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時空:在希臘遇見兵馬俑是由國家文物局、希臘文化和體育部主辦,陝西省文物局承辦,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希臘國家考古博物館合作開發製作的線上展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平行時空:在希臘遇見兵馬俑
- 開放時間:2021年9月16日
展覽簡介,展覽花絮,創新特色,
展覽簡介
此次線上展覽是後疫情時代文物對外交流的創新形式,以“平行時空”為主題,圍繞博物館的藏品、闡釋、保護、教育等職能,利用存量文物數據進行製作和展示。展覽綜合了VR漫遊、實時渲染、虛擬拍攝等技術,提供了包含四種不同“時空體驗”的虛擬展館。通過秦兵馬俑整體介紹、秦兵馬俑坑遺址全景遊覽、NAM虛擬展廳秦俑藏品展覽、2.5D視覺維度科技保護虛擬展廳、線上國際研學課程等板塊,展現秦兵馬俑文化魅力與科技保護成果。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本次展覽的線上海報據了解,希臘國家考古博物館是希臘最大的博物館,其坐落於希臘首都雅典市中心,是一座宏偉的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博物館於1866年創建,並於1889年落成開放,當前的建築外觀由德國著名建築師恩斯特齊勒設計。博物館展廳面積為8000平米,全景展示從史前時期至晚古時期的古希臘文明。11000件展品包括大理石、陶土、青銅鍍金和其他貴金屬製成的藝術傑作。這些藝術品來自希臘、賽普勒斯、埃及、義大利和世界其他地區。觀眾可以在這裡欣賞到神秘的基克拉迪群島雕像、邁錫尼王室墓葬的珍寶、雕塑館藏中的獨特真品、古希臘文明金屬文物的豐富館藏和圖案各異的陶瓷文物。本次展覽共有四個“時空”,其中最特別的是在希臘國家考古博物館第13號展廳內的一場“仿佛真實存在的”虛擬展覽。
展覽花絮
這件秦俑頭像五色斑斕,包含了石青、石綠、骨白、鐵紅等色彩,秦俑身上也多用生漆做底骨白是從高溫燒過的骨頭中提取的,色彩發灰。大約1390年,義大利畫家Cennino Cennini用雞骨頭製成骨白,作為繪畫的底層使用,在中國,骨白只在秦代秦陵地區的陪葬坑和漢陽陵陪葬坑中使用,以及秦代鹹陽宮壁畫和阿房宮壁畫。在兵馬俑彩繪中骨白的用量較大,主要與硃砂調和為粉紅色調,體現皮膚色調,如在面部、手和腳等部位上;石綠(Malachite)的英文名稱來源於希臘語Moloche,意為錦葵,一種有淺裂葉子的花。在自然界中,它常常和石青共生。早在前王朝,埃及人就用石綠給眼睛化妝。在古代中國,石綠是所有綠色顏料中套用最為廣泛的。在兵馬俑的彩繪中,石綠的用量很大,主要用於大面積的服飾,如戰袍等位置。
秦俑彩繪顏料的鑑定兵馬俑的彩繪所使用的大多數顏料為天然的礦物質,也有少數為合成物如中國紫、中國藍、鉛丹、鉛白。其中,“中國紫”與“埃及藍”“瑪雅藍”一同被認為是人類進入工業社會之前,非常重要的三種人工藍紫色顏料。中國紫是中國古代人工製備的一類無機顏料,主要成分是矽酸銅鋇。這種顏料工藝複雜,製備條件苛刻,需要將多種物質混合在一起,在1000攝氏度左右的高溫下進行反應,它的製備哪怕在現代實驗室中也很難把握。中國藍的成分與中國紫十分相近,在製備過程中常一同產生。在相同的樣品中,很容易同時找到中國紫和中國藍。在科技不發達的2000多年前,中國紫是一種極其珍貴的顏料,只有身份尊貴的皇室和貴族的墓葬才會使用紫色,在兵馬俑的彩繪中,中國紫的使用比較常見,但用量不大,主要在袖口、領口等位置。而中國藍常在製作過程中作為中國紫顏料的伴生出現,沒有單獨作為顏料使用。
飾以紅色眼珠的兵馬俑秦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考古發掘現場,還曾發現了一個眼珠為紅色,瞳仁為黑色的彩繪兵馬俑頭,一號坑第三次考古發掘,發現的兵馬俑顏色層出不窮,不僅服飾上的顏色豐富,連人的膚色也有多種。考古人員曾先後發現了有黑色眼睛、灰褐色眼睛的兵馬俑。這件眼珠為紅色、瞳仁為黑色的彩繪兵馬俑頭保存較為完整,從頸部被打斷,與軀體脫離,橫臥在黃土裡,讓人驚嘆的是,這具彩俑頭顏色十分豐富,眼珠子為紅色,而瞳仁為黑色,這樣的顏色搭配使這個俑頭一下子有了神采。
創新特色
作為後疫情時代文物對外交流的創新形式,該線上傳播展示以增強交流和理解為目標,圍繞博物館藏品、闡釋、保護、教育等核心職能,巧妙利用存量文物數據,基於“美學”這一共通的世界語,面向國際進行設計和敘述(希/中/英三種文字)。展覽不僅提高了文物信息資源利用率,實踐文物線上上的數位化傳播、數位化教育與數位化服務,也是對文物數據深加工和創新利用的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