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貓模型大腦皮質功能改變及其機制研究

《帕金森病貓模型大腦皮質功能改變及其機制研究》是依託山東大學,由侯中煜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帕金森病貓模型大腦皮質功能改變及其機制研究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侯中煜
  • 依託單位:山東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把MPTP注入一側頸總動脈,製作單側帕金森病貓模型,將模型與正常貓相對照,作如下研究:(1)在不同時期,以 PET/CT技術獲得活體貓模型大腦皮質功能變化區,再使用活體磁共振波譜技術研究該區的代謝變化;(2)使用電鏡技術研究該區內神經元及突觸的形態和結構改變;(3)使用免疫組化技術探討該區神經絲蛋白與突觸素的變化;(4)使用分子生物學技術探索生長相關蛋白 B-50(GAP-43) mRNA表達的改變。上述研究旨在揭示帕金森病大腦皮質功能改變的病理生理過程和物質基礎,為探索帕金森病的發病機制和尋找其新的治療和康複方法提供理論依據。

結題摘要

目前對帕金森病的研究主要集中於黑質紋狀體系統。但是,一些研究證實PD病變範圍很少僅局限在錐體外系,往往伴有大腦皮質運動功能的變化,研究該區域的功能變化將有助於人們更深入全面地理解PD的病理過程及發病機制。 本課題利用PD動物模型,在不同時期通過活體功能影像學(PET/CT和MRS)檢查與死後組織的細胞及分子生物學檢測相結合的方法,探討了帕金森病大腦額、頂葉皮質功能變化的病理生理過程,揭示了帕金森病大腦皮質功能改變的物質基礎和某些機制,從而為進一步完善該病的發病機制和尋找其新的治療和康複方法提供了可靠的參考依據。 完成過程及取得結果如下: 1、 利用MPTP選擇性地毀損貓雙側黑質內多巴胺神經元建立帕金森病模型,套用18F-FDG PET/CT技術對其額、頂葉皮質內腦組織糖代謝變化規律進行研究,發現帕金森病大腦額葉皮質腦組織葡萄糖代謝降低,提示該區存在功能障礙,並隨時間逐步加重,達到一定程度後趨於穩定;而頂葉皮質腦組織葡萄糖代謝升高,提示該區存在功能亢進,這可能是對額葉皮質功能低下的一種代償,但時間短暫,呈一過性。 2、利用小動物專用的高場強1H-磁共振波譜儀,結合免疫組化和電鏡技術,對PET/CT研究獲得的感興趣區進行檢測,發現PD大腦額葉皮質記憶體在神經元突起和突觸數目的減少、結構的異常以及功能降低,而頂葉皮質感興趣區在某一時期出現神經元突起和突觸數目的增多及功能亢進, 兩者的變化規律與PET結果相一致,這很可能是帕金森病大腦額葉皮質功能低下和頂葉皮質功能亢進的物質基礎,並且在PD的病理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3、 在上述研究基礎上,利用神經生化、RT-PCR和雷射掃描共聚焦顯微鏡技術進一步研究證實, Glu含量增多及其產生的興奮性神經毒作用是導致帕金森病大腦額葉皮質內神經元突起及突觸數目減少及功能降低,從而引起該區域功能和代謝低下的原因之一。同時胞內Ca2+超載和鈣結合蛋白D28K表達的降低參與了這種興奮性神經毒作用;而GAP-43表達增多及其神經重塑作用是導致帕金森病頂葉皮質出現神經元突起和突觸數目增多及功能增強,,從而引起該區域功能和代謝亢進的原因之一。但這一作用僅在某一時期出現,時間短暫,作用有限。 通過三年的努力研究,我們取得了良好的成果,按時達到了預定目標,全面完成了研究內容,3年內發表了4篇SCI論文,累及影響因子達10.08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