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陽縣立簡易師範學校

平陽縣立簡易師範學校(簡稱平師),是浙江省平陽縣的一所學校,創辦於1943年春,停辦在1949年5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平陽縣立簡易師範學校
  • 簡稱:平師
  • 創辦時間:1943年春
  • 所屬地區:浙江省
  • 停辦時間:1949年5月
  • 意義:貧家子弟提供了升學和讀書機會
  • 班級:全校三個班級
  • 在校人員:學生一百五十名,教職員十四人
學校簡介,籌備立案,組織機構,學制課程,師生狀況,學潮簡況,暫停辦學,

學校簡介

短短六年,經歷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兩個歷史階段。當時,它為貧家子弟提供了升學場所和讀書機會;後來,也為新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增添一批年青而有一定文化知識的人才力量,所以平師的創辦,在歷史上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籌備立案

1943年春,籌辦一個“簡易師範班”,附設在平陽縣立中學(簡稱平中)。這班學生是由南、北港和蒲門三區鄉(鎮)公所選送入學的。同年秋倡辦平師,成立籌備委員會。平陽縣長張韶舞、教育科長譚士洪和指派代理校長楊德璵(錢庫蘆蒲東門垟人)為當然委員,並聘李芳等二十一人為籌備委員。校址確定在今蒼南縣宜山鎮。占地十畝、校舍九座五十八間,就縣立江南區中心國小修建而成。開辦經費法幣80萬元,由地方熱心教育的人士資助;學校基金田200畝計值法幣100萬元,系宜東鄉陳家堡耆紳陳倬甫先生慨捐。
籌備就緒,即於同年12月22日由縣呈報浙江省教育廳。次年2月10日,教育廳批准立案,並頒發校鈐,委任楊德璵為校長。
建校伊始,即定呈準立案之日為校慶紀念日,並由文史教師楊峨甫(宜山張家堡人)撰詞,音美教師劉襄難(湖南耒陽縣人)作曲,譜定了校歌。
1945年7月,學校為了擴建校舍,又向社會籌募建校經費法幣130萬元,添建一幢六間校舍。同年11月29日南京國民政府按照捐資興學褒獎條例規定,由教育部長朱家驊署名,授予陳倬甫先生中字第60540號一等獎狀.同時,浙江省政府特題”培植師資”四字的匾額獎贈陳倬甫。

組織機構

學校行政組織;設校長一人,主持全校事務,下設教導、事務丙處,各設主任一人。教導處分設教務、訓導、體育衛生三組(後改訓導為處,成為教務、訓導、事務三處)。事務處分設事務、文書兩組,各設組長一人。教務組長由教務主任兼任;體育衛生組長由體有教師兼任。體育衛生組長由教師兼任。教務、事務、文書等組,各設有組員及書記(抄寫人員)。下屬的各個班級,均設級任導師一人。
學生自治組織:全校成立一個學生自治會,學生會主席和委員,多數是由級長充任。每個班級的級長和委員,由本班級學生選舉產生。還有按地域分別成立學友會,一般是由高年級學生髮起組織的,學友會的名稱,因地而異,如南港區稱“蒼龍”;江南區稱“球獅”;北港區稱“雁群”……這些組織的任務,除組織參加文體活動、整潔衛生等工作外,主要是編輯牆報形式的校刊、級刊、學友會通訊和節目待刊、畫刊,發表學生優秀的習作文章和書畫。由於班級集體和學生個人都有競爭心理,所以誰也不甘落後,刊出的版面形式和內容,一期比一期新鮮、豐富。

學制課程

1944年春,平師首次向全縣發布招生通告,規定學制四年,憑六年國小畢業證書報考,擇優錄取,公費入學。這期招生正備取兼收六十二名,班級名為“春一”。另有從附設平中轉入的“簡易師範班”學生三十五人,班級名稱“春二”。同年初夏,學校奉命從秋季招生開始改學制為三年,秋季入學的這班學生即為三年制“秋一”。
這一年,全校三個班級,學生一百五十名,教職員十四人。此後一年二度(春、秋季)招收新生入學,每年兩屆(春、秋班)學生畢業離校,全校保持六個班級三百名以上學生,四十位教職員。學校的規模雖小,而學風之盛,校譽之高,卻為社會各界人士所公認和讚許。
學制的改變縮短,曾引起四年制“春一”班學生的思想波動,先後出現自告休學,這是因為休學半年反可提早半年畢業;休學一年,仍與原班同時畢業。結果“春一”這個班的流生現象嚴重,堅持舊制四年學習畢業的只有三十名。
平師所設的學科與普通中學不同,不授“英語”(1946年起補設英語一科),處加多門的專業課。四年制的兩個班級,最後學年沿用高中一年級和老師自編的教材,另加軍訓。學樣考評學生,規定“德、智、體”三育並重,強調全面發展,掌握各門學科的知識。考試制度嚴格,月份測驗與期終考試的成績按七、三計分(月試70‰,期終30‰),因此,學生很注重平時的勤學。學校規定:主要學科(國文、數學、教育行政、教育概論、教育心理、教材教學法、教育統計)兩門考試不及格的“留級”;品行評語“劣”的,學科半數不及格的“退學”;任何一科不及格的“附讀”。
到畢業班時,學校擇定一個縣立或區立中心國小,組織畢業班學生,進行一個月左右的教學實習。校長、教師概由實習生分別選任。實習結束後,經畢業總考及格的,學校根據浙江省師範學校畢業生髮給畢業證書暫行辦法第一條規定,先發給蓋有校鈐和省教育廳印鑑的“服務證明書”。服務三年期滿後,此證作廢,再憑六個學期的任教聘書,呈省審核後發給畢業證書。平師畢業學生共七屆,二百五十六名(四年制兩屆、五十四名;三年制五屆、二百零二名)。因為平師至1946年冬才有首屆畢業班,1949年5月就喜逢解放了,所以都沒有取得畢業證書。
學校也很重視學生的文娛童體活動。組織球類比賽、童子軍露營、編演話劇、歌泳、舞踏、編刊壁報等活動比較頻繁。按老師的話說:師範畢業的學生,就應該成為勝任國小各科教學的多面手。這種種活動也是一門學科,給學生學習鍛鍊,以備將來任教的需要。

師生狀況

校長和多數教師是平陽籍(包括今蒼南縣)的大學畢業生和留學生。他們原是執教在大城市大專院校的講師、教授、因戰爭烽火殃及院校而回鄉的,他們受聘於平師,願為地方教育作貢獻,教學認真,學識淵博,各有專長,教學質量較高。
專教歷史的王栻先生(字抱沖,原籍鰲江),他不是按本照讀,而是圍繞課題中心演述一個個動聽的歷史故事。博物教師方仲友(原籍金鄉鎮)那時頭髮已經發白,他善於啟迪學生重視科學技術的學習和研究。數理教師楊士琳(原籍宜山張家堡),對於每一個數學原理和難題,演繹得清楚易懂。文史教師楊峨甫,擅長古文學,常見他在深夜為學生選寫補充教材,並親自刻寫臘紙,印發給學生閱讀。勞美教師任博悟(北京人),擅長書法國畫,游過名山大川,描下廬山、黃山等許多瑰麗的山水畫卷。特別是音樂教師林華(原籍永嘉),在那白區,籠罩著恐怖的年代裡,選教了《古怪歌》、《跌倒算什麼》、《朱大嫂送雞蛋》、《沙里紅巴哀》、《山那邊呀好地方》、《你是燈塔》等歌曲,為時代的前進吶喊,為解放區的喜悅歌頌,給學生以鼓舞,留下深刻的記憶。
教師的政治結構是複雜的。有一貫從事教育的、也有半途棄政從教的、有思想進步的、也有守舊觀念的。但他們都重在對學生的學科知識的傳授,少有涉及政治觀點的宣教。校長楊德璵,富有社會活動能力,口齒伶俐,通達人情,態度威嚴,曾配合縣三青團理事李芳強制過學生“集體入團”,但沒見過他有從政治上開除學生和鎮壓學潮的事。楊士琳老師素性清高,對當時社會的黑暗,官場的骯髒,常露不滿和怨言。1944年秋,當平陽縣三青團理事李芳來校發展三青團組織,校方設宴招待時,他卻避不就席,說:“我們教出來的學生,如果都像這類人物一樣,豈不糟了!”國文、級任教師錢文璣(錢庫括山人)當過高院法官,後來厭棄官場,度過一段時間庵堂生活,在受聘來校任教中,尚關心學生的成長。1947年冬,畢業班學生林傑,在畢業考命題《回憶我的母校》作文中,對黑暗社會有所揭露和評擊,錢老師卻加讚賞,對著畢業班學生張志義說:“林傑的文章通順流利,的確寫得很好,但如果拿給上頭去看,林傑不但不能畢業,恐要受政治問罪。”正因為錢老師沒有這樣做,林傑才安然無事,獲得畢業。
平師學生絕大部份是國小階段成績優良,有志前進而無力升考自費中學的貧家子弟,且有不少來自平陽和今蒼南縣的革命老區,他們的素質純樸,學習自覺勤奮,課外活動踴躍。1945年11月24日,學校舉行首屆運動會,大操場上高搭裁判台,全場布滿紅綠彩旗,儀式堪稱隆重。比賽歷時三天,學校對獲得優勝的班級獎發錦旗;對得分高的個人賞發獎品。這批獎品大部份是文具和生活用品,是各階層人士贈送的。同年12月又舉行勞美展覽遊藝大會,演出話劇《野玫瑰》紀念建校兩周年。1947年,部份學生已與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取得聯繫,並有個別學生秘密參加了黨。他們面對污篾學生的土豪陳志泉(解放後已鎮壓)、持槍威脅學生的老師劉襄難(黃埔軍校畢業生)和貪占學生一伙食的學校當局,發起四場學潮,進行罷課與展開說理鬥爭。歷屆畢業離校和當時在校的學生總計五百七十三人(男生四百六十二、女生一百十一),解放前後有90‰以上投身革命的事業,參加各條戰線工作。其中參軍的占8‰,參政的占41.3‰,堅持服務於中國小教育事業的占41.8‰。儘管由於歷史的誤會,不少的平師學生因“三青團”問題帶來政治上的挫折,但他們在解放戰爭的事業中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歲月里,盡了歷史賦予為人民服務的光榮使命,並沒有虛度年華。有在解放舟山、洞頭的戰役中為國殉身;有在工作中積勞成疾亡故;而今健在的已是年屆花甲,在不同工作崗位上相繼離休、退休了。

學潮簡況

平師六年,發生過四次學潮:
1946年清明例假期間的一個晚上,留校學生中有四人上街看戲,先是票價與座位問題引起與宜山戲院的糾紛,後來學生上街被土豪陳志泉糾集一批惡人辱打,由此激起師生同憤,分頭召回休假學生,學生會宣告罷課,向各地各校和各界印發“呼籲書”。宜山商會卻支持戲院也宣布罷市,動用竹槍準備與學生械鬥,事態不斷擴大。學校當局、商會組織各自具文呈訴平陽縣政府。一個星期之後,縣長王啟煒親來宜山調處,學生會提出五條意見,但只被採納一二,僅責令商會向學校鳴放鞭炮賠禮,保證學生人身安全。學生中雖有異議,但校方散布出一種空氣,說平師學生的起鬨,定有共黨分子鼓動,溫州綏靖處(剿共組織)來人,正要校方提供北港籍學生名單。在此威脅下,學生也就依從調處息事。
同年秋,學期開始,學校要每個學生交學米三十斤,交了之後不久,聽說溫師、瑞師等校都將已收學米如數發還學生,而平師當局卻堅持不退,激起了學生反對,一面推出代表與校方交涉評理;一面在部分班級中發起罷課。而校方採取兩種方法,一是分化學生力量,誘騙部分聽話學生,減弱學潮的力量;二是發出提前月考,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複習備考之中。一場已經掀起為學米清退的學潮就此夭折。以後也就不了了之了。
1947年夏,秋三班級一學生被學校訓導處宣布記大過一次,布告上寫著:“查秋三學生×××等……記大過一次”。這班學生紛起抗議,質問布告上的“等”字該如何解釋?時任訓導主任的劉襄難,不認措詞失當,反而顯露自己持有手槍,妄圖壓服學生,但他的這一行動更激起學生的憤慨,學潮日益激化。最後學校當局感到無可奈何,將劉襄難解聘離校。
1949年4月,高年級學生為首對學校當局發起清算一伙食的學潮,時任訓導主任殷作人(金鄉鎮人),力圖壓制學生,後看時局緊張,採取溜跑了事,其餘教師先後離散,只有校長被攔著清算鬥爭。時屆5月,宜山宣告解放,學潮隨之終止。

暫停辦學

1949年5月,平陽宣告解放,大部分在校學生參軍、參政,到革命所需要的地方工作去了,教師也各自回家。這時的平師處於渙散、無人管理的狀態。雖然熱心教育的黃菽民先生(現龍港區二湖人,20世紀50年代曾任平陽縣副縣長,分管文衛工作)有意到校重整平師,而縣人民政府籌備委員會根據溫州地區中學複課工作座談會精神,對平陽中等學樣作出因時制宜,集中人力、財力辦好平陽縣中的決定,於是平師告停。部分學生轉並平中,校舍歸還宜山國小。幾十年來,隨著教育事業的迅速發展,宜山中心國小的拆改擴建,舊校舍現已成為高樓大廈,面貌更新。重遊舊地,再也尋覓不到平師的陳跡了。唯在經過改造美化的校園一角,留有兩株歷經四十多年風風雨雨的夾竹桃樹,老枝仍發新芽,年年經花盛開不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停辦的平師又以其他校名重新辦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