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範教育之新趨勢

《師範教育之新趨勢》是陶行知所著作品,出自於《陶行知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師範教育之新趨勢
  • 作者:陶行知
  • 作品出處:陶行知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教育是立國的根本。不過因為國體的不同,教育的趨勢也就不一。共和國立國的要素,在國民有共同的目的,共同的了解,謀共同的利益。但是人們幼時的動機,常偏於自私自利一方面,吾們當怎樣利用他,養成互助、團結、同情等好習慣和共同了解的機會,那就全靠教育。有人說:“吾國無國民。”這話未免太過。但細想,實際上有國民的資格的確是不多,所以教育在中華民國里更加重要。師範學校負培養改造國民的大責任,國家前途的盛衰,都在他手掌之中。既有這種責任,哪得不觀察教育的新趨勢,謀進步的教育!
要造成適當的國民,須有適當的教員。譬如裁縫製衣,一定要估量身材的長短肥瘦,還要知道人們的心理,然後配以適當的顏色。所以不但和身體有關,和精神亦很有關係。相傳明朝有個御史,請裁縫做衣,裁縫問:“你是第一年的御史,是第二年的御史,還是第三年的御史?”他為什麼要這樣問?因為第一年趾高氣揚,衣服必定要前長後短,方始合度;第二年稍知事故人情,要前後等長;第三年更進步了,格外虛心靜氣,背也曲了,所以要後長前短。辦師範教育,也當作如是觀。換言之,就是要合社會的套用。不過從“用”上面,就有兩個問題發生:甲、夠用不夠用,是講他的數量;乙、合用不合用,是講他的性質。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又名知行,安徽歙縣人,中國近代著名教育家及社會活動家。早年求學於歙縣崇一學堂、杭州廣濟醫學堂和南京金陵大學等教會學校,1914年夏畢業於金陵大學文科。同年秋赴美國留學,先後就讀於伊利諾伊大學(獲政治學碩士學位)和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1917年夏歸國,應聘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專任教員,後升任該校教務主任兼教育專修科主任。其間力主教學改革和促進新教育運動,並為杜威、孟祿等美國學者來華講演等活動擔任部分翻譯。1921年後,先後主編《新教育》等教育刊物,參與新學制改革和第一次全國教育會議等教育改革活動,參與發起成立中華教育改進社等教育團體,推行平民教育運動和鄉村教育運動,主持創辦安徽公學、曉莊試驗鄉村師範學校、山海工學團、香港中華業餘補習學校、重慶育才學校和重慶社會大學等新型教育機構,並在長期的教育改革和辦學實踐過程中創立“生活教育”學說。在抗日戰爭前後,曾先後發起並推行普及教育、國難教育、戰時教育、全面教育和民主教育等教育運動,並為民族抗戰事業的勝利,在1936年7月至1938年8月間先後前往歐美亞非等28個國家及地區宣傳抗日救亡。1946年7月25日病逝後,被毛澤東稱譽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留世著作輯入《陶行知全集》等。編者簡介餘子俠(子峽),湖北蘄春人。現為華中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二級)、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重點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中國近現代史所兼職教授,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享有者。學術兼職有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常務理事、湖北省陶行知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全國地方教育史志研究會常務理事、湖北省社科聯委員等。近十年來,獨著和合撰《工科先驅 國學大師》等學術著作6部,主編和合作主編大型系列學術著作“中國著名大學校長書系”(1、2輯計18部)、“中外教育交流研究叢書”(6卷本)、《日本侵華教育全史》(4卷本)、《中國人留學史》(上、下冊)、《湖北考試史》(上、下編)等,並在《近代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報刊上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其中多部(套)學術著作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獎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