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范堂,位於黃山市黃山區永豐鄉嶺下村,是清朝官員、著名抗法英雄杜冠英故居。希范堂建於清光緒11年(公元1885年)間,距今有120多年歷史,2004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希范堂
- 結構:磚木結構
- 正堂面寬:18.8米
- 進深:29米
- 建築面積:728.12平方米
- 檐高:8.2米
建設沿革,文物遺存,文物價值,文物保護,
建設沿革
希范堂位於黃山市黃山區永豐鄉嶺下村上升村民組,距城區50餘公里。該堂是清朝官員杜冠英故居,建於清光緒十一年。
文物遺存
希范堂主體建築三進三開間,磚木結構,左右兩邊有廂房,後進為3間走馬樓。堂內的斜撐、雀替、梁托等均雕有龍鳳、獅子等飛禽走獸和花草圖案。後進正面均用格子門構成裝飾,門肚板上刻有家訓名言,均為勸導世人訓誡子孫箴言警語,富含生活哲理。前廳中堂懸有一塊金面匾額,上書“希范堂”3個遒勁行楷大字。該堂正面寬18.8米,進深29米,檐高8.2米,建築面積728.12平方米。
文物價值
杜冠英,原安徽太平縣涇陽卓村(今屬黃山市黃山區)人。1885年3月,法國孤拔率遠東艦隊進犯鎮海,冠英與守備吳傑親自指揮,督戰數晝夜,擊沉法軍“紐回得答拉克”艦2艘,旗艦“巴麥爾”號也中彈多發,孤拔身受重傷,狼狽逃竄。清廷銜賜杜冠英“奮勇可嘉”匾額,功加三品銜,升道員補用。清代光緒皇帝還頒發《奉天誥命》三卷,加封杜冠英之尊祖父、祖父、父親為“通奉大夫”,杜冠英之曾祖母、祖母、母親為“夫人”。三卷“奉天誥命”現藏黃山區博物館。
高大寬闊的希范堂分前後兩進。從大門進去就是一個長方形的天井,這是典型的清末徽派建築格式。天井的寓意和作用有二:一是積財,四水到堂,財富不外流;二是採光,徽派建築為了防盜,外牆幾乎沒有窗戶,整棟建築的光線從天井中散落下來,照耀著廳堂和廂房。跨過天井中的條石,直入闊大的廳堂,空空無物的堂屋只有幾根粗大的立柱煢煢孓立,顯得分外冷落和淒清。穿過廳堂的後門,進入第二進的屋宇,除了一條扁長的天井,這裡三面都是上下兩層的閣樓,為主人的寢室。一扇扇雕花的木格門窗迎著天井,明媚的陽光在閣樓的地板和山牆上投下絢爛的格窗花影。樓下的四扇木格門窗上鐫刻著草體的家訓和箴言,透露著濃郁的文化氣息。
文物保護
希范堂於2004年10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