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夏邦馬峰地區科學考察報告》是1982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中國希夏邦馬峰登山隊科學考察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希夏邦馬峰地區科學考察報告
- 作者:中國希夏邦馬峰登山隊科學考察隊
- 出版時間:1982年12月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國際標準刊號ISBN:130312036
- 版次:1
《希夏邦馬峰地區科學考察報告》是1982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中國希夏邦馬峰登山隊科學考察隊。
《希夏邦馬峰地區科學考察報告》是1982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中國希夏邦馬峰登山隊科學考察隊。內容簡介希夏邦馬峰地區科學考察報告是中國希夏邦馬峰登山隊科學考察隊1964年科學考察的總結。主要內容包括下列八部分:(...
1964年中國科學院和國家體委組織的希夏邦馬峰登山隊科學考察隊,在海拔5 700米的新近紀地層中發現高山櫟植物化石,推測自新近紀末期以來希夏邦馬峰上升約3 000米;對第四紀劃分三次冰期;發表《希夏邦馬峰地區科學考察報告》。1966~1968年,中國科學院西藏科學考察隊,以“喜馬拉雅山的隆起及其對自然界與人類活動...
考察成果有《珠穆朗瑪峰地區科學報告》,包括自然地理、現代冰川和地貌等7個分冊。首次建立了較完整的珠穆朗瑪峰地區地層剖面系統,提出青藏高原板塊構造模型;否定了外國學者關於喜馬拉雅極高山地區具備重結晶的成冰作用的假設;分析提出了高海拔對人體生理功能的影響;並精確測定珠穆朗瑪峰的高程為8848.13米。第四次於...
在會上所作報告“中國的黃土(Huangtu of China)”震動了國際第四紀學術界。 [8] 1963年5月,任科學考察隊副隊長,與隊長施雅風一起帶領科學考察隊隨中國登山協會登山隊,對希夏邦馬峰進行科學考察,地形測量組隨即測得峰頂準確高度為8012米。 [8] 1964年,參加北京科學討論會介紹希夏邦馬峰科學考察成果。 [9] 1966年...
2017年8月,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在拉薩啟動。 [17]此後,科考團隊擬定開展亞洲水塔動態變化與影響等10大科學考察研究任務,組建若干個專題科考分隊,開展5大綜合考察研究區內19個關鍵區的科學考察研究。 [18]2018年9月,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首期成果報告會與論壇在拉薩召開,報告了以重大科學發現和科...
1960年5月25日,登山隊員、地質工作者王富洲等 3人首次從北坡登上珠峰,採回了珍貴的峰頂岩石標本,對這些岩石標本經鈾—鉛同位素年齡測定為414~515百萬年,證明珠峰峰頂石灰岩的地質年代為奧陶紀。1962年,出版了《珠穆朗瑪峰地區科學考察報告》。在此次活動中,地球物理工作者邵子慶、水文工作者汪磯因嚴重高山病...
西藏古鄉地區的冰川土石流 希夏邦馬峰地區科學考察初步報告 希夏邦馬峰北坡冰川的冰塔林及有關消融形態 希夏邦馬峰地區冰期探討 中國現代冰川的基本特徵 我國西部山地晚更新世玉木冰期探討(報告提綱)珠穆朗瑪峰地區冰川的基本特徵 珠穆朗瑪峰地區冰川的變化 珠穆朗瑪峰地區第四紀冰期探討 喀喇崑崙山巴托拉冰川及其變化 喀...
中國西部地區的冰川地貌 20 現代冰川研究 25 祁連山現代冰川考察報告 27 天山冰川積雪科學考察 32 西北高山冰川的基本特徵 41 喜馬拉雅山科學考察 45 喀喇崑崙山巴托拉冰川科學考察 57 第四紀冰川與環境研究 68 歷史上的木扎爾特冰川谷道和中西交通 69 中國晚第四紀的氣候、冰川和海平面的變化 76 青藏高原晚新生代隆...
他發現了融水和溫度共同控制冰川表面積雪演化過程,後期在珠穆朗瑪峰和希夏邦馬峰地區觀測到雪層溫度梯度的重要作用,並建立了中國冰川成冰帶由高海拔到低海拔可劃分為重結晶帶、再凍結—重結晶帶、冷滲浸—重結晶帶、暖滲浸—重結晶帶、滲浸帶、滲浸—附加冰帶和消融帶的成冰帶劃分標準,否定了中低緯度地區冰川...
為了更好地估算冰川的變化,研究人員已測量了喜馬拉雅地區各區域一些代表性冰川的體積和物質平衡。這種艱苦的研究,往往在海拔5000米以上進行。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田立德所取得的結果表明,“氣候變化對第三極地區一些冰川的影響比之前預想的要更加嚴重”。例如,位於藏南希夏邦馬峰北坡的抗物熱冰川自20世紀70...
歐洲人對安地斯山脈的首次系統考察,以題為《地理錄》(Relaciones geograficas,1579~1585)的一系列調查報告的形式出現,該書在逐步深入詳盡的問答中記載了有關西班牙海外殖民地的大量地理的和經濟的資料。1735年,由法國博物學家拉孔達明(Charles-Marie de La Condamine)率領的探險隊開始測量安地斯山赤道子午線的...