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白佛寺簡介,白佛寺現狀,
白佛寺簡介
據史料及寺內碑文記載:久聞佛生西域相去中國蓋不知幾千里許,漢明帝遣使張騫請竺法蘭及高僧攝摩騰帶經書四十二章入京師。四十二章經藏於蘭台石室第十四間。時於洛陽城西雍門外起寺院,與其壁畫,千騎萬乘 澆塔三 又於南宮清涼台(現普彤寺)及巨鹿郡節固西北五里周姓人家(今北周章)西一百五十步外修造佛像.修建寺院。 該寺因是較早傳入寺院之一,所以受到各朝皇室敬重。 “五胡十六國”。(約319年)石勒在襄國(邢台)稱:趙。趙王石勒邀請西域高僧“大和尚”佛圖澄弘揚佛法時在胡族統治者的大力扶持下重新修建了這座寺院 。該寺香火鼎盛 弘揚佛法,佛圖澄也曾參與軍征機要。(約333年)被弟弟石虎奪取了皇位 年號:建武。當時石虎由兒子石邃處理事務,石邃屠殺無數性命,驕橫無道,石虎更是暴君一位為保自己穩坐皇位命佛圖澄在該寺鑄金佛一尊便於宮中供奉。經過幾個月和六名鑄僧的精心努力下於建武5年(約338年)鑄造出一尊佛像。該佛像高二尺二寸(約40厘米)青銅 表面鎏金 高肉髻 寬額 坐禪四足方座。(疑似藏於美國舊金山亞洲館)為此白佛寺僧眾受到皇室恩寵和擁戴。寺院經過多次大規模修繕氣勢宏偉。但在北宋末年,寺院建築遭到大規模燒毀及破壞。一直到明嘉靖年間善人堂夏 本儒修後殿三楹,中塑一佛二菩薩十二圓覺檀賓者按騰而論,棟宇巍煌,佛像輝煌,鄉里之士女焚修有其,寺內之僧眾拜禮有其主,修心忍性各保其真,不親之天相於清靜無為之境也。昔日奉行善事不其斯而後則,欲接成功者或顧此而動念。不其赫赫然更一大觀乎。明弘治年間鑄造銅佛像一尊高七尺五寸重3000餘斤。(年齡在四十歲左右村民親眼見過這尊佛像均對該佛像有著較深的印象。使人痛心的是在文革期間寺院這尊佛像也被拉出寺院,至今仍然下落不明)。 康熙十五年歲次,許居士在此榻拜,夢金光丈六銅鑄佛像一尊塑十八羅漢左右,十二圓覺等規模壯麗。摩來殿宇為風雨所摧殘佛像因而落寞觀者景色,摩不悽然。首事者僧眾圓泰 靜林 靜圓 靜佩,高節雅誼 超出塵表意欲重新梵剎念。 靜林等僧眾重修七十餘年後,首事善人胡呈祥 馮子興 馮固梁 田逵鴻 閆廣心任修將,從首事邀至僧舍,修固足成翼飛之美而後殿弗奉將何以妥威儀之容,吾等欲重修再造。後又有督工善人胡登科 閆青枝 胡興隆 馮國德 馮國才 朝夕督工左右弗離五月間而工告竣焉。時為道光元年歲次辛巳十月已亥十八日。抗戰時期寺院再次毀,文革後寺院一直被學校占用而今只留村民所建大殿一座和這些殘缺碑文清楚記載著往日的輝煌與滄桑。
縣誌對白佛寺的始建及重建記載:
白佛寺始建於春秋戰國(燕國)時代,由北印度“那連提耶舍”建寺,距今已有三千五百年的歷史,古稱古剎寺。戰國初年建寺,歷史悠久,聞名世界古今中外。
第一次重建:漢明帝永平年間第一次重建白佛寺;
第二次重建:隋煬帝時期第二次重建;
第三次重建:唐太宗李世民第三次重建白佛寺;
第四次重建:宋代趙匡胤時期義懷法師主持第四次修建;
第五次重建:朱洪武時期重修;
第六次重建:清朝乾隆重建;
白佛寺現狀
改革開放後,首事善人馮長存、胡懷卿、馮春增 、王春生,胡占芬、馮進生、胡桂雪、胡桂坡以及廣大村民信眾,多次籌資欲重建寺院。由於當時政策、場地、資金限制只做了部分修繕。一直到2013年寺廟的規劃發展得到平鄉縣宗教局及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目前已經將北周章國小原校址劃歸白佛寺,學校另選新址並將於2013年10月份竣工並已經搬入新校址,原校舍併入白佛寺至此加上另外劃撥的土地白佛寺面積將達到百畝以上,現任白佛寺主持釋昌正法師在廣大信眾幫助下開始為寺廟的規劃、建設而四處奔波籌集善款,望各界信眾開大智慧、廣種福田,為佛教事業獻策獻力,造福子孫萬代。眾皈依弟子也正在為白佛寺的興隆發展做著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