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戈(南宋王中創作七言律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干戈》南宋詩人王中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該詩寫戰亂給人民帶來的痛苦,運用大量典故,深沉地表達了前路茫茫、生不逢時的憤激情懷。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干戈
  • 作者:王中
  • 作品出處:《千家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干戈
干戈未定欲何之,一事無成兩鬢絲
蹤跡大綱王粲傳,情懷小樣杜陵詩
鶺鴒音斷雲千里,鳥鵲巢寒月一枝
安得中山千日酒,酩然直到太平時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干戈:古代兩種常用兵器,這裡代指戰爭。欲何之:打算到哪裡去。之,前往。
②兩鬢絲:“鬢”是人面頰兩旁的頭髮。“兩鬢絲”指人已老,鬢髮白如絲。
③蹤跡:指作者生平蹤跡。大綱:事物的總要。這裡有“大致”的意思。王粲傳:王粲的經歷。王粲(公元177年—217年),“建安七子”之一。他生當漢末亂世,當時軍閥混戰,兵連禍結,王粲十七歲從長安逃難到荊州依附劉表,在荊州十五年,不得重用。
④情懷:心情。小樣:“有些像”的意思。杜陵:即杜甫。漢宣帝劉洵的陵墓在杜縣,後把杜縣稱“杜陵”。故址在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南。杜陵東南又有宣帝許後的陵墓,此陵稱為少陵。杜甫曾在杜陵、少陵一帶住過,所以他自稱“杜陵野客”“杜陵布衣”或“少陵野老”。後人也把他稱為“杜陵”,或杜少陵。
⑤鸛鴒:鳥名。這種鳥常在水邊覓食,飛則鳴,行則搖,像有急難的樣子。《詩經》中有“脊令(同“鸛鴒”)在原,兄弟急難”(《小雅·常棣》)的話,意思是說鶻鴒離開了水邊棲息的地方,呼喚著同類來救援自己。後便以“鸛鴒”比喻兄弟。
⑥烏鵲巢寒月一枝:指烏鵲的窩築在月下寒枝上。曹操寫過“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短歌行其二》)王中的詩句用了這個典故,他的意思是說自己未能找到一個合適的安身處,只能像烏鵲那樣在不好的境遇中生活。
⑦中山千日酒:中山,古地名,在今河北省定縣一帶。千日酒,西晉張華《博物志》記載,劉玄石到中山酒家沽酒,酒家讓他飲千日酒。回家即醉,家人不知,把他當作死人埋了。過了千日,酒家想到劉玄石飲酒的事,到劉家來看。見玄石已葬,於是打開棺材,見到劉玄石剛剛醒來。又東晉乾寶《搜神記》記載,說中山有個人名叫狄希,能造千日酒,飲之則醉,千日方醒。
⑧酩然:大醉的樣子。

白話譯文

戰爭還沒有結束,能到什麼地方去呢? 到現在我兩鬢斑白還是一事無成。
自己顛沛流離的生活大約與東漢遇到戰亂的王粲相似,心情和一生坎坷的杜少陵一般悲涼憂傷。
我和家人相隔千里,音訊斷絕,如在寒月下鳴啼的烏鵲,孤枝難棲。
怎樣才能得到中山仙人釀的千日酒,讓我大醉到天下太平時再醒來呢!

創作背景

詩人身處南宋晚期,當時宋朝三面受敵,蒙古大舉入侵,正值國破家亡的時候,加上他又與兄弟隔絕,詩人感到自己猶如一隻身在寒冷巢穴的鳥兒,與同樣經歷戰亂的王粲與杜甫同病相憐。詩人創作這首詩,表達生逢亂世的感受。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該詩寫戰亂給人民帶來的痛苦,深沉地表達了前路茫茫、生不逢時的憤激情懷。
首聯即切題意,敘戰亂給人們帶來的痛苦和傷害。“干戈未定欲何之”,以無可奈何的心情敘說戰爭沒有平息,想到哪裡去躲避都難以辦到,於是發出了“欲何之”的沉痛呼喊。戰亂歲月,保命尚且很不容易,至於說要乾一番事業,那是根本淡不上盼事,而戰亂時間之長更是令人難熬。“一事無成兩鬢絲”,真實地寫出了這一情況,表達了詩人內心的焦慮痛苦。
頷聯承“兩鬢絲”寫自己的情形,“搿蹤跡大綱王粲傳”,將自己同王粲以及王粲所處的時期相比,就會使人聯想到漢末那種“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戰亂慘景;同時也表達了同王粲寫作《登樓賦》時一樣的苦悶心情。“情懷小樣杜陵詩”,其作用也同前句一樣,既會使人想起唐代安史之亂時那種“流血塗野草”的悲慘景象,又表達了詩人同杜甫一樣,用詩歌描寫亂離之世所特有的悲涼情懷。
頸聯以比喻的手法寫自己的具體處境。“鵲鎢音斷人千里一”是說人不如鳥。 “脊令在原,兄弟急難”,鳥兒在遇到急難時,尚且可以得到同伴的幫助,而自己因為戰亂與親人兄弟分離千千里之外,彼此音信不通,死活不知,連鳥兒都比不上。“鳥鵲巢寒月一枝”,用曹操詩意,說鳥鵲想在寒月下築巢卻找不到一枝恰當的樹枝,以喻自己在戰爭歲月沒有安全的地方可以棲身。兩句以鳥喻人,流露了詩人因離亂而產生的孤淒感情。
尾聯敘述自己的願望。他希望能得到一飲醉乾日的中山仙灑,飲後直醉到太平時方醒。其實他是幻想有一種仙酒來麻醉自己,使自己不知道戰爭造成的各種禍害,以免引起內心的難以忍受的痛苦。但這個願望無疑是難以實現的,那么詩人也只得生藉在戰亂歲月,每時每刻經受著戰亂的無窮折磨和煎熬。

名家點評

涼山大學副教授湯霖:除了詩的脈絡以外,用典就是本詩的藝術特色。這首詩末聯用典比前幾聯好,因為縱使不了解“中山千日”是怎么回事,詩的意境仍然鮮明,好象眼前有個人吹呼打鼾地睡在那裡一樣。前幾聯又比《聞笛》一詩中“興來三弄”,“賦就一篇”好,因為這裡的比喻不停止在比喻的材料上,告訴我們以句外的內容。但詩以能不用事為最好。
臨沂地區寫作學會副會長郭榮光:作者用漢末王粲的遭遇作比,通過自身漂泊無依、有才難用的生活現實加以展現,表達了對大平盛世的嚮往之情。

作者簡介

王中,字積翁,南宋末年詩人,生平不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