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宇簡介
平海天后宮位於平海鎮平海村東至自然村,創建於宋鹹平二年(999),是湄洲祖廟分靈的第一座行祠。清康熙年間,統一台灣後由施琅擴建,乾隆十四年(1749)福建水師提督張天駿重修,光緒年間依制重修,坐北朝南,通面闊19米,通進深51.9米,總面積978.5平方米。為二進廊院式建築,由大門、內庭、兩廊和大殿組成,布局保持宋代“工”字布局。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抬梁、穿斗式木構架,懸山頂。宮內立木柱108根,俗稱“百柱宮”,大門檐下沿用宋代棱形石柱門左嵌施琅的《師泉井記》碑,門右嵌《平海天后廟重修碑記》碑碣。為研究閩台關係的重要實物。該建築為研究莆田地方古建築提供實物資料。平海天后宮2013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主祀神媽祖,北宋鹹平二年由朝廷褒封,建宮所立,主要配祀神有:臨水夫人、五帝爺、鄭成功、施琅。
歷史沿革
後宮始建於北宋鹹平二年(999),迄今已有上千年歷史。秀嶼區文管辦陳東鑾介紹說,平海天后宮沿革清晰,明清建築格局及木構原件保存完整,是地方傳統建築難得之實例。
歷史上,施琅將軍曾重修過平海天后宮。源於康熙二十一年(1682),施琅奉命收復台灣,其所率三萬餘大軍就駐紮莆田平海海濱。但苦於此地乾旱。最後是天后宮旁的師泉井,為軍隊供應了充足的水源。“直到今天,這口井周邊的近十戶人家,還依賴師泉井,作為日常生活用水的主要供應。”天后宮董事會王鐵山說,施琅將軍因此還撰寫《師泉井記》,感恩媽祖顯靈賜水,並親筆書寫“師泉”石碑立於井邊。
1996年9月2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平海天后宮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天后宮列入首批國家涉台文物保護工程,2013年4月28日升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平海天后宮消防項目計畫書已報國家文物局審批,保護規劃編制正在選編制單位。
新中國成立初期,因為水災,天后宮內的柱子被衝垮,加上長年遭受白蟻的蛀蝕,現有17柱已經倒下。
建築布局
平海天后宮背山面海(背靠朝陽山,面臨平海灣),廟門與湄洲媽祖廟隔岸相望,這也是平海天后宮獨具特色這處。
平海天后宮 占地3300平方米,建築面積1664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大門、內庭、大殿及兩廡。大殿為重檐歇山頂,抬梁、穿斗混合木構,面闊5間,進深5間。天后宮大門脊檁上保留“大功德主將軍靖海侯兼官福建水師提督軍務施琅重建”銘文,大殿存施琅《
師泉井記》勒石和乾隆十五年閩浙總督喀爾吉善撰立的《平海天后廟重修碑記》,大殿上方掛著“神昭海表”橫匾和獨特的“皇帝萬歲萬萬歲”直匾,宮前有“師泉”井。平海天后宮建築氣勢恢宏,其規模宏大,在平海地區堪稱首屈一指。其建構十分獨特,飛檐走壁,雕龍畫棟,中座宮廟分三殿、兩廂,並由一條迴廊將其串連起來,渾然一體。許多建築材料均為“108”,支撐廟宇大小柱子共108根,宮四周的廊沿壓條石為108塊……就連天后宮的碑石高也是108寸。據說,這“108”乃取自天平地支中的三十六天星,七十二地煞。平海天后宮用108根大杉木柱、支、頂、承、拉、純土木結構的古建築,所以俗稱“百柱宮”。“工字型”布局,“霸王拳”構造,更體現出她的獨特和原構造型。
人文歷史
湧泉濟師
清康熙二十一年福建水師提督、總督姚啟聖率三萬水師、223隻戰船、集結
平海衛、平海澳訓師待機進剿台灣。因乾旱缺水,水師將士士氣低落,軍心不振。之後,施琅將軍誠心祈求媽祖顯靈庇佑,掘枯井“湧泉濟師”。
開台金身
“澎湖之戰”,媽祖顯靈調遣“千里眼”、“順風耳”兩將軍率天兵天將參戰。危難時,媽祖顯靈,“漲水助戰”化驗為夷,旗開得勝,留下美麗動人的故事。收復台灣前,施琅將軍把平海天后宮媽祖神像恭請在旗艦上,庇佑護航。登島後把媽祖神像供奉在
台南大天后宮,成為開台的首尊媽祖金身。也是基於此,平海天后宮與
台南大天后宮締結為“姐妹宮”。
祭拜貢品
祭品有傳統的五果六齋、生豬、生羊、海鮮,金箔、金紙等貢品。
涉台文物
師泉井
師泉井的由來頗有意思。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靖海將軍侯、福建提督施琅奉命征剿台灣鄭氏集團。當年十一月,施琅率三萬餘大軍駐紮莆田平海海濱。此地已經乾旱七個多月,大軍飲水困難。海濱的天妃宮前左側有一水井,離海邊只有一丈的距離,即便在豐水期,最多也只能供百餘人飲用,如今因為久旱不雨,更是“漬鹵浸潤,厥味鹹苦”。施琅向天妃拜禱之後,派人員淘浚水井,泉水忽然間源源不斷地大量湧出,而且味道由鹹轉淡。一直至第二年的三月間,近四萬人日夜不停從這口井中取水,仍然十分充足。施琅回朝奏請清政府,重修平海天后宮,重塑媽祖金身,撰寫傳頌媽祖顯靈賜水的《
師泉井記》(石碑保存完好),並親筆寫下大楷書“師泉”石碑立於井邊(保存完好),這一古老石刻,是清政府收復台灣,統一祖國的歷史見證。
師泉井記
作者:施琅
今上御極之二十一載,壬戌孟冬,予以奉命統率舟師,徂征台灣。貔虎之校,犀甲之士,簡閱而從者,三萬有餘。眾駐集平海之澳,俟長風,破巨浪,以靖掃鮫窟。爰際天時暘亢,泉流殫竭,軍中取汲之道,遙遙難致。而平澳故遷徙之壤,介在海陬,昔之井廛,盡成湮廢。始得一井於天妃廟之前,距海不盈數十武,漬鹵浸潤,厥味鹹苦。其始未達深源,其流亦復易罄。詢諸土人,鹹稱是井曩僅可供百家之需,至隆冬澤愆之涸,用益不贍。允若茲,是三軍之士所藉以朝饔夕饗者果奚恃歟?
予乃殫抒誠愫,祈吁神聰。拜禱之餘,不崇朝而泉流斯溢,昧轉甘和。綆汲挹取之聲,晝夜靡間,歕涌滋溉,略不顯其虧盈之跡。凡三萬之眾,鹹資飲沃,而無呼癸之慮焉。自非靈光幽贊,佐佑戎師,殲殄妖氛,翼衛王室,未有弘闡嘉祥,湛澤汪 ,若斯之渥者也。因鐫石紀異,名曰“師泉”,昭神貺也。
在《易》,地中有水曰“師”。師之行於天下,猶水之行於地中。既著容民蓄眾之義,必協行險而順之德。是知師以眾正,乃克副大君討貳撫順、懷柔萬邦之命。而揚旌海外,發初涯涘,神異初彰,闓惠覃布,誕惟聖天子赫濯之威,以致百靈效順,川海徵祥,亶其然乎!
昔貳師劍刺大宛之山,而流水溢出;耿恭拜禱疏勒之井,而清泉奔涌;並能拯軍士於渴乏者,著萬里之奇功。乃今井養不窮,三軍獲福。予之不敏,其曷以答茲鴻嘉之賜哉!是用勒之貞珉,以志不朽雲。
康熙二十一年十一月 日
姐妹宮
平海天后宮作為世界第一座媽祖分靈宮廟。開台首尊媽祖金身(現供於台南大天后宮)就是來自於平海天后宮。平海天后宮與台南大天后宮締結“姐妹宮”,其慶典活動於2011年1月11日至13日在福建省莆田市
秀嶼區平海鎮天后宮舉行,此次活動是平海天后宮與台南大天后宮為加強海峽兩岸之間媽祖文化的聯誼和交流,進一步促進媽祖文化的弘揚和傳播,發揮媽祖文化連線兩岸同胞的感情紐帶作用,活動以“同謁媽祖,共享平安;結親聯誼,構建和諧”為主題,邀請東南亞、台灣、港澳地區和泉州市等地方信眾200多人,參加活動的當地信眾將有1000多人。這是
秀嶼區平海天后宮有史以來舉辦的規模最大的慶典活動,這將有力地推動海峽兩岸媽祖文化的傳播與交流,增強媽祖文化連線兩岸同胞的情感紐帶作用。
歷史傳說
傳說一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十月,閩浙水師軍總督靖海侯施琅將軍奉命駐師平海,此處遍地鹽滷,僅媽祖廟前一口淺井,井水枯竭,大軍面臨絕水。於是施琅將軍禱於神,媽祖顯聖,井水清泉涌溢,取用不絕。因為井泉濟師,施琅親筆勒石“師泉”碑記。康熙二十三年(1684),施琅揮軍征戰台澎,時值小潮,戰船無法靠岸登入,祈於神,媽祖顯威,潮漲三尺,媽祖化為五位紅衣少女,裙衩潮濕,扶戰船前進,登港成功,大勝榮歸。
傳說二
明朝洪武君率漕糧船隊行抵平海東邊海面,遇到颶風,浪高風急,船體搖晃不定,無法行進,拋錨南日島前行,錨錠拋不住,船體倒退,船隊萬分危急。此時媽祖化為五位紅衣少女,按住錨錠,穩住大船,並神示開往平海港避風,果然平海港風平浪靜,漕糧船隊化險為夷,這就是“怒濤穩船”靈變五姐妹,壓錠拯救朱元璋於狂飈白浪中的故事。於是賜“皇帝萬歲萬萬歲”之匾額,並塑五尊媽祖像。
傳說三
天后宮門口的師泉,不管幹旱雨澇,永不乾涸,水位不變,清澈見底。師泉的“井盤”由四塊石頭圍成一隻巨龜,龜頭為一顆圓石,雕刻得栩栩如生。傳說,遇到乾旱時節,當地老百姓可用扁擔敲龜頭三次,並潑三次水,即可求雨成功。
地理位置
郵編:351168
出行路線:莆田市區有城際公車輛直達平海鎮(途經
笏石鎮、
埭頭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