庵橋頭是明朝末年,名為庵橋頭的地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庵橋頭
- 羅馬字母拼寫:Ānqiáotóu
- 性質:歷史地名
- 省份:江蘇省
庵橋頭是明朝末年,名為庵橋頭的地名。
庵橋頭是明朝末年,名為庵橋頭的地名。地名含義因村在橋頭而得名。歷史沿革明朝末年命名,2009年拆遷,地名消亡。1...
橋頭庵 橋頭庵,2011年 廢 止 的 地 名 。地名含義 在橋頭溪廊橋的上游,上游在雙坑村俚語中也稱為橋頭。歷史沿革 吳氏先祖200年前聰庫村遷移至此,06年地震後全村搬遷至橋頭溪。現無人居住。
橋頭集鎮,隸屬於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地處肥東縣東南部,東與巢湖市接壤,南與長臨河鎮相接,西與撮鎮鎮相鄰,北與店埠鎮交界,行政區域面積123.84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橋頭集鎮戶籍人口為49045人。1949年初,先屬王鐵鄉,後併入山王鄉;1986年,改橋頭集鎮;1992年,山王鄉併入橋頭集鎮;2006年11月,...
橋頭村委會駐地。橋頭村面積2.95平方公里。105國道和小琅環路貫穿全村,交通方便,全村設一個工業區,有5個工廠。北宋天聖年間(1023~1031),惠州路判鄭菊叟家居谷都榕樹埔,後經一橋遷至此定居。其第八世孫雪庵為祀始祖遷此建村,故村名橋頭。抗日戰爭期間與烏石村合併,稱石橋,是中山抗日根據地之一。1958年...
沈莊橋位於平湖市曹橋街道愚橋村庵橋頭自然村,東西跨於沈章塘上,東為平湖境,西為嘉興市南湖區,東南鄰吹鴿浜。為單孔石拱橋,全長35.4米、寬2.84米、拱矢高5.3米、矢跨8.8米。拱券為縱聯分節並列砌置。券臉石上有“重建沈莊橋”銘刻,兩側間壁上有橋柱聯4對。拱券內券石上刻有捐銀修橋人姓氏及捐...
道光六年(1826),易址犁園庵橋頭山坡北麓重建梵宇。後因社會變革,古剎逐漸冷落,寺舍佛堂被劃為民宅。1982年,潮陽縣統戰、宗教領導親臨現場考察,實地勘查,確證香遠古寺有史可考,應受保護。於2000年春動工興建,歷經四年圓滿建成重光,寶剎莊嚴,佛光重照,香火綿延。柳崗,是潮陽古鄉之一。柳崗村始創於宋...
廣東汕頭南澳縣後宅鎮前江灣畔,山頂村的寶蓮庵,也叫水蓮庵,曾稱念佛堂,舊時處於橋西頭而俗稱“橋頭庵“,創於民國八年(1919),1980年重建完工。庵坐北向南。面對大海,公路橫過門前,交通非常方便。由釋淑惠(1858—1940,山頂村人黃烏毛,臨終削髮),創建於民國八年(1919),1931年、1946年、1960年有修建...
擁軍無過”予以反駁。爭論間氣憤至極,肺病大發,當李的面吐血不止,才免遭關押,但區長一職被李免去。事後,余德揚被抬回大馬廠橋頭庵治療,病情日益嚴重,駐周家崗的新四軍四支隊政治部得知後,數次派人於夜間到橋頭庵欲接余至周家崗新四軍醫院治療,但由於余德揚的病情已經惡化,不久病逝於橋頭庵中。
懷集燕山是燕山風景區,位於廣東省“肇慶千里旅遊走廊”的懷集縣橋頭鎮。 簡介 懷集燕山,距燕岩,世外桃源景區2.5公里,距縣城30多公里、肇慶市100多公里、廣州180公里。距廣州至桂林必經省道公路邊18公里。景區內峰林、岩洞、溪流、田野、阡陌、村莊、翠竹,交相輝映,如詩如畫,美不勝收。特色 懷集燕山岩洞內...
鐘樓街,國家級旅遊休閒街區,省級旅遊休閒街區,太原市歷史悠久的繁華街市,與柳巷、橋頭街、柳巷南路,成“十”字銜連,是太原百餘年來的商品集散中心。鐘樓街,因一座鐘樓而得名。如今鐘樓街,由早年的鐘樓街與按司街、東羊市並為一街。以“大鐘寺”(大中市)和“開化寺”(開化市)相互依存。是太原市歷史...
2011年末,鮀江街道轄雲露、木坑、橋頭、夏趾、沙浦、蓬洲東、蓬洲南、蓬洲西、蓬洲北、溪東、金隴、港美、山兜、舉登、鮀 都 、樂業、安居17個居民委員 會 。截至2020年6月,鮀江街道轄18個社區。街道辦事處駐金平區大學路258號2座。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鮀江街道地處金平區西北部,地處汕頭、潮州、...
博社村村南有一座古老的石橋,邑中一位庠生改村名為“橋頭”;溪墘麒麟石有摩崖石刻“橋頭舊社”,故又稱“橋頭舊社”;村始稱“東岐堡”,舊稱“橋頭舊社”,宋末改為“博社”,俗稱“北輋”,亦稱“白輋”,還稱為“博華村委員會”、“愛社生產大隊”等名字。1957年,從甲子劃出甲西、甲東,博社才從...
香岩山為南宋名士劉倓(字允叔)歸隱處。築有“閬風吟室”,後改名為“閬風庵”,現存。香岩山之北有建於唐乾元中(758~759年)之明恩寺,1963年,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閬風橋 牌門舒村為宋名士舒岳祥故里,嶺口村頭有建與清光緒丙戌年的“閬風橋”。宋代摩崖石刻 桶盤山有宋代摩崖石刻。朱行橋 朱行橋...
石華表,漢代,現存於鄧州城區一小大門內。石華表立於泮池橋頭。上修表亭保護。大理石質,十六稜柱體,身高1.9米,加之座、頂全高2.84米,每邊長0.06米,其中五個柱面刻有爵秩人名25人,書體8分。另外五個柱面上用楷書刻勞勒有關華表出土的歷史情況。碑文說:“此石柱舊在冠軍城同,乃嘉慶年間鄉人發土所獲...
明、清之際,橋東形成(棉)花、米集市,清同治時稱橋頭市。1924年(民國13年)上南路通小火車,並在東北3公里許設天花庵車站,題橋成為陳行諸村至上海市區的交通要道。20年代初,奉賢食鹽在此集散,每日成交20多擔,市面繁榮。抗日戰爭期間,1942年日偽“清鄉”,一度形成米市,日銷大米高達50~100石。抗日...
明初興化府擴城,古北門廢棄,西城門由雷山頂瑞龍庵旁遷至真武壇後邊重建,經安福、龍橋通往常太山區和西天尾農村,舊“北門街”遂成新“西門街”。街兩頭的梅峰寺、真武壇地勢較高,中間的洞橋頭則處於低地。相傳古時梅峰“朝天門”前有兩石,形如烏龜,頭朝北向;真武壇前也有兩石,狀似白蛇,頭向南翹。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