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圖書館

常德市圖書館

常德市圖書館始建於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由瀏陽人雷茂才在常德城呂祖廟租地創辦,是我國最早以“圖書館”命名的圖書館。1988年3月,新館大樓落成開放,原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親筆題寫了館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常德市圖書館
  • 創建:1903年
  • 人創建:雷茂才
  • 藏書:38萬冊
歷史沿革,場館規模,獲得榮譽,館史釋疑,地圖信息,

歷史沿革

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伴隨著工業革命的步伐和西方文明大潮的湧入,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誕生了中國近代第一個以“圖書館”命名的圖書館——“常德圖書館”。透過《湖南官報》發黃的扉頁,我們得以見她當年的歷史風貌:以雷茂才為首的五位瀏陽籍留日歸來的愛國志士,在武陵城黃金台對面的呂祖廟,創辦了第一個面向公眾開放的圖書館。史載,開館初期,每天到閱書者,竟達數十人之多。100年前的沅澧大地,就這樣充滿著先進文化浸潤的芳香。
幾度風雨,幾經劫難;呂祖廟、泥鰍巷、工人文化宮、抗日陣亡將士紀念公墓、武陵大道75號,一次次館址的遷移,都標誌著時代的變遷;“師範傳習所”、“通俗教育館”、“民眾圖書館”、“教育圖書館”、“常德市圖書館”,一個個館名的更迭,都記載著它的成長與興衰。穿越時空的雲霧,歷史呈現的每一個片斷都是極為生動的畫卷。
1988年那個生機勃勃的春天,胡耀邦總書記揮筆寫下六字館名,常德市圖書館迎來了她新館開放的大喜日子——3月30日。那4444平方米的新型古典園林式建築,在春日和煦的陽光中,在蒼松翠竹間顯得格外亮麗、嫵媚。改革開放的春風,喚醒了積澱在人們心頭對知識的渴望,黨中央“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號召,進一步把圖書館的舞台拓寬。

場館規模

常德市圖書館機構設定有采編部、輔導諮詢部、期刊閱覽部、綜合外借部、少兒借閱部、多媒體閱覽室、地方文獻部、湖南圖書館常德文庫和辦公室,以及9個分館。
常德市圖書館現有藏書38萬冊,實行全開架借閱。該館十分注重地方文獻的徵集、整理和研究,並將其列為本館特藏。
常德市圖書館基礎業務工作紮實,圖書館自動化管理系統不斷完善,陣地服務工作常抓不懈,圖書館網點建設初具規模。目前,平均每年接待讀者20萬人次,借閱書刊22萬冊,每周開放68小時。
常德市圖書館地處城區最繁華的武陵大道中段,館舍面積9400平方米。建築風格簡潔、明快,樓宇錯落參差,館內綠樹蔥蘢,草坪如織,其濃郁的文化氛圍和園林風貌相得益彰,是讀者進行教育培訓,讀書學習的理想場所。

獲得榮譽

常德市圖書館自1994年以來,獲得過“圖書館一級圖書館”、“全國文明圖書館”、“全國文化工作先進集體”、全國“讀者最喜愛的圖書館”等殊榮。
常德市圖書館遵循“讀者至上、服務第一”的宗旨,願以飽滿的熱情、優質的服務,使讀者高興而來,滿意而去。

館史釋疑

由於有光緒二十九年七月十一日的一份《湖南官報》作為佐證,使常德圖書館是中國最早以“圖書館”命名的公眾圖書館的歷史成為不爭之實。該報刊登的下面這篇報導,大概是每個常圖館人都耳熟能詳的:
“常德圖書館新近舉行。圖書類出,寒畯之士購閱較難。近有瀏陽雷茂才光宇,在常德糾集同志,捐湊資財,開辦圖書館,召人校閱。經前署常德府朱太守其懿批准,租地呂祖廟,暫行試辦。聞每日至館閱書者常數十人,將來風氣漸開,亦學堂之一大助力也。”
顯然,它所揭載的事實足以入圍“20世紀中國圖書館100件大事”。但除了這篇報導外,關於常德市圖書館早期歷史的資料就十分稀少了,致使某些史實模糊不清,一些具體問題即使是本館人也說不十分清楚。2003年10月,該館舉行了隆重的百年館慶,就遇到了無法確定百年前具體開館日期的難題。因此,解決這些“遺留問題”,還是有其現實意義的。
常德圖書館的創立時間和創辦者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社會發展經歷了劇變。在西方文化思想廣泛傳入的過程中,舊式藏書樓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一批近代意義的圖書館相繼建立,常德圖書館就是其中的先行者之一。按:光緒二十九年七月十一日是舊曆日期,換算成公曆則是1903年9月2日。從開館到上報報導,中間存在一段時間間隔。從“新近舉行”四字來看,這段時間不會很長。因為《湖南官報》是官方報紙,可能是知府衙門將此事上報發表。由常德與省城之間的路程距離和當時的郵傳水平來推測,這段時間間隔應該在半個月左右,無論如何也不會超過一個月。也就是說,開館時間不會早至當年的7月。同樣,也不會晚至9月。因為要經過考察得出“每日至館閱書者常數十人”的結論,至少不能低於二天時間。如果9月1日開館,次日即見報,顯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常德圖書館的創立時間可定論為1903年8月。至於要確定是8月的哪一天,在新的史料被發掘出來之前,我們對此是無能為力的。
根據其它記載,常德圖書館的創辦者是五位留日歸來人士。除了“瀏陽雷茂才光宇”以外,其餘四人均湮沒無聞。茂才者,秀才也。其實用“茂才”來尊稱這些百年前的“海歸派”似乎還稍嫌不足。他們仿照近代西方圖書館模式,自籌資金創辦了常德圖書館,面向社會公眾開放,使處於內陸的常德民眾更加廣泛地接觸到了新文化、新知識,對開闊民眾視野、啟迪民族思想、推動社會進步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當時的常德市圖書館人艱難創業,憑藉胡耀邦與雷光宇同是瀏陽人這點原由,就找到胡總書記為該館題寫了館名,隨後又建成了當時省內首屈一指的地市級館舍,其機智和奮勇創業的精神同樣令人敬佩。
常德圖書館的存廢
對於這個絕對是新鮮事物的圖書館,可以想見當時館務興旺的盛況。但在沒有官方資助的情況下,要長期維持圖書館的運轉是很困難的。有記載表明,當時採取了入館掛號和夜讀收燈油費等措施,用以彌補經費的不足。儘管如此,次年(1904)還是因經費難以為繼而閉館。由於它的開創性的作用,在一年的時間裡足以給常德眾多學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府內各學堂的資助下,常德圖書館於1905年重新開館,並且取消了收費措施,實行了真正的免費服務。同樣由於經費短缺的原因,這次維持的時間更短。半年後,武陵縣令將其改為師範傳習所,此後再未恢復。
現在對於這個結局的認識還存在分歧。一般認為是常德圖書館改名為師範傳習所,此後在民國幾經改易,一直延續到現在的常德市圖書館。實際上這種看法有很大的問題。1902年,上文提到的常德知府朱其懿及其得意門生熊希齡創辦了湖南西路師範講習所,運用西方教育理論和方法培養師範人才。第二年(常德圖書館創立的同年),經湖南巡撫批准,講習所擴辦為湖南西路公立師範學堂,它就是現在常德市第一中學的前身。根據該校的校史記載,熊希齡為了“達到教育求同存異之效”,於1905年八月呈請在西路師範學堂兼辦師範傳習所,招收學生專門傳授經史、書法等“國學”。原定學制一年,實際上只開了一期,當年十二月就停辦了。因此,在改成師範傳習所後,常德圖書館實際上是不存在了。在沒有史料佐證的情況下,不能想當然地認為師範傳習所後來又恢復成常德圖書館。何況傳習所與圖書館性質截然不同,最多借其館舍教學,至於藏書、設備等,很可能是併入了西路師範學堂。對於這樣一個結論,雖然感情上難以接受,但它確是一個合乎情理的推斷。
民國時期的館史
那么,現在的常德市圖書館究竟是如何傳承而來的呢?在該館的館史資料中,從1905年到1923年有一段歷史空白期,沒有任何文字記載。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民國五年(1916),常德縣設立勸學所(即後來的教育局),除主管學校教育外,還兼管圖書、講演等社會教育事務。據《常德市教育志》記載: 1919年,“常德縣勸學所籌辦通俗圖書館及閱報社,擴大社會教育。”這就是常德市圖書館在民國時期的發端。由於是政府部門下設的機構,經費等各方面都有所保證,圖書館儘管發展比較緩慢,還是一路坎坷地延續下來。1923年,常德縣通俗圖書館與通俗講習所合併為常德縣通俗教育館。通俗講習所始源於清末宣統元年(1909)設立的聖喻宣講所,民國前期改稱通俗講演團、通俗講演所等,從事社會教育事務,相當於現在的文化館。1923年,兩館又重新分開,另成立常德縣民眾圖書館,通俗教育館則於1932年改名為民眾教育館。1937年,民眾圖書館又併入民眾教育館,教育館下設八個部門,其中之一的閱覽部就分管原圖書館的事務。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常德解放。1950年8月,以舊民眾教育館的藏書、設備為基礎,設立了常德市人民文化館圖書室。此後一直到1957年6月才成立單獨的常德市圖書館。
館址變遷
1903年,雷光宇等人租地於武陵城呂祖廟內,創立了常德圖書館。呂祖廟相傳為紀念呂洞賓而建,位於今建設西路泮池街東側、原黃金台(即皇經台)木器廠對面。在城市改建的過程中,遺址早已蕩然無存。這個地方距湖南西路師範學堂所在的瑪瑙巷不遠(原校園範圍比現在的常德市一中要大得多),後來被改成師範傳習所,也未嘗沒有地理位置上的原因。
1919年建立的常德縣通俗圖書館當然不會繼續租地設在呂祖廟內。由於史無明文,只能根據其它記載來推測。民國時,馮玉祥在駐守常德期間,先後建立了通俗教育講習所(1918年1月)和通俗圖書館兩個社會教育機構。通俗教育講習所建在府坪巷舊常德府衙、今武陵區政府附近,館舍是一棟木質二層樓房。兩個單位本來就性質相近,1923年又合併為通俗教育館,很可能原來就建在一起。1929年兩館分家後,民眾圖書館並未遷出,繼續共用原有館舍。1931年,在蔣、馮、閻軍閥混戰中,兩館館舍迭遭兵燹,遂遷往北面附近的敬惜堂內。縣政府撥款2000銀元在經歷司(仍在府坪巷內)修建新館舍,次年建成西式樓房一棟,由兩館共用。據說“寬敞舒適,器物完備”,1934年藏書達到了21093冊。
1937年民眾圖書館又併入民眾教育館。次年5月,館舍被日本飛機炸毀。民眾教育館疏散入農村,殘存圖書運往楓林口劉氏宗祠(在今鼎城區草坪鄉楓林口村)封存。1945年抗戰勝利後遷回縣城,暫時設在泮池街舊武陵縣學文廟(現為常德市郵政局宿舍區)。按:現有資料都說此地是“泮池坪聖廟”。泮池坪是泮池街別稱,聖廟當系文廟之誤。原武陵縣學位於泮池街西,舊時習稱文廟,內部按照封建禮制建有半圓形的池塘,稱之為泮池,泮池街即由此得名。筆者遍檢圖籍,迄未發現泮池街範圍內有“聖廟”一名,可證此說之誤。
此後不久(具體時間不詳),民眾教育館遷至常德公墓抗日陣亡將士紀念堂內。紀念堂竣工於1945年7月,面積近百平方米。公墓建成時,各界人士雲集於此,舉行了隆重的祭祀儀式。後因房屋空置,無人照管,遂將民眾教育館遷來於此。當時殘存圖書僅有萬餘冊,讀者無幾,門庭冷落。據1948年統計,館藏有《萬有文庫》3377冊,《四庫全書》1924冊,其餘亦多為線裝古籍之類,現大部分仍保存在常德市圖書館內。1949年7月29日常德解放,8月縣、市分家,原常德縣民眾教育館由市人民政府接管,成立人民文化館,館址仍在原處。

地圖信息

地址:常德市武陵區武陵大道75號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