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底比斯聖軍
- 別名:聖軍
- 所屬國家:古希臘城邦底比斯
- 創立時間:公元前378年
基本信息,聖軍誕生,文化背景,戰無不勝,聖軍消亡,軍隊特色,著名戰例,消亡原因,相關評價,
基本信息
底比斯聖軍(古希臘語 Ιερός Λόχος τών Θηβών 或者 ἱερὸς λόχος hieròs lókhos)是古希臘城邦底比斯的一支精銳部隊,共300人,由150對同性戀伴侶組成。這支部隊是公元前4世紀底比斯軍隊的精英。底比斯將領高吉達斯於公元前378年組織了這支部隊。聖隊在留克特拉戰役中起了關鍵作用。
高吉達斯將他們單獨組成一個軍團,讓他們互相宣誓忠於愛情與友誼,作為輔助其他軍團的精銳部隊使用,後來被定位成先鋒部隊。
聖軍誕生
公元前378年,古希臘城邦底比斯的將軍高吉達斯創建了一支很特別的軍隊,即底比斯聖軍。這支軍團由150對同性戀人組成,士兵們都是從底比斯的各個軍團中挑選出來的精英,而且這些士兵皆是出身不凡的貴族騎兵。挑選的標準是:同性戀、戀人關係、戰鬥力強悍。經過這三項條件,能選出300人,也反映出底比斯軍隊中的同性戀非常普及。這支神聖軍團日後成為了底比斯軍隊的精銳,一直在佩洛皮達斯的領導之下。
文化背景
許多人可能會不理解,為什麼這樣一支同性戀部隊在當時能組建,這還要從古希臘的文化說起。翻閱古希臘的典籍,會發現古希臘有非常濃郁的同性戀文化,其中尤以底比斯為最,史載底比斯是希臘最無限制的鼓勵同性戀的城邦之一。
希臘歷史學家色諾芬在著作中曾提到,在底比斯,成年男子和少年可以以一種近似公開化的婚姻關係同居。亞里士多德在著作中描述稱,底比斯有一個神聖的“伊阿摩斯之墓”,同性戀人們在墓前宣誓互相忠誠。正是這一背景促成了“聖軍”的順利誕生,由於這支部隊的特殊色彩,它被命名為“聖軍”。和“同性戀影響軍隊戰鬥力”的觀點相反,這支軍隊戰鬥力強悍,在它組建的40年間鮮有敗績。
戰無不勝
聖軍的指揮官說:“一個軍團應該將相愛的戰士們編在一起,這樣才能組成牢不可破、堅不可摧的部隊。”在戰場上,這些戰士們會為了彼此而戰,因為沒人願意在愛人面前丟臉,為了自己的愛人,他們往往會奮不顧身,英勇作戰,如果戰鬥失利,生死與共的戀人們需要死戰到底,共赴生死,並且,在危急時刻,他們甚至會為了愛人而犧牲自己的生命。就是這樣利用了“愛”的偉大,聖軍成為了牢不可破、無堅不摧的部隊。他們很快就以無往不利的戰鬥力而享譽整個希臘。
公元前375年,底比斯聖軍在鐵吉拉(Tegyra)一役中擊潰斯巴達部隊,粉碎了斯巴達軍不可戰勝的傳說,終結了斯巴達的霸主地位,創下以300人戰勝2000人的戰爭神話。
聖軍消亡
即便戰績輝煌,底比斯聖軍仍舊沒有逃脫消亡的命運, 在公元前338年的喀羅尼亞戰役中,面對古希臘重裝步兵方陣的最終版——亞歷山大領導的馬其頓方陣,底比斯聖軍最終吃了敗仗,但是聖軍拒絕投降,因而被馬其頓人全部殲滅。勝利後的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在視察戰場時,看到死亡時相擁的底比斯聖軍戰士,每位戰士都是拼至最後一刻而死,每兩具屍體都緊緊的擁抱在一起,他知道這就是由彼此相愛的人組成的聖軍,於是慨嘆:“無論是誰,只要懷疑聖軍的壯烈行為,或是認為聖軍的經歷是卑劣的,都應該被毀滅”,並吩咐部下妥善安葬。底比斯聖軍的墓地樹立了一座獅子雕像,以紀念他們的英勇事跡。聖軍戰敗後不久,底比斯王國便被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滅亡,不復存在。
軍隊特色
歷史上最著名的同性戀軍隊。不久前,美國總統歐巴馬表示將廢除軍隊中的同性戀禁令,該禁令要求同性戀士兵對自己的性傾向保持沉默,否則將被開除。目前,世界上很多國家的軍隊都很難容忍同性戀的存在。然而,在歷史上,卻曾有一支純粹由同性戀組成的軍隊。和“同性戀影響軍隊戰鬥力”的觀點相反,這支軍隊戰鬥力強悍,在它組建的40年間鮮有敗績。
著名戰例
打敗斯巴達人,一戰成名
公元前371年,稱雄希臘的斯巴達城邦國王翁布羅特,率1.1萬大軍征伐底比斯。那個時期,希臘正處於“重裝甲步兵”的鼎盛時代,通過獨特的“斯巴達軍事教育”訓練出來的斯巴達軍隊戰鬥力極強,擅長“震懾衝擊戰術”,這一戰術關鍵在於作戰時必須保持完整的隊形前進,以保證軍隊方陣中所有的長矛同時沖入敵人的正面,從而一舉衝垮敵陣。
當時底比斯全國軍隊只有7500餘人。針對斯巴達軍厲害的“震懾衝擊”戰術,底比斯統帥伊巴密濃達設計了一種新穎的“斜形戰鬥隊形”,以阻擋敵軍的長矛衝擊。這個新陣型中,“聖軍”將發揮“殺手鐧”作用,迅猛攻擊敵人的右翼,迫敵出現混亂,而主力則趁機進攻。
8月5日,雙方在留克特拉地區按各自的戰法部署陣勢。會戰開始後,斯巴達統帥命令全軍向左旋轉隊形,企圖與底比斯軍保持平行狀態後實施長矛攻擊。可是不等對手排好隊形,“聖軍”就發起了攻擊。斯巴達軍右翼沒有料到這一著,一時不知所措,頓時被衝擊得隊形大亂。這時,伊巴密濃達命令主力全線出擊。正在調整部署的斯巴達軍頓時被打得首尾難顧,全線崩潰。底比斯軍乘勝追擊,殲敵2000餘人,不僅保衛了國家安全,還幾乎結束了斯巴達在希臘世界的霸業(公元前362年,伊巴密濃達率底比斯聯軍在曼迪尼亞戰役中再次打敗斯巴達聯軍,使用的仍是“斜形戰鬥隊形”,斯巴達徹底被打敗,但伊巴密濃達也戰死)。
消亡原因
“聖軍”在留克特拉戰役中一戰成名,此後40年間,憑藉伊巴密濃達創立的“斜形戰鬥隊形”,以“聖軍”為尖兵的底比斯軍隊鮮有敗績。但是,“聖軍”最終還是沒逃脫覆滅的命運,而這似乎也是注定的,因為消滅它的人和底比斯息息相關,他就是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也就是著名的亞歷山大大帝的父親。
腓力二世15歲時作為年幼的王子,被帶到底比斯當人質,在那裡待了3年,與“聖軍”有過長時間的親密接觸,非常了解這支部隊的戰法。腓力二世回國繼位後,建立起了一支強大的職業部隊,迅速擴張,意圖控制希臘全境。底比斯和雅典為了抵禦馬其頓,組成了聯盟。
公元前338年,決戰在喀羅尼亞展開。在戰役開局時,雅典聯軍兩側有自然屏障保護,可謂毫無破綻。但腓力二世帶領近衛騎兵率先發起進攻,隨後又且戰且退,有效調動雅典軍團,讓它緊追不放,使得聯軍側翼暴露。這時亞歷山大發起了致命一擊,在號角聲中,他率部突入雅典方陣右側,雅典陣營很快崩潰。然後亞力山大的騎兵繞到底比斯軍團後,向壓陣的精英部隊“聖軍”發動進攻,以期將這300人全部殲滅,好打擊聯軍的士氣。在敵人優勢騎兵面前,“聖軍”毫不畏懼,進行了艱難的拼殺,直至全部死亡。“聖軍”慘敗後,雅典聯軍全線潰退。
喀羅尼亞戰役三年後,因誤信亞歷山大大帝被刺殺的謠言,底比斯起兵反抗馬其頓,結果亞歷山大鎮壓起義,並毀滅了這個城邦,底比斯人不是被殺戮便是被俘為奴隸,底比斯不再存在,“聖軍”也從此消失。
相關評價
希臘歷史學家普魯塔克曾描述道:“勝利後的腓力二世視察戰場,他停在300位勇士的屍體前,看到每個戰士的胸前都有致命的傷口,每兩具屍體緊緊挨在一起,於是知道這就是著名的全部由相愛的勇士組成的“聖軍”,他抑制不住眼淚,說道:‘無論是誰,只要懷疑這些人的行為或者經歷是卑劣的,都應該被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