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平講
- 特點:采傀儡戲劇本,唱江湖調
- 編演:地方故事戲
- 演出形式:“地下坪”和“牽草索
平講戲,是以地方方言演唱戲文的高腔劇種,是福建特有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清代初年,起源於屏南,流傳在寧德、福州地區。由於唱詞和對白都用方言,平白如講話,故稱“...
平講平說,由當代國學名家趙玉平老師攜團隊傾力打造,是一個傳播和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智慧的品牌欄目...
戲曲劇種。 現已成為閩劇的一個組成部分。流行於福建東北部福安、寧德一帶。由民間小戲發展而成。最初演出形式是“地下坪”和“牽草索”。清乾隆年間,即有“平...
非遺保護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福安市平講戲藝術傳承中心被文化和旅遊部認定為傳統戲劇“平講戲”項目的保護單位。 ...
貴翼首先問貴婉的死因,資歷平講述貴婉臨死前和他見最後一面的情景,從資歷平口中聽到貴婉的遺言,貴翼心疼落淚。貴翼追問資歷平關於和貴婉之間的所有過往,資歷平...
這些節目是福州藝節目的主體,此外尚有各種曲調綜合運用的平講。20世紀後半期出現了不少反映現實生活的新節目,影響較大的有《紅色三兄弟》、《錦繡河山》、《一...
它是由明末儒林戲與清初的平講戲、江湖戲,在清末(光緒至宣統年間)融合而成的多聲腔劇種,俗稱“前三合響”,雅稱“榕腔”或“閩腔”。閩劇風格高雅、瀟灑,道...
時是處於“官腔”改用方言的改革時期,九洋謝厝村、下村(今際頭村)、下大碑以及忠洋、蘭溪等村便辦有平講戲。清乾隆十年(1746年),該村恩貢謝昌朝之子謝天...
如屏南的“老祥雲”四平班,壽寧的“廷家祥”北路班,寧德的“新回春”平講班都負有盛名。清末,閩東北縱深地帶相對穩定,“平講戲”在這一帶盛行一時,其中福安...
長沙彈詞原名“彈詞”,又稱“唱講”、“講評”、“平講曲”,是湖南省的傳統曲藝之一。長沙彈詞以長沙方言為基礎,依字行腔,具有“古、多、廣、情、諧”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