帑鹽,指的是由官府發帑銀收買的余鹽。清康熙末年創行於兩廣鹽場,雍正五年(1 727)兩浙更行發帑收買余鹽之法。 ...
帑引,發帑買鹽而配運銷售的鹽引。清康熙末發帑收鹽始行兩廣。雍正五年(1727)浙江總督李衛題準發帑收買袁浦下砂等場因場商資金不足而不能盡收的場鹽,次年...
運鹽帑本銀,又稱“養灶收鹽帑本銀”。清代撥給地方各鹽場收購余鹽的庫銀。...... 運鹽帑本銀,又稱“養灶收鹽帑本銀”。清代撥給地方各鹽場收購余鹽的庫...
帑息,清代朝廷令內府以庫銀借與鹽商作周轉資金而收取的利息。帑息制推行後,內府支銀取息逐漸演變成為鹽商支付大部分本金並照全額繳息。《陶文毅公全集》卷十八:...
帑利,清時鹽商買引運鹽,遇到資金不足時可向內務府借款周轉,此款所生之息,稱為借帑息銀,亦稱帑利。一般為一分。 ...
帑本,清代由內府借支給鹽商作鹽運資本的帑金。其事始於長蘆鹽商,因其資本時有短缺,由內府拆借帑金數百萬兩,作為借貸以資周轉。 ...
曬帑,鹽制名。乾隆四十三年(1778),福建鹽區,由官府從溢額贏餘項下,撥銀十三萬兩,作為預支給灶戶的養灶本銀,以維持灶戶的接續煎曬鹽斤能力,稱為曬帑。...
帑儲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tǎng chǔ,是指府庫儲積。...... 帑儲(帑儲)府庫儲積。《宋史·汪綱傳》:“淮 東煮鹽之利,本居天下半,歲久敝滋,鹽本日侵...
洋務帑息,福建帑息之一。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於鹽庫內提銀5萬兩,發商生息,按月移解,用以彌補洋務經費不足。後改解交涉司衙門兌收。 ...
子鹽,鹽政用語。即各鹽場生產的余鹽。清制,各鹽場本年所產鹽斤,除按引撥配外,尚有餘鹽,國家可發帑收領,存於鹽庫,俟正鹽遲缺不敷配引時,撥配庫存發商...
鹽政名。清代鹽課之一。子鹽為各鹽場生產的余鹽, 撥給鹽商行銷。所賣鹽價,除歸還帑本外,贏餘部分稱為子鹽京羨。清制,於廣東省鹽課中,照例額徵子鹽京羨...
山東鹽法續增備考 書名。《清史稿-藝文志》著錄為王定柱編,何維凝《中國鹽書目錄》、《中國歷史大辭典》史學史卷均未著撰者姓名。六卷。是書繼嘉慶十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