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拉板塊是晚中生代位於太平洋西北部的一個古大洋板塊。早侏羅世在庫拉、法拉隆和菲尼克斯板塊的三聯點生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庫拉板塊
- 外文名:Kula plate
- 消失原因:後期的太平洋洋底擴張
- 存在於:1.1億年以前
基本信息,存在時期,消失原因,
基本信息
存在時期
這個板塊存在於晚中生代,即1.1億年以前。
消失原因
距今1.9億年前後的印支期,太平洋板塊在庫拉、法拉隆和特提斯三聯點處開始形成。以後不斷增生擴張,至早白堊世演化為庫拉、法拉隆、太平洋和菲尼克斯四大板塊。由於庫拉—太平洋擴張脊的S—N向增生擴張和太平洋板塊南部沒有俯衝消減帶,便推動庫拉板塊—太平洋擴張脊以兩倍的速度沿橫切該擴張脊的S—N向轉換斷層向NNW快速運動,推擠亞洲板塊東北緣並向西潛沒於亞洲大陸之下。因此造就了太平洋相對向北、亞洲大陸相對向南的左行直扭應力場,形成了東亞大陸邊緣北起蘇聯遠東錫霍特阿林—西南日本—我國東南沿海及台灣—菲律賓的鈣鹼性安山岩、花崗岩帶並與中生界沉積岩、前中生界變質岩一起構成規模宏偉的安第斯式弧形山系。該山系東側北起西南日本中生代雙變質帶—濟州島—黃海與東海交界處—東南(浙閩粵)沿海40米等深線處為庫拉板塊與亞洲板塊東緣的轉換—斂合邊界,其西側為一系列NE,NNE向的褶皺系、左行剪下—擠壓斷裂體系和山弧後沉積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