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羅縣北武當廟

平羅縣北武當廟

平羅北武當廟又名壽佛寺,位於賀蘭山韮菜溝西南,坐落在大武口鎮西北2公里的武當山上。這裡三面環山,東臨銀川平原,地處賀蘭山北端支脈,是銀北頗具規模的佛教寺院,也是平羅縣、寧夏回族自治區重點文物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平羅縣北武當廟
  • 別稱:壽佛寺
  • 地點賀蘭山
  • 性質:寧夏回族自治區重點文物
史記記載,建築,著名景點,歷史,

史記記載

據《新建北武當廟碑》記載:北武當廟是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由洪廣營三寶居士鄭惠及寧夏鎮城周兆熊等人協力捐資募款,在一座小廟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因供真武石像,故名“北武當廟”。其後又幾經擴建: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在無量殿後建大殿五楹;嘉慶初建配殿;嘉慶十四年(1809年)于山門前置立石獅一對;嘉慶十六年(1811年)於前殿建立拱門三楹。光緒年間,北武當廟僧人廣煜修學北京檀柘寺,經檀柘寺方丈引見,敬請常來檀柘寺進香的慈禧太后為武當廟欽書:“護國壽佛禪寺”白絹條幅。自此,北武當廟又名壽佛寺。左宗棠等人也曾為之親筆題字作畫,使之聲譽大振,遠近聞名。每逢農曆四月初八、七月十五、八月十五、九月九為廟會期,各地前來朝山拜佛者絡繹不絕,香火旺盛。

建築

平羅縣北武當廟坐北朝南,為四進院落的建築群體。占地面積1.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4300平方米。寺廟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布局自然。中軸主要建築有山門樓、靈宮殿、觀音樓、無量殿、多寶塔和大佛殿等。其中山門樓和觀音樓為兩層歇山頂建築,山門樓高9米,觀音樓高10米。兩側有鐘樓、鼓樓、廂房、五蕃殿、正殿等建築對稱呼應。

著名景點

多寶塔建於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矗立在無量殿與大佛殿之間,高約20多米,五層樓閣式磚塔。塔基呈方形,塔身底層四角有鐵鐸,原為懸掛風鈴之用。塔室呈方形,四壁截角,原有木梯可供登臨。底層南門券頂上有磚雕花邊匾額,上刻“多寶塔”三個字。多寶塔稜角分明,層次豐富,造型古樸壯觀,可與銀川海寶塔媲美。
平羅縣北武當廟層樓疊閣,台謝聳峙,棟宇迴旋,軒室幽邃,雕梁畫柱,經統彩飾。寺內殿宇樓閣皆有民族風格。門窗供桌、神龕佛格均經精雕細刻。全寺供奉神佛塑像60尊,木刻像3尊,銅像50尊,瓷像10尊。大佛殿等殿宇的四壁還繪有飛天、護法諸神的壁畫,千姿百態,形象逼真。武當廟過去曾是蒙漢滿各族人民頻繁交往、促進思想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近年來,經過修建成為人們遊覽的風景區之一,寺廟開放後,區內外參觀者、旅遊者紛至沓來。廟會期間,帳篷、氈房密布山坡,象朵朵盛開的蓮花,增添了無限的情趣。早晚鐘聲悠揚,晝夜誦經不停,人聲鼎沸,香火繚繞。
平羅縣北武當廟外,東西各有大殿一座,東為準提殿,俗稱眼光殿。西為藥師殿,也叫百子殿。這裡山勢逶迤,有數株逾百年的老樹蒼勁挺拔,依廟而立。樹下有清泉三眼,清冽甘甜,人稱“北寺清泉”,被譽為“平羅八景”之一。清平羅詩人蔣延祿有詩詠道:“風回溪澗響冷冷,閒倚僧寮洗而聽,不見飛來峰落翠,置身恍在冷泉亭。”清代平羅知縣郭鴻熙詠道:“古寺三間老樹蔭,蕭然風趣在山林。我來先掬清泉飲,為證冷壺一片心。”清代平羅訓導王以晉也寫詩詠道:“近山便有白雲迎,入寺凝神聽磬聲。妙有甘泉供客飲,塵心滌盡道心清。”詩人們都從不同角度描繪了山泉的清冽寒涼,猶如甘露瓊漿。

歷史

在戰亂年代裡,武當廟曾幾次被火燒過,一對珍藏的用整塊石頭雕刻而成的白底青邦石佛靴,也被國民黨四十一軍散兵搶走。“文革”中,武當廟遭到嚴重破壞,各殿像、珍藏經卷及慈禧、左宗棠等名人字畫,皆化為灰燼。
1975年.平羅縣北武當廟被縣革委會定為平羅縣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武當廟為宗教開放寺廟,恢復了昔日的廟會期,現有僧人10名。1982年縣政府撥款14萬元,維修彩繪,並塑了佛像,使之煥然一新。1985年,武當廟被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 平羅縣北武當廟位於賀蘭山韮菜溝西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