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哲學又稱“烏托邦哲學”,是德國E.布洛赫提出的一種哲學思想。他認為“希望”不僅是人的一種意識特徵,而且也是一種本體論現象。
基本介紹
名詞解釋,"倫理社會主義"的形成,希望哲學的由來,
名詞解釋
希望哲學(英philosophy of hope) 亦稱“烏托邦哲學”。德國E.布洛赫提出的一種哲學思想。一般認為屬於西方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和世界是開放著的、向前運動的未完成過程,處在一種“尚未”的狀態中,未來以無限多的可能性向人敞開,由此人便對未來(世界的未來和人自身的未來)產生種種“希望”。希望是人類種種激情中最富於人性的激情。因為現實的人總是局都的,不完全的。充分的人性、真正的人性仍存在於前面,人要不斷地朝前。對於人來說,希望並不是一種可有可無的東西,它是植根於人性之中的固有的人類需要,是一種不可須爽缺少的本體論現象。人在希望中生存,但並不自覺地意識到它的存在,常常誇大外在客觀世界的力量,忽視內在於人性中的希望和創造的力量。哲學的真正使命便是喚醒人心中的希望的情緒的“烏托邦”能力。人性中充滿著希望和對未來的嚮往。人類文明史即由無數的烏托邦構成,既有著眼於重新設計全社會的烏托邦,又有種種局部的烏托邦,如宗教烏托邦、娛樂烏托邦、戲劇烏托邦等等。烏托邦可以分為兩大類:抽象的烏托邦和具體的烏托邦。馬克思主義就是一種具體的烏托邦。
"倫理社會主義"的形成
人的未來包含著多種可能性,究竟哪一種可能性被實現,不取決於客觀事物,而是取決於主觀意志和克服前進中障礙的能力。人要實現自身的本質,達到理想的狀態,成為擺脫各種異化的“完全的人”,首先必須對未來抱有希望和信心,充分發揮主觀想像力和創造性,努力去爭取。但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人不可能離開這個非人的世界而成為完全的人。所以,人在實現自己的內在本質時,還必須幫助周圍世界完善起來。周圍世界也處於不斷的自我生成之中,它本身也具有自我完善的“傾向——潛在性”。“期待、希望、嚮往,走向尚未實現的可能性的意向,——這不僅是人的意識的根本標誌,而且當它們被正確地理解和把握的話,也是整個客觀實在內部的一個決定性因素。”所以,世界要走向完善,也有待於人的能動作用予以幫助。在希望的驅動下,人通過勞動積極解決主體和客體的矛盾,在人和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將實現自己的本質而成為“完全的人”;世界也將消除異化而成為沒有任何憂患和邪惡的理想世界,從而達到主觀願望和客觀可能、主體和客體二者相互適應。這樣,人類社會就將跨入充滿人道主義的“具體的烏托邦”,也即人道化的“倫理社會主義”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