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崗村

柳崗村

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金灶鎮柳崗村地處揭陽榕江南岸,平原起凸一山崗,依山造屋,四面環水,綠柳成蔭,故名柳崗村。柳崗自然環境優美,形同一頭側臥“壯牛”,更有“沉崗月”之稱。柳崗,是潮陽古鄉之一。柳崗村始創於宋靖康元年即公元1126年,距今近九百年的歷史,是一個古老文明的村莊,是潮陽望族之一。素稱“潁川舊家、棉令世家”

柳崗村依山傍水,古村內有九祠十八宮,其中最具勝名和顯赫的雙忠古廟,始建於公元1126年。村東面有王氏祠堂,是南宋名臣王大寶奉旨建造,是粵東著名文物;汕頭市文物保護單位。南畔有蘆根烈士紀念館及青少年教育基地;北面是陳氏始祖祠。柳崗村有著名八景:仙橋春漲,古廟松蔭;寶井名泉,碧石雲峰;登崗望月,廬峰曉鶯;香遠古寺,鏡池夕照。其中還有柑石和勝杯石等奇特石頭構成一處處令人驚嘆景觀。柳崗王氏祠堂、陳湯征墓、陳文晦墓等古蹟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本地資源優勢,主支柱產業香蕉、蕉柑、水稻,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申報無公害產品,發展特色農業、創新農業、生態農業,田園風光凸現旅遊文化。基層組織戰鬥力、凝聚力強,社會管理,文明建設不斷上新台階。是2002年區兩個文明建設先進村,近幾年來被鎮委評為基層先進黨支部,被市評為無毒村,調解會於2013年被省司法廳評為規範達標單位,現是汕頭市市級傳統村落,廣東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文明示範村。2018年12月,住房城鄉建設部擬將柳崗村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柳崗村
  • 外文名稱:Liu Gang Cun
  • 所屬地區: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金灶鎮
  • 下轄地區:6個自然村
  • 電話區號:0754
  • 郵政區碼:51161
  • 地理位置:潮陽市西北32公里處、金灶鎮北部
  • 面積:4985畝
  • 人口:10850
  • 方言:潮汕話
  • 著名景點:陳氏家廟、雙忠古廟、王氏聖旨亭、蘆根烈士革命舊址、香遠古寺等
  • 機場:揭陽潮汕國際機場
  • 火車站:潮陽高鐵站
  • 車牌代碼:粵D
  • 戶數:2010戶
景點簡介,歷史由來,資源介紹,陳氏家廟,王氏祠堂,陳氏世系輩序,

景點簡介

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金灶鎮柳崗村
金灶鎮柳崗村地處揭陽榕江南岸,金灶鎮北部,北連新基洋村,東接大吳村,南至橋陳村,西與龍港村毗鄰。村莊處於平原起凸一山崗,依山造屋,四面環水,綠柳成蔭,故名。柳崗自然環境優美,形同一頭側臥“壯牛”,更有“沉崗月”之稱。村內勝景有:玉蘊山薇、七星伴月、香遠古寺、博濟橋、庵下古井、雙忠古廟、王氏祠堂等。其中有詩曰:“江山勝景起何處,王氏祠堂聖旨亭。博濟橋頭榕水碧,古井映月伴七星”。柳崗,是潮陽古鄉之一。柳崗村始創於宋靖康元年即公元1126年,距今近九百年的歷史,是一個古老文明的村莊,是潮陽望族之一。素稱“潁川舊家、棉令世家”。

歷史由來

柳崗村始祖陳湯征(1070~1133年),宋徽宗大觀三年(1109年)已醜科進士,官太學博士,宣和七年(乙巳,1125年)因助堂弟陳東上書請誅蔡(京)、梁(師成)、李(邦彥)、朱(勔)、王(黼)、童(貫)六賊忤執政,以承事郎謫知廣東潮陽縣,據《潮州府志》、《潮陽縣誌》記載,陳湯征為官清廉,整頓縣治,深受百姓讚譽。興禮教,舉孝廉,重農桑,勵耕織,以理學造人文,邑有鄒魯之鄉,政聲卓著,卜居直浦都柳崗鄉西山徽嶺,為潮陽開基祖。二世祖陳文晦(1095~1175年)隱居不仕,博覽古今,通達文武,人稱為學海,誥封承義郎,贈封朝奉大夫。生五子,號五景,從宋末始,傳衍河南固始、粵東、閩南諸邑、漳浦、南靖、平和、詔安、雲霄、東山、海澄(今屬龍海市)及龍巖,廣有分布。
柳崗村依山傍水,古村內有九祠十八宮,其中最具勝名和顯赫的雙忠古廟,始建於公元1126年。在村的東面還有“潮州個半祠堂” 之一個的有王氏祠堂,是南宋名臣王大寶奉旨所建造,堂前樓亭台式石結構的聖旨亭為大門,是粵東著名文物;汕頭市文物保護單位。村的北面是陳氏始祖祠,在“陳氏家廟”內有潮州後七賢許國佐手書的“追遠”二字牌匾至今保存完好。南畔有蘆根烈士紀念館及青少年教育基地;自古以來柳崗村就有著名八景:仙橋春漲,古廟松蔭;寶井名泉,碧石雲峰;登崗望月,廬峰曉鶯;香遠古寺,鏡池夕照。其中還有柑石和勝杯石等奇特石頭構成一處處令人驚嘆景觀,王氏祠堂、陳湯征墓、陳文晦墓等古蹟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資源介紹

本地資源優勢,主支柱產業香蕉、蕉柑、水稻,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申報無公害產品,發展特色農業、創新農業、生態農業,田園風光凸現旅遊文化。基層組織戰鬥力、凝聚力強,社會管理,文明建設不斷上新台階。近幾年來被鎮委評為基層先進黨支部,被市評為無毒村,調解會於2013年被省司法廳評為規範達標單位,是2002年區兩個文明建設先進村,現是汕頭市市級傳統村落,廣東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文明示範村。
柳崗村屬平原地區,全村人口1萬多人,旅外僑胞及港澳台同胞2000多人。全村耕地面積2550畝,山地面積47畝。主導產業種植香蕉、生柑、水稻,有傳統抽紗工藝及外出搞建築業、運輸業、餐飲業及其他行業。為進一步發展特色農業,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引領農民發展特色效益農業,逐步興辦小型服裝加工廠,發展工業園區,促進農業增效、第二產業發展,農民增收。
柳崗村
村內交通網路四通八達,有玉柳路、柳潮路、學校路、環寨路等通往各自然村及綠化,每條道路全程都配有路燈照明。全村四面環河,水資源豐富,於2009年接通自來水到各家各戶,並通過檢驗水質合格。村設有衛生站及聘請專業醫護人員,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達到100%。教育方面村建有占地面積70畝的陳琳中學和陳琳國小(入學率是100%),還有幼稚園2所,學生上學方便。村內設有村級文化室、老人活動中心、文體休閒廣場,每年正月初六、初七、初八及小寒日都有民眾性民俗文化活動,豐富村民生活,傳播傳統文化,提升村民生產生活水平,增強幸福感。

陳氏家廟

柳崗鄉陳氏家廟
金灶柳崗鄉陳氏家廟 ,南宋潮陽知縣陳湯征之祠。始建於南宋,明、清擴建,民國時期兩度重修,坐東南向西北,進深23米、寬14.3米,建築面積329平方米。瓦木結構,青磚牆體,兩進廳加拜亭、兩廊,祠前大陽埕、雙照壁。前照壁塑貝灰麒麟,前後照壁間為花園。祠內保存木匾1塊,題曰“追遠”,署款許國佐書。

王氏祠堂

柳崗村的東面還有“潮州個半祠堂” 之一個的有王氏祠堂。王大寶(1094~1170),字元龜,宋哲宗(趙煦)紹聖元年,甲戌(1094年),出生於潮州府、登贏都、湯頭村(現潮州市歸湖鎮湯頭村)。是潮州唐宋前八賢之一,南宋建炎二年申戊(1128),王大寶三十五歲,他“對策丹墀中上游,天顏撫諭遜龍頭”殿試名列榜眼,歷任南雄州教授,連州、溫州知府,兵部侍郎等職,乾道元年(1165)授任禮部尚書(正二品)。在潮州府城太平路南門義井附近曾建有一表旌王大寶的“榜眼亭”,亦叫紅亭,但在解放初已拆毀了,只有王氏子孫拍下的一張存照,其形狀與王氏祠堂的“聖旨亭”極為相似。
王氏祠堂是潮汕地區唯一一座以雙疊樓亭台式石結構的聖旨亭為大門的祠堂,王大寶有功於朝廷,皇帝恩準回鄉建聖旨亭。這座王氏祠堂是“潮州前八賢”之一的南宋名臣諫議大夫王大寶為母親王氏請旨建造的,該祠堂於宋代建炎三年(1129)創建,明代嘉靖十三年(1534)重修,清代雍正十三年(173年)再修,迄今已有近千年歷史。這座祖祠占地面積約1902平方米,祠堂的建築結構為三進四廂房,分為陽埕、中廳、天井、拜亭、後廳,中廳和後廳各有兩間對稱的廂房。大門為石結構的雙疊樓亭台式,主亭中間安置刻著“聖旨”的石牌,故稱“聖旨亭”,石亭頂端有一太陽形狀石徽。而在大門的門框上,一直以來只貼一付春聯,那就是“慶春王正月,祝天子萬年”。據說該聯是王大寶所作,這與潮陽靈山寺由王大寶奏準皇上而立的“祝聖碑”似有聯繫。亭台下方前面刻有“王氏祠堂”,背面刻有“時思”。在“王氏祠堂”上還有一石匾,“科第”二字列中間,左刻“唐節度使王審知”,右刻“建炎榜眼王大寶、建炎進士王大鼎”,背面還有後人刻上的宋、明、清及第的王氏先賢名字。站在王氏祠堂大門前眺望,可見鬱鬱蔥蔥的山峰,山頂正對著大門。祠堂背後有一條小山丘連線山岡,故有絲線掛金鐘的美譽。由於王氏祠堂是奉旨建造的,有聖旨牌,所以,路過的宋朝官員,文得下轎,武需下鞍,叩拜而過。
王氏祠堂的建築結構為三進四廂房,進入大門是陽埕,進而是中廳、天井、拜亭和後廳。拜亭上的瓷塑艷麗多彩,有精緻美麗的雙鳳朝牡丹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拜亭和後廳的梁架上有眾多的木雕,人物、雄獅、松鹿、駿馬、花籃等組成形態各異、生動有趣的圖象,其雕刻古樸自然、生動流暢,技藝精湛。該祠雖經歷代維護修繕,融匯了宋、明、清的建築風格,具有南宋遺風,也保存有明代和清代建築梁架和木雕的特點,是目前保存較為完好的歷史文物,2001年被原潮陽市列為文物保護單位。王氏先祖賢人輩出,舊時原祠堂後廳、拜亭等處曾懸掛著十幾塊文魁、武魁、狀元、進士等字樣的木匾,但在解放初的破除封建迷信運動中,這些牌匾分給當地農民當柴火燒,而族譜、田地厝契也付之一炬。今祠堂尚存木匾一塊,匾高0.7米,寬1.9米。匾文為“文魁”、“主試頭品頂戴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兩廣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糧餉李翰章監臨頭頂頂戴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御史巡撫廣東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理糧餉剛義為”、“光緒十九年(1893年)癸酉恩科鄉試中式第十九名舉人王廷獻立”。祠堂廂房兩側現存有兩塊石碑,一為“明王氏世族”碑,一為“呈明縣主勒石示禁”碑,可惜歷經風雨滄桑,碑文已模糊不清。

陳氏世系輩序

柳崗鄉陳氏世系輩序
伯宗孟元敬,天興嘉光慶,尚和日基泰,熙朝茂成章,君恩恆寵錫,咨爾益熾昌,文學達廷政,經典昭邦令,祖德貽謀遠,開來萬世盛。
陳湯征公後裔分衍:
陳湯征,字雲卿,號竹鄉。宋宣和三年(1121)辛丑科進士,授博士。北宋末年出知潮陽縣,任滿卜居奉恩鄉之柳崗鄉(今汕頭市潮陽區金灶鎮柳崗村)。陳湯征之子陳文晦有五子:長子陳景雍遷居福建詔安,次子陳景備遷居福建南靖,三子陳景肅遷居福建漳浦,四子陳景俊遷居福建龍巖,五子陳景修任潮陽教官,留居柳崗。陳湯征後裔遷居潮汕的有:
六世孫陳古福,是陳景雍長子陳思德長子陳起莘之子,自溪南遷海陽之懷德鄉(今汕頭市澄海區隆都鎮大巷)。
八世孫陳德諒,是陳景雍長子陳思德次子陳起渭之孫陳仲甫次子,於元末明初從福建詔安溪南遷居於今汕頭市澄海區隆都鎮東山村。生兩子:長子陳竹溪後裔分居東鄉、田邊等地,次子陳竹蟄居東山村。
九世孫陳悠久,是陳景雍三子陳思懋長子陳泰萃裔孫。元末任蘇州崑山縣知縣,明洪武五年(1372)遷居潮陽峽山東溪,因鹹潮為患,陳悠久四個兒子於明建文年間(1399-1402)遷創於壇歧寨(今峽山鎮洋汾陳)。陳悠久有四子:長子陳淳樸留居洋汾,其八世孫陳毓川遷居和平;次子陳善化之子陳東壁遷居雙澮(赤寮南面,久廢),後裔分居汕頭市潮陽區銅盂鎮新橋、洋尾寮、赤寮、新陂等處;三子陳西濤的裔孫陳開正遷居甌坑;四子陳南溪生二子:長子陳月波遷居汕頭市潮南區司馬浦鎮溝墘村,次子陳西江遷居小西洋村,其十二世孫陳治信遷居汕頭市潮南區兩英鎮草尾林村。陳悠久另有裔孫陳聲玉遷居惠來縣神泉鎮赤山村。
九世孫陳恪齋,是陳景雍三子陳思懋次子陳泰清裔孫。因避戎敵之亂,於元末至正年間(1341-1367)從福建詔安溪南遷居潮州海陽縣蘇灣都銀砂鄉(今汕頭市澄海區溪南鎮)創祖。陳恪齋生四子:長子陳潭沙長子陳瑾刨後裔分居弓兜、上岱美,次子陳永圖後裔分居銀北、雲英、內厝、和洲、外蟻、上岱美、埭頭,三子陳開熾後裔分居銀北、雲英、和洲、梅埔、東里、大新、海岱、埭頭,四子陳蓮山後裔分居和洲、銀北、埭頭、上岱美;次子陳文康長子陳剛毅後裔分居上岱美、龍舌埔、利見祖巷、月巷、竹仔圍、樟林,次子陳剛直後裔分居東岱美、董坑、下岱美、埭頭,三子陳致政後裔分居下岱美、雲英、樟林,四子陳梅峰後裔分居下岱美、東岱美、上岱美,五子陳豐盈後裔分居上岱美、鹽灶、北灣$三子陳完正,後裔分居仙市、海岱、西洋、大新;四子陳仁和,後裔分居河美、塘西、溪西、上岱美。陳恪齋後裔主要聚居溪南十三鄉,因人口居全鎮總人口一半以上,故稱“溪南一鎮過半陳”。另有裔孫陳春英,解元,康熙五十二年得中進士,官至翰林院檢討,移居潮州意溪鎮。
十一世孫陳興潮,是陳景肅長子陳肇次子陳植筋孫,於明嘉靖年間從福建遷居於今普寧燎原鎮果隴村,陳興潮之子陳仰巒由母帶移於今普寧市流沙赤水村,陳仰巒三子陳景環從赤水村遷居普寧市池尾鎮塘塔埔村。陳景環之孫陳祖烈從塘塔埔村遷居惠來縣河田鎮望嶺村。
十四世孫陳萃南,是陳景雍長子陳思德次子陳起渭之孫陳仲市長子陳德謙七世孫,於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從福建詔安溪南遷居於今汕頭市澄海區蓮華鎮南美村。
十六世孫陳紀清從福建詔安溪南遷居汕頭市澄海區溪南鎮董坑村。
裔孫陳文報,是陳景肅長子陳肇長子陳概裔孫,遷居普寧市流沙赤水村。
裔孫陳惜弟明初從福建雲霄陳岱遷居於今饒平縣所城鎮高埕村。
裔孫陳希靈於清嘉慶年間從福建省詔安縣溪南遷居於今南澳縣隆東鎮松嶺村。
裔孫陳伯展從柳崗村遷居汕頭市潮陽區灶埔鎮廣美村。
裔孫陳邦愛從柳崗村遷居汕頭市潮陽區關埠鎮上巷村。
裔孫陳齡從柳崗村遷居汕頭市潮陽區金灶鎮橋陳村。
另有裔孫從柳崗村遷居揭陽市漁湖區彭南東南村、彭南南厝村、溪南頂鄉村,普寧市麒麟鎮樟崗村、麒麟鎮前洋村,揭東縣桂嶺鎮福崗村,揭西縣棉湖鎮竹園村,汕頭市潮陽區金灶鎮玉埔村、橋前村、新基洋村。
柳崗,是潮陽古鄉之一。柳崗陳氏自陳湯征創基至今已有近九百載的歷史,是潮陽望族之一。陳湯征之子陳文晦有五子:景雍、景備、景肅、景俊、景修。五子皆幼承家讀,飽讀詩書,出仕為官,號稱五景,裔孫分衍閩粵各地。分派潮汕鄉村陳氏也不乏茂族,如澄海溪南十三鄉陳氏、汕頭潮南峽山洋汾陳陳氏。
陳湯征墓位於汕頭市潮陽區金灶鎮柳岡鄉神山宮蛇仔龍,陳文晦及其母魏慈淑芬位於金灶鎮柳崗鄉神仙宮之獅山。柳崗陳氏派系族表(自1世至50世):伯宗孟元敬,天興嘉光慶,尚和日基泰,熙朝茂成章,君恩恆寵錫,咨爾益熾昌,文學達廷政,經典昭邦令,祖德貽謀遠,開來萬世盛。柳崗陳氏派系書表(自21
世至57世):徽備乾坤聚,秀靈椒蕃同,巨派山壽羨,長齡豐裕增,家業忠貞耀,鼎銘篤生因,積善錫福永,傳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