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襄樊四載弄乾戈

《一剪梅·襄樊四載弄乾戈》是南宋楊僉判所作的一首批判詞。

該詞上片寫兵荒馬亂,渲染了襄樊幾近易子而食的慘景,表現出城中彈盡糧絕的危亡之境。下片轉筆斥奸,抨擊臨安賈黨文恬武嬉,與上片襄樊戰亂形成強烈對比,痛斥權奸誤國殃民。

全詞憤慨激昂,用語尖銳、猛烈、滿腔憤怒,呼出人民的心聲。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一剪梅·襄樊四載弄乾戈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出處:《全宋詞》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楊僉判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一剪梅1
襄樊四載弄乾戈2,不見漁歌,不見樵歌。試問如今事若何?金也消磨,谷也消磨。
《柘枝》3不用舞婆娑,醜也能多4,惡也能多!朱門5日日買朱娥。軍事6如何?民事7如何?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一剪梅:詞牌名,雙調六十字,前後段各六句、三平韻。
  2. 弄乾戈:指戰爭。
  3. 柘(zhè)枝:舞曲名。
  4. 能多:這樣多。
  5. 朱門:權貴之家,這裡指賈似道。朱娥:年輕貌美的女子。
  6. 軍事:指襄樊城被圍,賈似道不發援兵。
  7. 民事:指賈似道對人民加重剝削,而襄樊一帶的民兵卻勇敢地參加了保衛襄陽城的戰鬥。

白話譯文

襄樊戰爭已經進行四年多了,老百姓既不能打魚又不能砍柴民不聊生。請問如今的國事是什麼樣子呢?耗費大量金銀財寶糧食絲綢繳納敵人。
再不要婆娑起舞了,醜惡之事實在太多了。權貴之家天天買年輕貌美的女子縱情享樂,卻不管軍事國事如何!

創作背景

宋度宗( 1268—1274)年間,一位在州府判官廳簽書的楊姓幕僚楊僉判,他耳聞襄樊被蒙古兵攻打圍困,守城軍民拚死抵抗,戰事延續四年,城中被困軍民以小孩之肉為食,人骨為薪,情景慘絕人寰,目睹偏安一隅臨安的南宋王朝,以奸相賈似道為首的權貴們,欺下瞞上、賣國求榮、妒賢嫉能,過著花天酒地、醉生夢死的奢侈淫逸生活,真是“戰士軍前半生死,美人帳下猶歌舞。”終於氣恨難平,憤激寫下了這首揭露現實罪惡和抨擊時政腐朽的政治諷刺詞以泄憤懣。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詞的上片指出襄樊戰事的形勢。度宗鹹淳四年(1268)九月,元兵築白河城,始圍襄樊。九年(1273)正月,樊城破,二月,襄陽守將出降。“襄樊四載弄千戈”,襄樊戰事迄今已經四年,時城雖被圍困,但仍未破。守城軍民屢次向朝廷求援,但竊居相位的賈似道卻置之不理。唐代詩人王維唱過“襄陽好風口”(《江漢臨泛》),李白也曾歌唱道:“江城回淥水, 花月使人迷。”(《襄陽曲四首》其一)可是,如今在元兵的重圍下,“不見漁歌,不見樵歌”,和平安樂的生活被破壞,再也聽不到動聽悅耳的漁歌、樵歌,更不用說詩人們的吟唱了。“襄陽之圍,食子爨骸”(《隨隱漫錄》),到處是一片悲哀的呻吟。四年的戰事並不算久,但為了守城而耗費的錢糧不知多少。 “金也消磨,谷也消磨”,除了這層意思外,還隱含著賈似道和元人密約,向他們輸絹納幣的一層意思。向元人輸金谷稱臣求和,既不能挽救裹樊的命運,也挽救不了南宋朝廷的命運。
下片,詞人筆鋒一轉,尖銳地指出襄樊戰事危如累卵,可能遭致失陷的根溉,是因為奸臣賈似道之流“權奸方怙權妒賢,沉溺酒色”(《隨隱浸錄》)。“柘枝不用舞婆娑”,據《樂苑》記載:“柘枝舞曲,用二女童,帽施金鈴,撲轉有聲。其來也,於二蓮花中藏,花坼而後見,對舞相占。實舞中雅妙者也。”柘枝舞婆娑,金鈴蓮花,童女對舞,本來美妙無比,然而詞人卻重重地下了“不用”二字,對於置前方戰事不顧,成天沉溺於酒色的賈似道等人來說,曼舞輕歌正是他們的醜處、惡處。‘“醜也能多,惡也能多”,這真是一種夠醜夠惡的行為了。“朱門日日買朱娥,軍事如何? 民事如何”,進一步揭露這夥人的醜惡靈魂。“時襄陽圍已急,似道日坐葛嶺,起樓閣亭榭,取宮人娼尼有美色者為妾,日淫其中”(《宋史·奸臣傳》)。賈似道之流劫買美女,把她們送入朱門深院,高築樓閣,廣置亭榭,歌舞婆娑,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襄樊被困,軍事、民事如何! 這是一種強烈感憤的語氣,賈似道坐視不救,襄樊危在且夕,軍民命運可知。後方權臣的荒淫無恥,與前方戰事的危急,形成異常鮮明的對比,從而強烈地表達了詞人對戰事國事的焦慮,以及對當道者的罪惡所進行的尖銳的抨擊。
全詞文字直質。詞人絲亳也不掩飾他的激憤之情,還很巧妙地運用《一剪梅》詞上、下片二三、五六句同聲同韻的特點,重疊地運用了“不見”、“也消磨”、“也能多”、“如何”四個詞組來加重語氣和感情的深度,也使整首詞更富有諷刺的意味。

名家點評

蘇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教授楊明海《宋詞鑑賞辭典 下》:該詞給人的突出印象,第一是它的勇敢和大膽,第二是它的對比鮮明。首先,它敢於尖銳揭露社會矛盾,抨擊腐朽朝政,這在賈似道權勢薰天、一手以遮天下的情勢下,是難能可貴和令人欽佩的。從某種意義上講,它的那種戰鬥性和諷刺性,就很有些民間作品的風味。其次,在進行諷刺和批判時,它所採用的方法是: 讓事實出來說話,亦即把襄樊前線的情況和臨安城裡的情況作一鮮明的對比,這樣一來,賈似道之流的嘴臉就昭然若揭。所以此詞雖然短小,風格也較直率發露,但它的藝術效果卻還是相當不錯的。在宋末湧現的許多“政治批判詞”中,它是值得注意的一首。

作者簡介

楊僉判,生卒年不詳。宋度宗時人,名字無考。“僉判”是州府的幕職官(或作“簽判”)。存詞一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