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平度扛閣
- 又稱:平度扛閣
- 類型:一種民間廣場舞蹈形式
- 起源:“抬閣”的基礎上演變而來
表演形式,獲得榮譽,
表演形式
平度扛閣是在“抬閣”的基礎上,將形式和道具加以演變而成的。據老藝人鄭國太(1919-1993)、吳振南(1913-1990)口述:1875年鄭家張村人開始操辦“抬閣隊”。由於“抬閣”用人多、耗資大不適用當時農村的經濟狀況,也不便於在大街小巷演出,由鄭文(鐵匠,1842-1921)發起,開始研製“扛閣”的道具。
他利用熟練的打鐵技術,經過無數次反覆的實驗,終於在1881年冬天,成功的研製了一副“N”型鐵架子,使8歲的兒子鄭昆(鐵匠,1873-1942)牢牢的“站”在自己的“手”上,“張村扛閣”這一 新的傳統民俗舞蹈形式誕生了。村民們主動集資,購製作道具服裝,排練了《八仙過海》。他們利用道具的巧妙和服飾的遮掩,看上去真象八位仙人只手托一仙童在載歌載舞,令老百姓拍手叫絕。
獲得榮譽
扛閣的適應性較強,除了節慶活動外,紅、白喜事,祭祀活動均可演出,深受民眾愛戴。1992年,經市文化館挖掘整理創新後,由許家村秧歌隊代表青島地區參加全國第二屆“瀋陽國際秧歌節暨優秀秧歌大賽”,獲優秀創作獎、優秀演出獎、優秀演員獎、組織獎,並獲文化部第二屆群星獎。青島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