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山東博山歷史悠久,煤炭、陶瓷、琉璃三大支柱產業頗為興盛。而自新石器時代晚期先民們就在這片土地上開始製作陶器,到了宋代瓷器生產即著稱於世。經歷了不同歷史時期的興衰之後,明清時期的博山逐步發展成為山東陶瓷重要的集中產地和銷售中心,產品,茶葉末釉及雕塑器馳名中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博山的陶器業主要用大青土作原料進白釉、黑釉、雨點釉行燒制,以粗陶器為主,又分黑陶、白陶兩大類。建國後,隨著設備的改善、工藝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燒制器具的更新換代,逐步以細陶取代粗陶、以瓷代陶。
1931年博山民窯場已有129家,窯爐156座。“
九一八”事變後,因銷售受到影響,產業窯爐銳減到90座。當時的窯場遍布城區四方,窯爐終日煙火不斷,可謂紅紅火火。其製作工藝從手工業逐步發展成為作坊生產,興建了各式各樣的窯爐,窯形多為圓窯、錦窯和烤花窯。當時曾有一·地方官描述:“顏神之山,厥土墳而埴,宜陶、陶者以千數·。”說明當時顏神鎮的工商業盛況空前。博山的窯場、窯爐主要分布於北嶺、五龍、大街南首、八陡、窯廣、福山、山頭、李家窯等地,僅興建在山頭地區窯場的圓窯就多達140餘座,可謂是名副其實的陶瓷之鄉。
陶瓷的燒制模式,從舊時的土窯、窯、圓窯,到20世紀80年代初期,陶瓷燒結有了很大的飛躍,逐步演變為滾窯、方窯、隧道窯,而燒結的燃料則從最早的燃柴、木炭,煤,逐步發展到燃油、燃氣。博山大多用間歇式圓窯燒瓷,在山頭等地區使用這種窯爐有近千年的歷史。這種窯體呈圓筒形,球冠形窯頂,中間留一處處天眼孔,窯前設一窯門,窯後設兩根煙囪,兩煙囪的窯頂處留一“錐窗”。窯內前身為火膛,後為窯台,前高后低。圓窯的燒成全憑經驗操作,火候分小火、中火,大火三個階段。燒成時間因窯內容量和煤質而定。大型窯一般燒至五、六天,最多七天,中窯一般燒至三、四天,小窯燒至兩天即可。燒成窯溫可達1300度左右,窯內溫差很大,—般在200度左右,就能適應燒制耐火度不同的陶製品。舊時博山地區的窯業均為個體民營作坊式手工業,到了20世紀50年代初期,大多轉為公私合營性質的半機械化生產。此後博山的陶瓷業飛速發展,而這種圓窯越來越不適應燒制高檔次的陶瓷器。1963年,山東博山陶瓷廠·建成第一條簡易煤燒日用陶瓷隧道窯投入生產。經過不斷革新,隧道窯的築建不斷增多,到了1985年,圓窯燒成的使用全部被各式各樣的現代化隧道窯所替代。滄桑歲月,斗轉星移,千年時光一晃而逝。時至今日猶存的古窯,歷經千年的燒結後,致使大多窯體裂痕斑斑,形似無數熱量的噴吐,同時也是向世人進行著遙遠的對話。這些古窯遺蹟既是一種時代產物,又是—種悠揚的古風情韻,給世人留下了一縷縷無限的遐思。
始見於《景德鎮陶錄》卷五:"陶窯,初唐器也,土惟白壤,體稍薄,色素潤,鎮鐘秀里人陶氏所燒也。邑志雲,唐武德中鎮民陶玉者載瓷入關中,稱為假
玉器,且貢於朝,於是
昌南鎮瓷名天下。"但景德鎮發現古瓷窯遺址,最早為五代時期,未發現唐代遺址《景德鎮陶錄》所記
陶窯尚待證實。 陶窯是指燒造陶器的窯。大量考古資料證明,在我國境內已發現大量新石器時代以來的燒陶窯場,僅仰韶文化陶窯就有五六十座,龍山文化陶窯也發現有十餘處共二三十座,其他文化類型的地區也已發現了大量陶窯。早期陶窯有橫穴式和豎穴式兩種,以橫穴窯更具代表性,窯的位置多在小山坡上,因地制宜,挖土而建。火膛位於窯室前方,後部有三條大火道傾斜而上,火焰通過火眼到達窯室。堅穴窯窯室位於火膛之上,火膛中有數股火道與窯室相通。早期陶窯的燃料通常用木柴和植物莖幹。這些陶窯對研究早期制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黑窯
黑陶最早出現,在公元前2310-1810年,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1928年首次發現於山東章丘龍山,故稱之為“龍山文化”。黑陶因製作工藝複雜,燒治技術難以掌握而失傳了3000多年,又因其製作的精緻,造型的優美,被中久史學家稱之為“原始文化的瑰寶”。作為中國現代黑陶的發祥地——黑龍江省綏稜縣,已有百餘年生產製造黑陶的歷史了。
綏稜黑陶創始人寇化林,祖籍山東省萊州府,祖偉瓦盆、瓦罐等土陶製作工藝。清末民初,來到綏稜,成立了第一所民間土陶作坊,一生從事土陶工藝研究,經過近40年的苦心鑽研,終於成功地破譯出黑陶生產製作過程中最複雜、最關鍵的技術——“熏煙滲透碳”技術,從此,綏稜黑陶驚現於世。幾十年來,在秉承了數千年龍山文化傳統基礎上,綏稜黑陶始終遵循藝術與實用,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的原則,捨棄浮華瑣碎,追求古樸自然,大膽創造,不斷地推陳出新,所生產出來的黑陶藝術品造型新穎而迥異,顏色純正而凝重,風格多變而不俗。綏稜黑陶配方先進,工藝獨特。尤其是現代科技文明的滲透,更使這種古老的文化以現代的姿態換髮出勃勃生機。綏稜黑陶不僅是藝術與實用的結合體,而且也是創造和使用土陶的民族歷史和文化的結晶,泥與火的淬鍊,技術與藝術的打造,使綏稜黑陶有了“中國現代黑陶第一窯”的美稱。傳承精湛技藝不斷培養新人。如今,隨著綏稜陶藝人的轉移,綏稜黑陶製作技術陸續走出綏稜,先後在遼寧、山東、河北等省紮根。遼寧、山東、河北等地的許多黑陶製品,都是採用了綏稜黑陶的製作工藝,呈現出綏稜黑陶的藝術風格。
綏稜黑陶,原料取自綏稜西部地表層下一種特殊的土質經過科學的配方,經過十多道繁複的工序製作而成,其中“熏煙滲透碳”這道技術,通過將煙中的碳料滲入胚體而使之變成黑色,令黑陶呈現出神秘、凝重、古樸的特點,最終達到“黑如漆、明如鏡、硬如瓷、聲如磬”的境界。品種有單層、雙層、三層、四層等多種類型;表現風格有透雕、浮雕、陰雕與 畫等,尤以多層透雕工藝著稱於當世,是綏稜黑陶區別於其他品種的主要藝術特點之一;花紋圖案以圓開光,六角開光為主,以方開光、半開光為輔,有梅、蘭、竹、菊、松、龍、鳳、圖騰、吉祥紋飾等純民間圖案近百種;品種有壇、罐、缸、瓶、文化藝術用品、十二生肖珍藏品、壁掛、掛盤和雕塑等二百餘種。散發出濃郁的塞北鄉士氣息,同時表現出民間陶瓷藝人的智慧和高招技藝。在汲取了民間傳統的剪紙、刺繡、年畫等工藝美術中的精華基礎上,在裝飾紋樣的創意上,綏稜黑陶既有借鑑,又有發和創新,成功地把砑光、透雕、刻花、壓線、戳花等工藝手法結合在一起,本著整體合諧和藝術結構清楚的原則處理,雖然沒有多種顏色變化,但利用面空間的組合關係,形成了獨特的裝飾風格。
白陶
白陶是以瓷土和高嶺土為原料,在1200度左右的溫度中燒成的陶器,由於胎質中所含氧化鐵比例極低,大約只有1.6%,因此燒成後表里和胎質都呈白色。
白陶出現於新石器時代中期,商代後期發展到頂峰,至西周逐漸衰落,白陶多為手制,兼有泥條盤制和輪製法。其紋飾是用印模在作好的坯胎上捺印出來,最初只是出於防止器物變形,有加固陶坯的目的,故早期的印紋陶上多留有布紋、席紋和繩紋的痕跡,後隨技術的提高和人們審美能力的發展,逐漸使紋樣趨於豐富、精美。印紋陶的紋樣均為幾何形,主要有水波紋、米字紋、回紋、方格紋、編織紋、雲雷紋。其紋飾多與器形相協調,如曲折紋、雲雷紋、回紋等較粗獷的紋樣,多用於瓮、壇及較大的罐等。而小件的盂、缽等多飾以米字紋、方格紋等細密、秀美的紋樣,其中尤以商、西周、春秋時期的紋飾線劃均勻,結構嚴謹,且富有韻律感。因其比一般陶器胎質堅硬且潔淨美觀,在當時多為統治階級所用。夏商時器形主要有酒器和豆、缽等食器,器表多刻饕餮紋、夔紋、雲雷紋和曲折紋等精美圖案。是仿同期青銅禮器的一種極珍貴的工藝品。
彩陶
彩陶是我國新石器時期廣泛流行的一種精美陶器,它是仰韶文化的一項卓越成就。彩陶藝術,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多為手工製作,常見的器形有碗、盆、缽、罐、瓶等飲食器、盛貯器和汲水器等。主要特徵是在陶坯上用赫、紅黑等色進行繪飾的,再經壓磨後燒制而成,其彩繪不易脫落。有的在彩繪之前,先塗上一磕白色陶衣,使彩繪節紋之前,先塗上一層白色陶衣,使彩繪花紋更為鮮明。彩陶彩繪及裝飾圖案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與獨特的藝術風格,花紋絢麗多彩,構圖優美,一些幾何線條組成的圖案,規整而富有變化,具有強烈的韻律性。彩陶花紋主要是花卉圖案和幾何形圖案,也有少數動物紋。幾何形圖案主要有:弦紋、網紋、鋸齒紋、三角紋、方格紋、垂幛紋、旋渦紋、圓圈紋、波折紋、寬頻紋,並有月亮、太陽、北斗星等紋樣。動物紋樣,常見的有魚紋、鳥紋、蛙紋等。獸紋較多的是豬紋、狗紋和鹿紋,有的賓士,有的站立。這些動物形象的出現,反映出當時的漁獵在原始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人物紋樣較少見,1973年在青海大通縣出一件陶缽,其口沿內壁上畫有三組跳舞的人群,五人一組,舞人動作整齊,姿態優美,精美異常。植物紋樣,在距今6800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陶器上,發現有稻麥粒、枝葉、花瓣,甚至有些已概括成為幾何形體,並和幾何形紋混和在一起構成紋樣,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別有一番情趣。某些人與動物的奇妙構圖,則具有一種原始巫術的神秘色彩。仰韶文化的彩陶,通過早期的半坡類型慢慢發展,歷經廟底溝類型,形成黃河上游的馬家窯文化這一地方性分支,彩陶也由鼎盛走向衰落。彩陶是遠古人類文化與智慧的結晶,遠古先民對於色彩、用線和圖形組合原理的深刻認識及嫻熟運用以及它那繽紛多彩的紋飾所蘊含的豐富內涵和歷史信息仍令當代的我們不得不發出由衷的驚嘆!
軟陶
軟陶,是一種新型捏塑材料,自97年由台灣引進北京、經本中心(原突破陶藝專賣店)開發並推廣,到現在全國已有一百餘批發商進行推廣,掀起了軟陶工藝製作熱。
“軟陶”是從台灣引進時的名稱,日本叫"樹脂粘土",國內人士因為它由軟加熱變硬只須130度,10-15分鐘即可完成作品,所以又稱之為"低溫陶泥"、"聚合粘土"。以後,本中心又引進德國產FIMO(賽魔)“軟陶”、後來又出現國產"神奇魔泥",但他們被稱之為“國產軟陶”。如今,大家親切的叫它"軟陶"。
軟陶可塑性強、顏色鮮艷。台灣產軟陶有40種顏色,德國產的則多達50餘種,並有螢光、大理石紋、夜光等品種,但國產軟陶只有18種顏色.
由於軟陶泥可塑性強,色彩豐富,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可以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的創意和製作要求。同時軟陶的烤制不必像傳統燒陶那樣複雜,一般的家用烤箱經10至15分鐘100至300度的烘烤即可。烤制後不怕摔,並不怕水洗經久耐用,可與布類、木頭、金屬片、亮片、玻璃等材質結合使用,創作範圍廣泛。由軟陶製作的各種飾品深受人們的喜愛並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青睞。
軟陶製品自進入市場以來,由於人們的需求量不斷加大,許多生產和經營的廠家越來越多,並正在形成一個獨立的產業,在個別地方這甚至成為了當地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由於軟陶具有無毒、無味、可塑性強、色彩艷麗、烤制方便的特性,因此是家庭個人、手工店、學校、幼稚園以及工藝品生產廠家理想的手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