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九彩龍,流行於浙江省平湖市的傳統舞蹈。金黃色的大龍龍姿畢露、翻滾騰飛,8條小龍在龍珠的引領下,時而戲珠,時而點水,時而穿插迂迴,輕鬆活潑、風趣歡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平湖九彩龍
- 外文名:Pinghu cailong nine
- 地點:平湖
歷史沿革,風格特色,傳承現狀,
歷史沿革
早在明末清初,林埭民間就有舞龍的傳統風俗,林埭鎮老藝人史寶山回憶說:“聽祖父講清朝順治年間就有舞龍人在此地舞龍,距今有300多年流傳歷史。”由此可見舞龍燈起源之久遠。據說,當時舞龍燈有青龍、赤龍、白龍、黃龍色彩之分,但同屬布龍,林埭當地以青龍為最多。“當時舞龍是農民民眾自發組織的一項文娛活動,也叫‘調龍燈’,每當喜慶佳節,特別是春節、元宵節前後,林埭農村的農民們就通過舞龍燈來寄託對新年豐收的祝願,預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林埭鎮文化站副站長徐水明這樣介紹。
風格特色
隨著社會的發展,歷代藝人們對舞龍燈不斷進行加工,從套路、道具、形式等方面予以創新。據史寶山回憶,過去,舞龍燈動作簡單,僅有“一字龍”、“游龍”、“滾地龍”幾個花式,沒有高難度技巧動作。後來,在老藝人范康明、顧炳金等人的修改加工下,舞龍燈由原來的四五個動作發展成28個動作,並提高了舞龍的難度和技巧。1986年,舞龍燈在形式上進行了大膽突破,將原來僅由男青年舞的一條龍,發展成由男女青年參加的9條龍,即1條大龍、8條小龍,大龍由1名男青年表演,小龍由8名女青年一人一條進行表演,表演場地從庭院、廣場走上了舞台。龍的道具也進一步美化,改變了過去白布上塗顏料的單一色彩,大龍改為金黃色,繪魚鱗包身,設牛頭、鹿角、馬耳為龍的頭部,魚尾為龍尾;小龍則分為黑、白、紅、青4種顏色,後來又設計改造為8種顏色,並增加龍珠來引舞。“這樣不僅色彩鮮艷,而且九龍共舞熱鬧非凡,變化多端,栩栩如生煞是好看。”舞龍者這樣評價。1988年,舞龍燈正式更名為“九彩龍”。在以後的10多年間,市文化部門也參與到九彩龍的改造更新,不斷賦予其更加美妙的姿態。
傳承現狀
1984年,當時的徐埭舞龍隊首次進城鬧元宵,引來萬人爭觀。每逢佳節,平湖九彩龍都會受邀飛上舞台。特別是西瓜燈節期間,總少不了九彩龍的身影,它已經成為平湖人民喜慶的象徵。不僅如此,平湖九彩龍還捧回了一個個全國級、省級獎項。1988年參加浙江省“華星杯”舞龍大賽,獲製作和演出兩個一等獎;1995年在北京參加第九屆“龍潭杯”全國優秀民間花會大賽,獲優秀獎;1996年獲得了全國群星獎。1997年赴杭州參加中日文化交流匯演,之後又幾次出席嘉興市各類文藝匯演。九彩龍,以其濃厚的地方特色而久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