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拉迪

帕拉迪(Palade,George Emil) 亦可譯為帕拉德。羅馬尼亞-美國生理學家。1912年11月19日生於羅馬尼亞的雅西。 帕拉迪於1940年在布加勒斯特大學獲醫學學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帕拉迪(又譯為帕拉德
  • 外文名:Palade,George Emil
  • 國籍美國
  • 出生地:羅馬尼亞
  • 職業:生理學家
  • 畢業院校:布加勒斯特大學
簡 歷
二次大戰期間在該校任教授。戰後,他於1946年離開羅馬尼亞赴美,1952年入美籍。 他在紐約市洛克菲勒醫學研究所工作時,使用芝笑歸良一種比以前用過的更為精巧的探針來探察細胞。布朗和弗來明等人利用普通的顯微鏡首先揭示出細胞里的核,然後又發現核里的染色體。茲沃里金的電子顯微鏡問世之後,使研究細胞內的細胞器(有一定結構及功能的禁頌充小體)的纖細結構有了可能。 首先引起注意的是相對說來比較大的線粒體,證明戰拳永了它們是酶的“有機電池”,能促成脂肪姜試和糖分子的氧化,從而產生能量。它們是細胞的“發電廠”。 接著又發現了一些小得多的小體,通常稱之為微粒體,起初以為不過是線和諒肯粒體的殘片,可是帕拉迪用電子顯請您采微鏡對完整的細胞進行研究,證明並非如此。它們是獨立的小體,其化學組成與線粒體截然不同。 到了1956年,他又證明微粒體富含核糖核酸(RNA),因此重新命名為核糖體。不久,又了解到核糖體踏厚腳蘭是製造蛋白質的場所,這樣細胞生理學就與折衷的分子生物學合併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