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拼音:guī)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本義一般認為是女子出嫁。由出嫁義引申為返回義,因為女子出嫁說明該女子有了歸宿,所以進一步可引申指歸宿。有往必有還,因而又引申出返回義。以上諸義音讀guī。“歸”還有饋贈、給予義,通“饋”,讀為kuì。其實此義亦由出嫁義引申而來,出嫁即以夫為家,等於女兒給了別人。只不過人曰“歸”,予物則曰“饋”,開始本用同一字,只是音讀有些差異而已。
(基本信息欄主要參考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歸
- 拼音:guī
- 注音字母:ㄍㄨㄟ
- 平水韻:上平五微
- 部首:彐
- 總筆畫:3+2
- 繁體字:歸
- 異體字:帰、㱕、䢜、𡚖、𨓼、𣦨
- 鄭碼:KDXB
- 倉頡:LLSM
- 四角碼:2707
- 統一碼:5F52
- 五筆:JVG
- 字級:一級(編號0234)
文字溯源
詳細釋義
讀音 | 詞性 | 釋義 | 英譯 | 例句 | 例詞 |
---|---|---|---|---|---|
guī | 動詞 | 〈文言〉女子出嫁。 | get married | ||
返回;回到原處。 | go back’return | 歸國;歸心似箭;無家可歸 | |||
還給。 | return sth. to; give sth. back to; restore sth. to | 《春秋·定公十年》:“齊人來歸鄆、讙、龜陰田。” 茅盾《春蠶》二:“條件是蠶事完後本利歸清。” | 歸還;物歸原主 | ||
趨向或集中於一個地方。 | tend; put together | 《周易·序卦傳》:“與人同者,物必歸焉。” 《明史·唐勝宗傳》:“太祖起兵,勝宗年十八,來歸。” 《兒女英雄傳》第二回:“左歸右歸,總歸不出個道理來。” | 歸附;歸降;歸順;歸納;殊途同歸 | ||
屬於;由某人或某集體負責。 | |||||
〈文言〉稱許。 | 《論語·顏淵》:“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韓愈《祭薛中丞文》:“宗族稱其孝慈,友朋歸其信義。” | ||||
〈文言〉自首。 | surrender | 《史記·張丞相列傳》:“錯恐,夜入宮上謁,自歸景帝。” | |||
用在相同的動詞之間,表示動作並未引起相應的結果。 | |||||
介詞 | 由(誰負責)。 | ||||
名詞 | 〈文言〉本,宗旨。 | 《史記·李斯列傳》:“斯知六藝之歸,不務明政,以補主上之缺。” | |||
〈文言〉結局;歸宿。 | 《周易·繫辭下》:“天下同歸而殊塗。” 桓玄《下書受禪》:“雖所由或殊,其歸一也。” | ||||
珠算中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 | 李斗《揚州畫舫錄·新城北錄中》:“歸後以自乘。” | ||||
〈文言〉泛指計算,結算。 | 《儒林外史》第二一回:“到晚,牛浦回家,問著他,總歸不出一個清賬。” | ||||
〈文言〉終,最後。 | 《孟子·萬章上》:“聖人之行不同也,或遠,或近;或去,或不去;歸潔其身而已矣。” | ||||
(Guī)姓氏用字,參看“歸姓”。 | |||||
kuì | 動詞 | 通“饋”。贈送。 | give | 《詩經·邶風·靜女》:“自牧歸荑,洵美且異。” | |
通“愧”。慚愧。 | 《戰國策·秦策一》:“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狀有歸色。” | ||||
參考資料: |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注
廣韻
康熙字典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書法欣賞
音韻匯集
中上古音
時代 | 聲韻系統名稱 | 韻部 | 聲母 | 韻母 |
---|---|---|---|---|
先秦 | 高本漢系統 | k | i̯wər | |
王力系統 | 微 | k | ǐwəi | |
董同龢系統 | 微 | k | juə̆d | |
周法高系統 | 微 | k | jiwər | |
李方桂系統 | 微 | kw | jəd | |
西漢 | 脂 | |||
東漢 | 脂 | |||
魏 | 脂 | jəi | ||
晉 | 脂 | jəi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脂微 | jwəi | |
北魏後期北齊 | 微 | jwəi | ||
齊梁陳北周隋 | 微 | jwəi | ||
隋唐 | 擬音/高本漢系統 | k | jwe̯i | |
擬音/王力系統 | k | ǐwəi | ||
擬音/董同龢系統 | k | juəi | ||
擬音/周法高系統 | k | iuəi | ||
擬音/李方桂系統 | k | jwĕi | ||
參考資料: |
韻書集成
字形 | 小韻 | 韻攝 | 聲調 | 韻目 | 聲母 | 聲類 | 開合 | 等第 | 清濁 | 反切 | 擬音 | |
---|---|---|---|---|---|---|---|---|---|---|---|---|
廣韻 | 歸 | 歸 | 止 | 平聲 | 上平八微 | 見 | 合口呼 | 三 | 全清 | 舉韋切 | kjuəi | |
集韻 | 歸 | 止 | 平聲 | 上平八微 | 見 | 合口呼 | 三 | 全清 | 居韋切 | kiuəi | ||
匱 | 止 | 去聲 | 六至 | 群 | 合口呼 | 三 | 全濁 | 求位切 | ɡiuɪ | |||
韻略 | 平聲 | 微 | 居韋切 | |||||||||
去聲 | 至 | 求位切 | ||||||||||
增韻 | 平聲 | 微 | 居韋切 | |||||||||
中原音韻 | 歸 | 陰平 | 齊微 | 見 | 合口呼 | 全清 | kui | |||||
中州音韻 | 平聲 | 齊微 | 瓜為切 | |||||||||
洪武正韻 | 規 | 平聲 | 七灰 | 見 | 古 | 全清 | 居為切 | kuei | ||||
參考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