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惠濟橋(平遙古城九眼橋)

平遙惠濟橋

平遙古城九眼橋一般指本詞條

平遙惠濟橋,俗稱“九眼橋”,位於山西省晉中市平遙縣古城下東門外東北300米處,橫跨於惠濟河下游。平遙惠濟橋原為木板橋,清康熙十年(1671年)始建五孔石拱橋。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增為九孔拱橋。清代後期,平遙惠濟橋以“河橋野望”一名,列為平遙“十二景”之一。

平遙惠濟橋南北走向,橋全長80米,寬7.4米,各拱券淨跨4.2~4.9米不等,橋面略呈弧形,條石鋪墁。中間5孔橋洞的拱券兩旁分別雕龍頭、龍尾,橋身兩側設石雕欄板、望柱,欄板上雕刻珍禽異獸、吉祥花卉以及福、祿、壽字紋樣,望柱頭雕獅子、花蕾、“八寶”形象。平遙惠濟橋對研究清代橋樑建築具有一定的科學、借鑑價值。

2013年3月5日,平遙惠濟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平遙惠濟橋
  • 地理位置:山西省晉中市平遙縣古城下東門外東北300米處
  • 所處時代:清代
  • 保護級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7-0898-3-196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文物遺存,歷史文化,文物價值,文物保護,旅遊信息,

歷史沿革

據碑文記載,平遙惠濟橋原為木板橋,清康熙十年(1671年)始建五孔石拱橋。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增為九孔拱橋。
清乾隆、同治、光緒年間,曾予補築修葺。

建築格局

平遙惠濟橋南北走向,橋全長80米,寬7.4米,各拱券淨跨4.2~4.9米不等,橋面略呈弧形,條石鋪墁,中間一孔最高,弧矢距河床表面高約6米。橋身兩側各立高約1米的石質望柱40根,望柱間裝砌單鉤闌石質欄板。中間5孔橋洞的拱券兩旁分別雕龍頭、龍尾,橋身兩側設石雕欄板、望柱,欄板上雕刻珍禽異獸、吉祥花卉以及福、祿、壽字紋樣,望柱頭雕獅子、花蕾、“八寶”形象。橋面由條石鋪砌而成,加工精細,粘合牢固規整。
平遙惠濟橋的九聯孔拱券水窗形制基本相同:除橋基外,在河床表面用方形、矩形等條石砌出橋墩十層,高約2米,厚約2米餘。橋墩之上是由數量不等(大約30道)的砂石組合橫拱砌券而成,拱券外側裝砌弧形石數量不等(約12~15塊),弧形石上下兩端大部分標識有施工記。在中間五孔的橋拱頂部正中裝有石雕跁廈(傳說中“龍生九子”之一),首東尾西而形態各異。拱矢上均不繳背,直接安裝橋面石板和兩側的螭子石,螭子石稍微突出橋身些許。整個石拱橋上的大小券石均雕琢精細,裝砌整齊。
平遙惠濟橋建成後,還用餘款在橋東北修建了一座庵堂,並請傅山先生題寫了碑碣。

文物遺存

  • 綜述
平遙惠濟橋修建碑文一塊。平遙惠濟橋原裝構件大部分已經腐朽不能用,有一截較好的原裝勾闌保存在平遙縣博物館(清虛觀)中。
  • 平遙惠濟橋碑記(部分)
合亭崗、祠源兩水為中都河,略平陶城東北、北西趨汾。夏秋山水怒漲,人不利涉。仍而津處日.下木橋處實無橋。邱里亦時時言橋之往;亦時有財施採石材,擬橋焉。四舉黑,卒不能橋。石材尋亦廢沒。近數年中,始謀大作。募財鳩工,擬必橋之。

歷史文化

  • 九眼橋來歷
平遙惠濟橋歷時十年修建完成,是當時“官民合作”的一項大型“民生工程”,起初是本地人劉澤民、薛進忠、閆賀泰、劉孚幫、安爾幫、劉澤長等人發起倡議,並集資捐款建造,但是這次只修建了五孔,後來由於河水衝擊,橋略有毀損,這個時候平遙的前後兩任知縣接力與民為善,拔錢拔糧,並發動紳士再捐款,重新修橋,並增建成九個券孔,故亦稱“九眼橋”。
平遙惠濟橋
惠濟橋
  • 相關事件
1976年和1977年,中都河上游山洪爆發,水勢迅猛,沿途鋼筋混凝土結構的鐵路、公路、橋樑都有部分被衝垮,洪水曾漫溢惠濟橋上一尺多,多日不減,平遙惠濟橋依然安然無恙,並且承擔著這一時期太(原)茅(津)幹線公路的運輸任務,足見惠濟橋之堅固。

文物價值

平遙惠濟橋橋砌工精細,石縫灌漿滿實,一直沿用,是研究我國古代橋樑建造技術的珍貴實物資料對研究清代橋樑建築具有一定的科學、借鑑價值。

文物保護

2004年6月,平遙惠濟橋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西省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3月5日,平遙惠濟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平遙惠濟橋位於山西省晉中市平遙縣古城下東門外東北300米處,橫跨於惠濟河下游。
惠濟橋
  • 交通指引
平遙縣人民政府距離平遙惠濟橋5千米,可駕車前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