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常州龍泉印泥製作技藝
- 批准時間:2009年6月20日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遺產編號:190JSⅦ-38
- 申報地區:江蘇省常州市
- 保護單位:中國璟昌印社
- 傳承人物:繆德根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常州龍泉印泥,始創於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已有300多年歷史,與杭州西泠印泥、福建漳州八寶印泥稱為中國三大印泥瑰寶。
龍泉印泥最初為常州秀才劉文高所創製,劉文高對藥材較為熟悉,曾用了兩年時間改善印泥的製作,並為其取名龍泉印泥。劉文高及其後人製作龍泉印泥的璟昌印社。當年乾隆二下江南時,來到當時還被喚作“璟玉堂”的璟昌印社,對龍泉印泥一試則喜。自此,常州龍泉印泥奉為御品。
工藝特徵
“遇冬不凝固,逢夏不滲油”,描述的是常州龍泉印泥特徵。常州龍泉印泥製作技藝印泥的顏色就有黃色、白色、綠色、紅色和黑色,以“朱磦”和“美麗紅”居多,均鮮艷發亮,熠熠生輝,置於水中三日撈起使用亦無暈化痕跡。
工藝流程
製作材料
製作工序
常州龍泉印泥製作技藝,有調配、熬制、攪拌、灑油等30多道工序和步驟,主要工序有選料、調製原料、軋印漿、調製印泥、分裝、靜伏、裝盒。
選料:硃砂要選廣東佛山的,艾草要選福建閩東山區的,蓖麻油要選用山東生長的,原料的品種和產地,影響著成品印泥的整體質量。
調製原料:製作艾絨時,要將艾葉去除莖梗腐葉,經燒煮、過濾、曬乾成艾餅,再撕成艾絨纖維;調製蓖麻油,和印泥的油必須要等3年之後再3年才能使用。將蓖麻籽油或是菜油蓋上薄膜,放在屋頂上曬3年,曬到最後,油變成膏時,再加入藏紅花、麝香、珍珠粉等數十種中藥材熬制好,用罐頭封起來,放入地窖伏上3年,一缸油變半缸,其狀濃稠似糖飴方可使用。
調製印泥:印漿要著力攪拌,還要按量逐步添加艾絨纖維,使其充分吸收印漿方可,印泥的質地才會細膩並且不易走性。
製作步驟
1.先將硃砂、黃磦等有顏色的礦石磨成粉待用;
2.將蓖麻籽放屋頂曬3年逼出油後,加入中藥材熬制好後在地下伏3年備用;
3.將磨好的硃砂等礦石連同備好的蓖麻油一起倒入石臼中搗,期間加入準備好的艾絨絲,一直搗到透;
4.將搗好的印泥稱重,裝入瓷缸中;
5.將裝入瓷缸的印泥表面拍平,再伏半個月即可。
傳承保護
傳承人物
劉順昌(1934年—2008年 ),武進人,龍泉印泥製作技藝第五代傳承人。他雖在“文革'期間改行,但仍偷偷練習這祖傳技藝。 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
繆德根,1954年出生,常州市武進區人,2000年,師從常州龍泉印泥製作技藝第五代傳人劉順昌,學習製作龍泉印泥,包括對原料的選擇,對多種輔料的碾制、配料的組合。2010年9月,繆德根被列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常州龍泉印泥製作技藝代表性傳人。
保護措施
2008年9月2日,《常州市第二批常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布,中國璟昌印社獲得常州龍泉印泥製作技藝項目單位保護資格。
社會影響
主要活動
2017年11月,常州市文廣新局在新華日報直播平台舉辦“常州非遺技藝之龍泉印泥”直播活動,通過製作展示和冬粉體驗等移動直播,讓龍泉印泥在年輕人圈子實現“活”態展現。
衍生作品
2017年11月4日,常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龍泉印泥的紀錄片《傾一生心血,濃千年國色》在“更常州”短視頻平台上線,被《人民日報》《環球時報》《中國日報》等媒體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