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度門寺
建寺緣起
度門寺,原屬玉泉寺別院,始建於南北朝
大通二年 (公元528年),初名為度門庵。梁武帝大同六年重修,唐儀鳳年間改庵為寺。寺院門建在高坡上,面寬五間,山門上方寫 “古度門寺”四個
顏體大字。山門為五間一門,頂部為品字形,三檐錯落,覆蓋小青瓦,檐下磚雕斗拱,牆面有墨繪雲紋圖案。山門內是寬敞的院子,兩側是僧房齋堂,院中
月桂為神秀種植,還有一株古老的
紫薇。第二進是大殿,面寬五間。中間供奉佛祖,南次間立有 “大通禪師之碑”。碑連額高八尺九寸,寬四尺七寸五分,由唐中書令燕國公
張說撰文,黃門侍郎盧藏用書。其文共有一千三百十九字,為唐
開元十年 (公元722年)四月立。可惜在 “文革”期間被毀,現僅存石碑基座。北次間寺院殘牆上嵌明代“度門寺置田記”碑刻一塊。寺院後為神秀墓封土堆及
無跡禪師墓塔。
鼎盛時期
神秀(公元606— 706年),陳留尉氏 (今河南尉氏縣沙門村)人,俗姓李。“少為諸生,遊學江表,通覽經史,博學多聞”。後出塵為僧。唐
武德八年 (公元625年)受具足戒於洛陽天宮寺。
永徽六年 (公元655年)5O歲時,至蘄州黃梅
東山寺,參謁五祖
弘忍,從事打柴汲水等勞役六年,日夜辛苦,深為弘忍器重,弘忍感嘆道:“吾度人多矣!圓解妙悟無如秀也,東山之法,盡在秀矣l”並被晉升為上座,代弘忍教授眾弟子。唐
龍朔六年 (公元 661年)弘忍用競偈的方式傳授衣缽繼承人時,神秀未勝
惠能大師,但仍跟從弘忍大師弘法。弘忍圓寂後,神秀來到玉泉度門寺,大開法門達2O年之久,
普寂、
義福、
神會、
志誠、慧振、
懷讓等大師紛紛前往度門寺投奔神秀門下。雲集四方僧徒達數萬,四海傾仰,盛況空前。
神秀提出 “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將心外求,舍父逃走。”主張 “坐禪習定”,以 “住心觀靜”為一種修行方式。要求門徒經常注意身心修養,靜坐斂心,專注一 境,達到身心安靜,而止雜念,回遂變成佛。
久視元年 (公元700年),武則天聞其功德,遂命天冠郎中
張昌期前往玉泉請神秀赴京。大足元年 (公元701年)神秀到東京洛陽,在俸內道場供養,受到特殊禮遇。武則天“屈萬乘之尊,親加跪禮迎接”,王公士庶皆望塵拜伏。禪宗到了他這裡,改變了不與世俗政權合作的傳統觀念,從而使北宗得到了統治者的推崇和擁護。每逢神秀出行,各地的刺史以及各級官吏、仕女皆聞風前來,擎繡幡、舉香花,夾道歡迎,有時甚至因為人多而堵塞道路,前來禮謁者,日以萬計。神秀被尊為 “兩京 (長安、洛陽)法主,三帝 (
武則天、
唐中宗、
唐睿宗)國師”。從神秀入京起,這一 禪宗的領袖人物,高踞兩京,君臨一切禪徒,加上時處盛唐,聲勢顯赫,天下無與倫比。武則天為表彰他的功德,下旨在當陽敕修度門寺,在河南老家尉氏敕修報恩寺。
唐中宗繼位後,更加禮重。時神秀大師已年逾百歲,經常懷念度門,屢乞還山,終未如願。
神龍二年 (公元706年)二月二十八日午夜,神秀大師圓寂於洛陽天宮寺,三月二日,唐中宗賜諡號 “大通禪師”,並根據神秀遺願,下詔歸葬當陽度門寺。八月十六日,唐中宗親自送神秀靈柩至洛陽午橋,王公大臣送至伊水,沿途扶道哀候,幡花百輦,香雲千里,直至度門寺楞伽峰安神起塔,這次葬禮 “國錢嚴飾,賜逾百萬”。
神秀圓寂後,唐睿宗曾賜錢 3O萬,在度門寺附近,修建大通寺,使度門寺及大通寺成為北宗重要道場和佛教名勝之地。
歷代興廢
度門寺是佛教聖地,也是風光優美的旅遊場所,歷代許多官吏、著名的文人墨客前來遊覽。唐代著名詩人
李白、
孟浩然、
張九齡、
賈島、
宋之問、
元稹、唐末五代詩僧
齊已、明朝 “
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等人先後都在度門寺留下詩詞數十篇。
明朝萬曆二十六年 (公元1578年)寺僧無跡禪師進京通過
袁宏道等人向朝廷官吏募集白銀二千兩,慈聖李太后聞其大名,賜以千金遂用於維修度門寺。
明萬曆年間,兵部侍郎
汪道昆為山門題 “北宗初地”,大學士趙志臬為大殿題 “正法眼藏”。
清朝光緒年間 (公元 1875—— 1908年)寺僧
安相進行重修。
1967年,寺院被改為國小,“置田記”碑現存於度門寺村委會的一牆壁上,記載了度門寺的沿革。現存遺址上隨處可見各種磚瓦殘片及碑刻殘片。
新度門寺
2007年11月19日,湖北省當陽市度門寺舉行落成暨佛像開光慶典儀式。落成慶典儀式由省佛協常務副會長
正慈法師主持。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
淨慧法師、中國佛學院副院長
傳印法師、新加坡學航法師、省佛協常務副會長
正慈法師、省佛協副會長隆醒法師、省佛協副會長
心繼法師、省佛協副會長
堅光法師、歸元寺方丈
隆印法師出席法會為度門禪寺落成剪彩並為佛像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