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間傳輸

帶間傳輸

帶間傳輸(interband transmission)是指一種利用話路頻帶之間的窄頻帶來傳輸其他信號的傳輸方式。

按照CCITT所採用的定義,有效傳輸頻帶是指該頻帶內任一頻率與參考頻率相比相對衰減不超過9dB。

中文名稱帶間傳輸
英文名稱interband transmission
定  義一種利用話路頻帶之間的窄頻帶來傳輸其他信號的傳輸方式。
套用學科通信科技(一級學科),通信原理與基本技術(二級學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帶間傳輸
  • 外文名:interband transmission
  • 定  義:話路頻帶的窄頻帶來傳輸其他信號
  • 套用學科:通信科技,通信原理與基本技術
帶間傳輸的概念,帶間傳輸的工作原理,窄頻帶話路,寬頻帶話路,

帶間傳輸的概念

帶間傳輸(interband transmission)是指一種利用話路頻帶之間的窄頻帶來傳輸其他信號的傳輸方式。
按照CCITT所採用的定義,有效傳輸頻帶是指該頻帶內任一頻率與參考頻率相比相對衰減不超過9dB。
低頻截止頻率如取500Hz,則能量損失60%,響度損傷近6dB,顯然是不可取的。若取300Hz,響度損傷約1.5dB。如將下限從300Hz擴展到200Hz,響度有了明顯的提高,主觀評定的傳輸質量也顯著提高,不過清晰度改善甚微。然而這種頻帶展寬頻來一些缺點:其一,提高了設備成本,例如要加大變數器鐵芯的尺寸和電感量,縮窄了載波系統話路濾波器的過渡帶;其二,使二/四線變換單元的終端平衡帶來困難;其三,對低頻干擾更為敏感;其四,對載波系統而言,由於話路頻帶擴展而附加了低頻能量,從而加重了群路負荷;其五,難以採用CCITT所認可的帶外信令系統。總之以200Hz作低頻截止頻率的好處彌補不了其缺點,因此還是決定低頻截止頻率為300Hz。
國際電話電路的高頻截止頻率隨著通信技術的發展已幾經擴展,1915年為1300Hz,1938年為2600(或2700)Hz,1946年為3400Hz。當上限擴展到3400Hz時,響度損傷不到1dB,清晰度損傷約為2dB,從而提高了通話響度和清晰度,改善了逼真度。
如再進一步擴展上限,雖然通話質量還能提高,但要求話路濾波器過渡帶很陡峭,帶來實現上的困難,也無法採用CCITT認可的3825Hz帶外信令系統,對載波話路要突破4kHz間隔,對PCM話路要提高抽樣頻率,都相應減小線上路上可能復用的路數。而且由於市話電纜高頻衰耗較大,原有的電話機頻率特性也較差,因此通路頻帶上限擴展的好處並不是所有用戶都能感受得到的。因此從1946年至今,國際電話電路和國內長途電路的音頻通路頻帶上限仍維持在3400Hz,有效傳輸頻帶就是300~3400Hz。

帶間傳輸的工作原理

窄頻帶話路

有些農話電路使用鐵線作為傳輸媒介,因平衡網路設計較困難,所以選用300~2700Hz作為有效傳輸頻帶。一般的增量調製的信噪比隨著話音頻率升高而降低,為了使設備簡單,我國暫時定的農話網技術體制中規定增量調製的有效傳輸頻帶為300~2700Hz。另外,有時有了在話路內同時開放另一種業務,可將300~3400Hz頻帶分成兩部分,其中低頻部分傳輸電話,高頻部分傳輸話帶數據或其它,例如以300~2700Hz傳電話,2770~3400Hz傳輸率可達200波特的調頻電報。另外,書寫電話也是將300~3400Hz分成兩部分而工作的。
300~2700Hz或更窄頻帶的話路只能提供一定程度的清晰度,在音質方面是不夠好的,300~2700Hz與300~3400Hz相比,清晰度降低5%。等效傳輸衰耗增大1.7dB。在話帶內開放調幅和調頻電報的路數相應減小。為了使連線的質量不致太低,一般地說窄頻帶話路不適宜多次音頻轉接。

寬頻帶話路

在某些套用情況下,音頻轉接次數很少或甚至只是單段(例如全數字網就是這種情況),連線的噪聲已相當小,頻寬的影響與噪聲相比更值得重視。在這些場合的一些電話(如綜合業務數字網的高質量電話或廣播評論通路等),已不滿足於300~3400Hz頻寬,而要求6kHz或更寬的頻寬,以便音色更自然,話音中的絲絲聲能更好傳輸並使會話人容易相互辨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