在四叔公康有霈家中四個月,回滬後在父親龐青城家住了兩年余,在一九四一年三月單身去韶關。
當時康同凝在韶關建有茅廬,他的同事朱瑤安和愛人黃煥秋從事抗日進步工作,受到康同凝的掩護,將進步書籍暗放在康同凝茅廬,並常在康同凝家居住。後來時局緊張,各奔東西,康同凝夫婦由北江轉至東江。
一九四四年,康同凝看到國家危殆,曾報名參加去緬甸的遠征軍,因患有心臟病未錄取。一九四五年,抗日戰爭勝利,適何香凝在廣州,要他幫忙辦畫展,曾贈她畫的牡丹一幅,留作紀念。
康有為家的至親好友,或是身居高位的官吏,或是海外的大商賈,但他均不去投靠。他厭惡國民黨統治腐敗,不願從政,他的七姐當時亦在廣州,曾勸他參加民社黨,他均推辭,回上海在保險公司當職員。
解放前夕,康家人皆去香港或台灣,他曾說,他是靠勞動工資吃飯的,為什麼怕共產黨。後來保險公司改組,他調到上海花紗布公司工作,直到一九七八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