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平湖油氣田是中國在東海陸架盆地
西湖凹陷開發出的一個高產油氣田,是中國在東海海域第一個發現並投入開發的複合型油氣田,總開發面積 240平方公里。屬上海市管轄。位於上海市東南約450公里處。
首期開發工程———放鶴亭構造於 1999年投產以來,平均每天向上海持續、穩定供應天然氣 120萬立方米,並生產相當數量的
原油; 2003年擴建一期實施後,日供氣規模提高到了 180萬立方米。2006年、2010年又相繼打出高產井。
平湖油氣田位於東海陸架盆地
西湖凹陷西側平湖斷裂構造帶中部,主斷層呈北北東走向,延伸長度100公里以上。油氣田區由放鶴亭、
八角亭、
望湖亭等8個構造組成。
天然氣儲量數百億立方米,
石油儲量數千萬噸,油質中等,屬中型油田。
平湖油氣田是1974年中國在東海開展油氣勘查以來,由地質礦產部海洋地質調查局發現的第一個油氣田。1982年加密地震普查,1983年在平湖構造鑽出第一口發現井,直到1990年提交平湖油氣田儲量報告,歷時8年,先後完成各種網度的二維和
三維地震勘探工作量4243公里。鑽井4口,總進尺16211.56米,4口井取芯進尺合計250.28米,岩芯長214.83米。其中在
目的層花港組和
平湖組取芯進尺212.5米,岩芯長192.79米。所鑽探的4口井經測試均獲得了高產油氣流。這些資料為以後的早期開採論證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開發大事記
1988年
4月19日,外經貿部與美國貿易發展辦公室(TDP)簽訂了協定,TDP資助中方66萬
美元開展東海
天然氣早期開採可行性研究。
1989年6月8日,美國柏克德公司的《東海天然氣利用和早期開發可行性研究》最終報告獲得通過。
1994年1月,上海石油天然氣總公司提出改用管道輸送天然氣的方案。
1999年,平湖油氣田正式落成,日產天然氣120萬立方米,主要供應上海市場,主要用作市民燃氣。
2003年該田進行了擴建,產能提升至每天180萬立方米。
2006年,,東海平湖油氣田擴建二期位於放鶴亭構造西北方 7公里處
八角亭平台。童年該氣田進行了第三期擴建。新勘探的“平湖九井”是平湖油氣田投產以來的第三口勘探井,位於平湖採油平台西南 4.5公里處的中山亭構造。
2010年上海石油天然氣有限公司在東海平湖南部地區油氣鑽探過程中取得重大油氣發現,初步探明該區域新增天然氣儲量在50億立方米以上,新增原油儲量130萬噸以上,新增
凝析油儲量80萬噸以上。
地質
平湖油氣田位於東海陸架盆地
西湖凹陷西側平湖斷裂構造帶中部,西側以平湖主斷層為界。平湖主斷層呈北北東走向,延伸長度大於100公里,對平湖油氣田和
平湖組沉積的形成起著重要控制作用。平湖油氣田由放鶴亭、
八角亭、
望湖亭、雙照亭等8個大小構造組成,其中放鶴亭、八角亭、望湖亭構造為主要構造,均有鑽井控制,並試獲工業油氣流,即上海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籌劃開發的區塊。
放鶴亭構造是平湖油氣田中最大的構造,該構造
花港組層
圈閉為一完整
背斜,平湖四井位於背斜高點,平湖一井位於東翼,平湖三井位於背斜西翼。平湖組層圈閉也是一個背斜,圈閉面積也較大,其東西兩翼分別被放二、放一斷層所複雜化。
八角亭構造位於放鶴亭構造以北的平湖主斷層下降盤。花港組層圈閉為完整背斜,走向北東,有2個高點,平湖二井位於高點偏西北方向,
平湖組層圈閉為受平湖主斷層控制的
逆牽引半背斜,有2個高點。
望湖亭構造位於放鶴亭構造以西,望一斷層下降盤,是海礁凸起向凹陷
傾沒延伸的鼻狀隆起上發育起來的一個局部構造,被2條小斷層分割為3個斷塊。
平湖油氣田的平湖組、花港組油氣
儲集岩均為砂岩類型。花港組儲集岩以中砂岩、細砂岩為主,粗粉砂岩為次;
膠結類型以接觸一孔隙式為主;
孔隙類型主要為粒間孔,
孔隙度滲透率較好。平湖組上段儲集岩以細砂岩為主,中砂岩及粗粉砂岩次之;膠結類型以接觸式一孔隙式為主;孔隙類型以
原生孔隙及次生粒間
溶孔、粒內溶孔為主。孔隙度滲透率中等。平湖組中下段儲集岩一般以長石石英細砂岩為主,由於處於成岩階段晚期,
孔隙結構變化受
壓實作用影響較大。孔隙類型以粒間溶孔,粒內溶孔和
膠結物溶孔為主,原生孔隙明顯減少。孔隙度和滲透率都相對變差。
油氣層的特徵是4口井的油氣層多寡不一,其中以平湖四井油氣層最多,且單層比較厚,全井可靠油氣層總厚度較大。依次為平湖二井和一井,平湖三井油氣層少,單層薄。其次是單井含油氣井段均較長。
平湖組和
花港組是主力油氣層。
流體特性,
原油具有色淺、透明度高、以及低密度(0.746~0.779)、低粘度(
運動粘度1.01~1.48
厘沲)、低
凝固點(均低於0℃)、低
初餾點(35~115℃),以及含硫少(0.05%)、
含蠟少(平均2.67%)、含膠質和
瀝青質少(一般少於0.5%)和輕質組份高的特點。氣層測試證實氣油比較高,據
高壓物性資料、氣層流體
相態特徵說明屬凝析氣層,天然氣中非
烴類氣體N2、CO2含量少,幾乎不含H2S氣體,據十餘個氣層的統計,
凝析油平均含量為185.94克/立方米,屬中等含量。
地層水Cl,一般為0.5~17克/升,
總礦化度為7~34克/升,多數為NaHCO3型,部分為MgCl2和
CaCl2型。
油氣藏特徵,油藏主要為
背斜型底水塊狀油藏。氣藏主要為斷塊背斜構造和岩性控制的層狀凝析氣藏,受構造和岩性控制的高壓層狀凝析氣藏。
平湖油氣田經過國家儲量委員會已審查批准的儲量(含
未開發探明儲量和
控制儲量)為天然氣數百億立方米,凝析油和原油數千萬噸。應屬中型油氣田。此外,在平湖油氣田範圍內尚有一批構造可供鑽探、擴儲、升級,仍有較大潛力。
早期開採
醞釀過程
1983年,平湖構造施工的平湖一井試獲工業油氣流後,從已經初步掌握的東海陸架盆地油氣地質條件的總體分析,認為具有良好的油氣前景。兼以上海市及閩、浙諸省石油能源緊缺,1984年9月,
地質礦產部部長
孫大光即與上海市市長
汪道涵,就加速勘探開發東海石油問題交換了意見,並備文向國務院提出了對東海石油進行早期開採和組建石油勘探開發公司等問題。由海洋地質調查局編寫了《東海油氣勘探開發規劃構想》、《關於成立東海石油勘探開發公司的方案》等具體意見。其後,國務委員
康世恩、
張勁夫也曾多次聽取過東海石油勘探情況的匯報,並對早期開採問題有過重要指示。
1985年3月26日,國家計委根據國務院
總理趙紫陽關於對東海油氣資源早期開採進行可行性論證的批示,召開國務院有關部委20多個單位參加的會議。會議由國家計委燃動局副局長蔣家祖主持,聽取了海洋地質調查局顧宗平副局長就東海石油普查勘探概況、對油氣的基本評價,和關於實施早期開採的初步方案以及關於加速東海石油勘探開發的組織措施和有關經濟政策問題的系統匯報。蔣家祖指出關鍵是對資源情況的論證,要求地礦部對可行的技術方案、經濟分析等進一步充分做好準備,提出可行性報告,並要求到會的各單位密切配合,予以支持。
1985年11月~1986年6月,為使確切的油氣儲量更加明朗,海洋地質調查局先後在平湖構造鑽了平湖二井和平湖三井,均獲得高產油氣流。1987年2月14~16日,在國家經委委託上海市經委召開的東海油氣田早期開採科研課題和天然氣早期開採液態運輸系統工作會議上,肯定了海洋地質調查局提出的“東海油氣田早期開發系統概念研究”的立項報告,並建議列入國家經委科研攻關計畫。同時也進一步明確了早期開採的主要目標必須由海上石油轉變為海上天然氣。1987年4~5月,海洋地質調查局與國家經委海上石油設備領導小組簽訂了東海平湖油氣田天然氣早期開採系統概念研究國家科研項目專項契約,該項契約由海洋地質調查局牽頭,708所參加。科研補助費為30萬元。
1987年1月6~9日,國家經委和上海市在滬聯合召開東海油氣早期開採課題論證評審會,與會的有國務院和地方45個單位的112名代表,國家經委海上石油設備領導小組組長范幕韓、上海市副市長
倪天增、副秘書長
夏克強、
地質礦產部副總工程師許寶文等參加了會議。倪天增副市長主持了開幕式,並在閉幕式上作了總結報告。海洋地質調查局、708所和上海市公用事業局分別匯報了東海天然氣早期開採、儲運和使用方案。
會議確認了東海油氣資源開發利用的三項基本原則:東海油氣資源的開發,以平湖油氣田作為起點,實行早期開採;平湖油氣田開採所得天然氣,採取壓縮、裝罐、船運的方式輸至上海;天然氣登入後,經過加工處理,用以作為上海市民燃料,以每日供應上海市80萬立方米天然氣為第一期目標。
會議決定在國家經委海上石油設備領導小組的領導下,由海洋地質調查局、708所和上海市公用事業局(含上海市煤氣公司)成立可行性研究課題組,並由上海市
建設委員會牽頭成立領導小組,領導和協調東海天然氣早期開採前期工作的有關事宜。
在此期間,就東海油氣的早期開採,曾相繼4次組團赴國外考察學習。1985年6~7月,受國家經委海上石油設備領導小組的委託,地礦部副部長夏國治率團赴巴西考察海上石油早期開採情況,並與
巴西國家石油公司簽訂了中國、巴西海上石油技術合作協定及5個技術合作項目的契約。1987年3月29日~4月13日,由上海市建委組團赴泰國考察
泰國灣海上天然氣開採情況。1987年6月,國家經委海上石油設備領導小組組團赴法國考察天然氣開採利用情況。在7月提交的考察報告中,對東海天然氣早期開採提出了選用壓縮天然氣(CNG)方案進行天然氣
海上運輸的建議。1988年6月5~21日,海洋地質調查局與上海海洋石油服務總公司組團赴加拿大考察並討論了由加拿大海洋工程公司完成的《東海早期開採系統研究報告》。
1987年11月12日,東海天然氣早期開採可行性研究課題組正式組成,由
何志剛任組長、練淦任副組長。國家經委下撥科研補助費50萬元。同年12月23日,上海市政府辦公廳發文成立東海天然氣早期開採籌備領導小組,由上海市
建設委員會牽頭,市計委、市經委、市科委、市外經貿委、市政府政策研究室、海洋地質調查局、市公用事業局等單位組成。市建委副主任陳正興任組長、海洋地質調查局顧宗平和市公用事業局副局長杜元順任副組長。
1988年2月8日,課題組赴北京向國家經委、國家計委、國務院重大裝備辦公室匯報了預可行性研究成果。會議要求
地質礦產部抓緊平湖油氣田的評價研究和儲量報告的編寫審批工作,並建議由上海市、地質礦產部和
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聯合備文上報國家計委將東海天然氣早期開採列入國家基本建設項目。1988年2月,地質礦產部決定在平湖油氣田放鶴亭構造高點鑽一口
評價井——平湖四井。1988年4月16日開鑽,12月9日完鑽,1989年3月13日測試完畢,各層累計日產天然氣148.6萬立方米,原油和凝析油1892.85立方米。為平湖油氣田的
儲量計算提供了可靠的
地質資料。1990年6月10~14日,全國
礦產儲量管理委員會油氣專業委員會在上海對海洋地質調查局提交的平湖油氣田儲量報告進行了審查,明確指出,平湖油氣田的構造形成、主要斷層分布、
油氣藏類型已基本清楚,
儲量計算參數基本齊全可靠,計算的
探明儲量可定為探明儲量Ⅱ類(
未開發探明儲量,註:原申報為
基本探明儲量),可作為開發建設的依據。1990年6月22日,全國儲量管理委員會正式下發了《審查批准(平湖油氣田儲量報告)的決議書》。根據全國儲量管理委員會批准的探明儲量,可以滿足早期開採所預計的年產量和生產年限的儲量要求。
為了使早期開採的技術和經濟可行性得到國際上權威機構的認同,1988年4月19日,與美國貿易發展辦公室(TDP)簽訂了由TDP資助中方66萬美元,開展東海天然氣早期開採可行性研究的協定。1988年9月15日,由上海海洋石油平台工程設計公司代表中方與美國柏克德公司簽訂東海天然氣利用及早期開採可行性研究契約(該契約經10月25日對外經貿部和TDP批准生效)。1988年11月14日~1989年3月21日,中方人員分批赴美執行契約,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
夏克強和海洋地質調查局代局長
顧宗平赴美參加了最終成果的審查。3月27日,上海市市長辦公會議聽取了夏克強赴美工作情況匯報。6月6~8日,在上海召開了柏克德公司承擔的《東海天然氣利用和早期開發可行性研究》最終報告的評審會議,並得到通過。
1989年12月,課題組完成了《東海天然氣利用和早期開採可行性研究補充報告》。1990年3月30日再次召開了《東海大然氣早期開採可行性研究的補充報告》和滾動開發方案的專家評審會議。專家們認為補充報告的推出,更在經濟上增加了本項目付之實施的現實性。
1991年4月,根據已審批的平湖油氣田儲量報告、上海船舶檢驗局和美國船級社對穿梭運氣船設計方案的評審意見以及
上海投資諮詢公司的經濟分析報告等,重新編制了可行性研究最終報告(初稿),經上海市、地礦部、中船總公司審查同意,以此報告代
項目建議書上報國家計委,請求正式立項。後國家計委委託能源部、
中國國際工程諮詢公司對報告進行初審和評估,提出了初審和評估意見,課題組又對報告初稿進行了修改定稿,1992年1月,正式上報國家計委。1992年6月,國務院批准了國家計委的報告,同意立項。同年4月,
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在上海召開了課題的研究成果座談會,7月,正式下文對課題的研究成果作了鑑定,同意驗收(最後的可行性研究報告於1995年定稿)。
在平湖油氣田天然氣壓縮船運可行性研究的整個過程中,除在方案論證時對其他開採方式如管道輸送方案、甲醇輸送方案等進行過討論對比外,還於1990年專門委託加拿大海洋工程公司對甲醇輸送方案進行過研究,並提交了研究報告。但如採用該方案,則從天然氣轉換成甲醇的過程中,能量將損失40%左右,且海上生產甲醇還存在一些技術難題及需要大量淡水的困難,因此沒有對該方案作進一步研究。1990年,委託澳大利亞“橋石油公司”(BridgeOilLtd)專門作了採用管道輸送天然氣和原油的可行性研究,1991年7月提交了研究報告。該方案的特點是採用單管兩相流的油氣混合輸送方案,提出在油田和上海之間的某個小島上設立中間處理站,在技術上和經濟上均有優越之處。上海石油天然氣總公司成立後,對平湖油氣田的早期開採已確定為管道輸送方案。
管道輸送方案
1994年元月,上海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向國家計委提交了《東海平湖油氣田總體開發報告》,提出管道輸送方案,其優點是可輸送更多的油氣,不受天氣海況的影響,運輸安全。同年4月,國家計委委託
中國國際工程諮詢公司在北京召開專家評估會,對該報告進行評估。會議認為,對平湖油氣田油、氣實施管道輸送方案是可行的。1995年底,國務院批准了該報告,管道輸送系統工程正式立項。
管道輸送方案設計主要內容是,在平湖油氣田建立海底採油樹、海底匯
油管線和採油平台,平台上建立油氣水分離裝置和加壓泵。在油氣田和上海市南匯縣之間的
岱山島上建5萬噸級原油儲存庫和2萬噸級原油裝卸碼頭1座。在南匯縣新港鄉建天然氣處理廠1個。在油氣田與
岱山島之間建直徑10英寸,長306公里的海底輸油管線。在油氣田與南匯天然氣處理廠之間建直徑14英寸,長375公里的海底輸氣管線。油氣從海底采出後,在採油平台進行初步加工,將油氣水分離,後將油泵入輸油管線,輸至岱山島中轉站,再從中轉站輸至碼頭裝船外運。分離出的氣則泵入輸氣管線,輸至南匯天然氣處理廠,從那裡通過陸地管線輸至浦東新區。整個項目建成後,可向浦東新區日供氣120萬立方米,油2500立方米,可穩定供氣15年,以後供應量逐年有所下降。計畫1996年下半年開始海上工程建設,1998年年底或1999年年初可向浦東新區正式供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