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帰)

歸(漢語文字)

帰一般指本詞條

歸(拼音:guī)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本義一般認為是女子出嫁。由出嫁義引申為返回義,因為女子出嫁說明該女子有了歸宿,所以進一步可引申指歸宿。有往必有還,因而又引申出返回義。以上諸義音讀guī。“歸”還有饋贈、給予義,通“饋”,讀為kuì。其實此義亦由出嫁義引申而來,出嫁即以夫為家,等於女兒給了別人。只不過人曰“歸”,予物則曰“饋”,開始本用同一字,只是音讀有些差異而已。

(基本信息欄主要參考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歸
  • 拼音:guī
  • 注音字母:ㄍㄨㄟ
  • 平水韻:上平五微 
  • 部首:彐
  • 總筆畫:3+2
  • 繁體字:歸
  • 異體字:帰、㱕、䢜、𡚖、𨓼、𣦨
  • 鄭碼:KDXB
  • 倉頡:LLSM
  • 四角碼:2707
  • 統一碼:5F52
  • 五筆:JVG
  • 字級:一級(編號0234) 
文字溯源,詳細釋義,古籍釋義,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注,廣韻,康熙字典,字形書法,字形對比,書寫提示,書法欣賞,音韻匯集,中上古音,韻書集成,

文字溯源

歸
“歸”字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現。左部是“𠂤(duī)”字,右部是“帚”字(圖1、2)。《說文解字》對“歸”字的解釋是:“女嫁也。從止婦省,𠂤聲。”說明原來的意義是婦女出嫁,因有於出嫁後不久就回娘家省親的習慣,乃假借為歸還的意義。至於為何如此創意,許慎沒有作進一步的說明。從婦省之說大致是因為其意義與女子的出嫁有關。其實,“”字甲骨文也可只作“”,是一把掃帚的形象。中國古代,不出嫁的女孩不出門,作為人婦的,就自然擔負起掃地的任務,因此把掃把作為婦人的象徵。以掃把作為歸嫁文字的創意是非常合理的。左部的“𠂤”,其字形像土堆(此說仍有爭議),這一構件一般認為作聲旁,指示這個字的讀音。
甲骨文“歸”字沒有“止”,“止”是西周時期才加上的,同時還加上了表示道路的“彳”。“止”和“彳”共同構成“辵(chuò)”字。“”的古字形是腳趾的形象。腳是走路的器官,在甲骨文常作為表達與行走有關的符號。回歸的意義和走路也可以有聯繫,以之作為“歸”字的構件,似也不成問題。戰國文字承襲西周金文,或省辵旁作圖5(這種寫法殷商甲骨文、西周金文中都存在,戰國文字中的這種寫法可以看作是繼承古體,但從文字演變角度考慮,還是看作“歸”之省),或省𠂤作“䢜”。小篆依據金文進行整改,將“止”移動到“𠂤”下部,右部仍是“帚”,隸書與小篆基本一致。

詳細釋義

讀音詞性釋義英譯例句例詞
guī
動詞
〈文言〉女子出嫁。
get married
《詩經·周南·桃夭》:“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唐寅《嬌女賦》:“臣居左里,有女未歸。”
返回;回到原處。
go back’return
《詩經·邶風·燕燕》:“之子于歸,遠送於野。”
《尚書·舜典》:“十有一月朔巡守……歸,格於藝祖,用特。”
毛澤東《卜運算元·詠梅》詞:“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
歸國;歸心似箭;無家可歸
還給。
return sth. to;
give sth. back to;
restore sth. to
《春秋·定公十年》:“齊人來歸鄆、讙、龜陰田。”
茅盾《春蠶》二:“條件是蠶事完後本利歸清。”
歸還;物歸原主
趨向或集中於一個地方。
tend;
put together
《周易·序卦傳》:“與人同者,物必歸焉。”
《明史·唐勝宗傳》:“太祖起兵,勝宗年十八,來歸。”
《兒女英雄傳》第二回:“左歸右歸,總歸不出個道理來。”
歸附;歸降;歸順;歸納;殊途同歸
屬於;由某人或某集體負責。
《荀子·王制》:“雖王公士大夫之子孫也,不能屬於禮義,則歸之庶人。”
魯迅《吶喊·社戲》:“這蝦照例是歸我吃的。”
〈文言〉稱許。
《論語·顏淵》:“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韓愈《祭薛中丞文》:“宗族稱其孝慈,友朋歸其信義。”
〈文言〉自首。
surrender
《史記·張丞相列傳》:“錯恐,夜入宮上謁,自歸景帝。”
用在相同的動詞之間,表示動作並未引起相應的結果。
介詞
由(誰負責)。
名詞
〈文言〉本,宗旨。
《史記·李斯列傳》:“斯知六藝之歸,不務明政,以補主上之缺。”
〈文言〉結局;歸宿。
《周易·繫辭下》:“天下同歸而殊塗。”
桓玄《下書受禪》:“雖所由或殊,其歸一也。”
珠算中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
李斗《揚州畫舫錄·新城北錄中》:“歸後以自乘。”
〈文言〉泛指計算,結算。
《儒林外史》第二一回:“到晚,牛浦回家,問著他,總歸不出一個清賬。”
〈文言〉終,最後。
《孟子·萬章上》:“聖人之行不同也,或遠,或近;或去,或不去;歸潔其身而已矣。”
(Guī)姓氏用字,參看“歸姓”。
kuì
動詞
通“”。贈送。
give
《詩經·邶風·靜女》:“自牧歸荑,洵美且異。”
通“愧”。慚愧。
《戰國策·秦策一》:“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狀有歸色。”
參考資料: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二】【止部】舉韋切(guī)
女嫁也。從止,從婦省,𠂤聲。
㱕,籀文省。

說文解字注

女嫁也。
段註:《公羊傳》《毛傳》皆云:婦人謂嫁歸。此非婦人假歸名,乃凡還家者假婦嫁之名也。
從止,婦省。
段註:當雲從婦止,婦省。寫者奪之。婦止者,婦止於是也。
𠂤聲。
段註:舉韋切。十五部。林罕妄改為追省聲。
㱕,籀文省。
段註:會意。

廣韻

舉韋切,平微見 ‖追聲微2部(guī)
歸,還也。《公羊傳》曰:“婦人謂嫁曰歸。”亦州名,古夔子國,武德初割夔州之秭歸、巴東二縣置州,取歸國為名也。舉韋切。三。

康熙字典

【辰集下】【止部】 歸·康熙筆畫:18 ·部外筆畫:14
古文:𤾤
《唐韻》舉韋切。《集韻》居韋切,並音騩。還也,入也。《詩·小雅》:薄音旋歸。
又還所取之物亦曰歸。《春秋·定十年》:齊人來歸鄆、讙、龜隂田。
又《禮·祭義》:父母全而生之,予全而歸之。《孟子》:久假而不歸。皆還復之義。
又《春秋·隱元年》:歸惠公仲子之賵。杜註:歸者,不反之辭。《桓七年》:突歸於鄭。《穀梁傳》:歸,易辭也。
又依歸也。《詩·曹風》:於我歸處。《毛傳》:歸,依歸也。
又歸附也。《穀梁傳·莊二年》:王者,民之所歸往也。《詩·大雅》:豈弟君子,民之攸歸。
又《說文》:女嫁也。《詩·周南》:之子于歸。《禮·禮運》:男有分,女有歸。
又《穀梁傳·隱二年》:婦人謂嫁曰歸,反曰來歸。註:嫁而曰歸,明外屬也。反曰來歸,明從外至也。《左傳·莊二十七年》:凡諸侯之女歸寧曰來,出曰來歸。夫人歸寧曰如某,出曰歸於某。
又投也,委也。《左傳·襄三年》:請歸死於司敗。
又《前漢·申屠嘉傳》:鼂錯恐自歸景帝。註:師古曰:自首於天子。
又與也,許也。《論語》:天下歸仁焉。
又合也。《禮·緇衣》:私惠不歸德。註:謂不合於德義。
又終也。《左傳·宣十一年》:以討召諸侯,而以貪歸之。
又歸妹,卦名。
又三歸,台名。《史記注》:三歸,取三姓女也。
又指趨曰歸。《易·繫辭》:殊途而同歸。《史記·李斯傳》:覩指而識歸。
又道家有八歸。《參同契》:九還、七返、八歸、六居。註:八歸者,天三生木,地八成汞,戊己一合,木汞之眞,歸煉鼎中,故曰八歸。
又謝察微《算經》:有歸法,歸已入之數也。
又歸藏,黃帝《易》名。一曰殷《易》。《周禮·春官》:大卜掌三《易》之灋,二曰歸藏。註:歸藏者,萬物莫不歸而藏之於中。此《易》以純坤為首,故名。
又《爾雅·釋親》:女子謂晜弟之子為侄,謂侄之子為歸孫。
又饋也。《論語》:歸孔子豚。《晉語》:不腆敝邑之禮,敢歸諸下執政。
又山名。《山海經》:太行之山,其首曰歸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碧。
又州名。《廣韻》:本春秋夔子國,武德初,割夔州之秭歸巴東二縣,置州,取歸國為名也。《廣輿記》:今屬荊州府。
又姓。
又歸邪,星氣名。《前漢·天文志》:如星非星,如雲非雲,名曰歸邪。歸邪出,必有歸國者,邪音虵。
又忘歸,矢名,見《公孫子》。
又姊歸,鳥名。當歸,藥名。
又《集韻》求位切,音匱。同饋。《說文》:餉也。亦讀如字。義見上。
籀省作㱕。漢碑作歸。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歸(帰)
【規範提示】左旁是一豎一撇。右旁是“彐”,中間橫筆右端不出頭。
【寫法】❶左部窄右部寬,左旁頂部高,底部“彐”高。❷左旁短豎縱跨橫中線,豎撇撇尖伸向短豎下。❸“彐”,㇕(橫折)從豎中線起筆,豎段略向左斜;第二筆橫在橫中線;末筆橫從豎中線左側起筆,略長於上橫。

書法欣賞

音韻匯集

中上古音

時代聲韻系統名稱韻部聲母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k
i̯wər
王力系統
k
ǐwəi
董同龢系統
k
juə̆d
周法高系統
k
jiwər
李方桂系統
kw
jəd
西漢
東漢
jəi
jəi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脂微
jwəi
北魏後期北齊
jwəi
齊梁陳北周隋
jwəi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k
jwe̯i
擬音/王力系統
k
ǐwəi
擬音/董同龢系統
k
juəi
擬音/周法高系統
k
iuəi
擬音/李方桂系統
k
jwĕi
參考資料:

韻書集成

字形小韻韻攝聲調韻目聲母聲類開合等第清濁反切擬音
廣韻
平聲
上平八微
合口呼
全清
舉韋切
kjuəi
集韻
平聲
上平八微
合口呼
全清
居韋切
kiuəi
去聲
六至
合口呼
全濁
求位切
ɡiuɪ
韻略
平聲
居韋切
去聲
求位切
增韻
平聲
居韋切
中原音韻
陰平
齊微
合口呼
全清
kui
中州音韻
平聲
齊微
瓜為切
洪武正韻
平聲
七灰
全清
居為切
kuei
參考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