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淮陽縣是中國豫東大平原上的富庶之地,物產豐富,相傳太昊帝在此建都立國,
春秋戰國時期又是
陳國和
楚國的都城。最早發現於1979年,同年開始對遺址進行發掘,當時就出土了大量的珍貴文物。
平糧台古城址即是宛丘之地,距今已有46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目前發掘出土進代最早的一座古城址。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里的《陳風宛丘》以及《東門之枌》、《爾雅註疏》、《晉書》中均有記載。根據史書記載和地理方位分析,平糧台即是太昊之墟、神農之都的古宛丘都城。這座古城時代最早、面積最大、保留最好,對研究我國古代城市的出現、國家的起源、早期奴隸制等重大學術問題,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這裡出土了大量的珍貴文物,包括原始人使用過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品、 裝飾品,古城墟上有許多原始人住過的土房痕跡並殘留有原始人燒制陶器 的窯址等。考古工作者對大量的出土文物結合歷史文獻進行分析考證,一致認定,平糧台古城址和太昊故墟宛丘是一個地方,至此,“陳為太昊之墟”、“炎帝神農初都陳”等歷史文獻的記載得到了初步的證實。
文物遺存
城址平面呈
正方形,每邊長185米,面積約5萬
平方米。西南城角保存最為完整,外角略呈弧形,內角較直。
城牆頂部寬8~10米,下部寬約13米,殘高3米多。城牆採用版築和堆築法建成,即先用小版夯築寬 0.8~0.85米的土牆,然後在其外側逐層呈斜坡狀堆土,夯實,加高到超過牆的高度後,再堆築出城牆的上部。夯層厚0.15~ 0.2米。夯印清晰,有單個,也有四個一組的圜底圓夯、橢圓形夯。北城門和南城門已經發掘。北城門缺口寬2.25米,位於北城牆正中稍偏西處。南城門位於南城牆正中,門道路土寬 1.7米,兩側有門衛房的遺存。門道下鋪
排水管道,結構是在門道下挖出上寬下窄的溝,口寬和深均為 0.74 米,溝底鋪一條套接的陶水管道,其上再並列鋪兩條陶水管道。北端稍高,宜於向城外排水。管道周圍填土並雜以
礓石塊,其上再鋪厚0.30米以上的土,作為
路面。這種
排水管道在古城其他地方也有發現。
城址內已發掘出10多座房基,多為長方形排房,有3間一組和4間一組的。房基無論是平地起建的,或是夯土高台建築,普遍使用土坯砌牆。在城內還發現有灰坑、
陶窯和
墓葬。出土遺物有陶質的
鼎、
罐、
瓮、
甗、豆、盆、鬹、紡輪,石質的
鑿、
鏟、
斧、
錛、
鏃、
紡輪和
骨鑿、
骨鏃、
蚌刀、
蚌鐮等。此外還發現
銅渣。
文獻記載
平糧台古城址即是宛丘之地,距今已有46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目前發掘出土進代最早的一座古城址。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里的《陳風宛丘》以及《東門之枌》 、《爾雅註疏》、《晉書》中均有記載。根據史書記載和地理方位分析,平糧台即是太昊之墟、神農之都的古宛丘都城。這座古城時代最早、面積最大、保留最好,對研究我國古代城市的出現、國家的起源、早期
奴隸制等重大學術問題,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這裡出土了大量的珍貴文物,包括原始人使用過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品、 裝飾品,古城墟上有許多原始人住過的土房痕跡並殘留有原始人燒制陶器 的窯址等。考古工作者對大量的出土文物結合歷史文獻進行分析考證,一致認定,
平糧台古城址和太昊故墟宛丘是一個地方,至此,“陳為太昊之墟”、“炎帝神農初都陳”等歷史文獻的記載得到了初步的證實。
遺址保護
平糧台古城遺址發現後,採取了有效的保護措施。1980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設立了淮陽工作站,具體負責對城址的發掘和保護工作。1982年政府撥款,購買了古城遺址所占的全部耕地,並修築了圍牆。
2017年11月8日,從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距今已4600多年歷史的“平糧台古城遺址”考古發掘成果本月15日即將展出。屆時,平糧台遺址三十多年來發掘出土的不同時期共300餘件文物將於河南博物院集中亮相。
龍山文化
簡介
龍山文化泛指中國
黃河中、下游地區約當
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發現於山東章丘龍山鎮而得名,距今約4350─3950年。分布於黃河中下游的
山東、
河南、
山西、
陝西等省。
大汶口文化出現的快輪制陶技術在這一時期得到普遍採用,磨光黑陶數量更多,質量更精,燒出了薄如蛋殼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國制陶史上的鼎峰時期。 1928年的春天,考古學家吳金鼎在山東省章丘縣龍山鎮發現了舉世聞名的
城子崖遺址。他在城子崖台地的西面斷層上,發掘出了與石器、骨器共存的薄胎而帶黑色光澤的陶片。這引起了當時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專家的高度重視。在此之後,考古學家們先後對城子崖遺址進行多次發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為顯著特徵的文化遺存。根據這些發現,考古學家於是把這種以
黑陶為主要特徵的文化遺存命名為“龍山文化”。
分布
自龍山遺址發現以來,考古學家分別在河南、
陝西、山西、
湖北等地發現了這一時期的文化遺存。但因其文化面貌不盡相同,所以又分別命名為
河南龍山文化、
陝西龍山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山西陶寺類型龍山文化,通稱之為龍山時代文化。這一時期文化的最顯著的特徵便是城址的發現。如在山東地區,除城子崖龍山城址之外,還有壽光邊線王城址,陽穀、東阿、茌平三縣發現的八座城址,臨淄田旺村城址等。在河南則發現有淮陽平糧台城址、登封王城崗城址、郾城
郝家台城址、輝縣
孟莊城址等。
影響
龍山文化處於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這個時期陝西地區的農業和畜牧業較仰韶文化有了很大的發展,生產工具的數量及種類均大為增長,快輪制陶技術比較普遍,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同時,占卜等巫術活動亦較為盛行。從社會形態看,當時已經進入了父權制社會,私有財產已經出現,開始跨入階級社會門檻。
大部份龍山文化遺址,分布在
山東半島;而陝西、山西、河南、
河北、
遼東半島、
江蘇、湖北等地區,也有類似遺址的發現。這個文化以許多薄、硬、光、黑的陶器,尤其是蛋殼黑陶最具特色,所以也叫它“
黑陶文化”。
龍山文化除陶器外,還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蚌器等。他們以農業為主而兼營狩獵、打魚、蓄養牲畜。已有骨卜的習慣。且可能已經出現了銅氣。歷史上夏、商、周的文化淵源,都可能與龍山文化有相當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